前不久,海尔智家(简称海尔)、美的、格力家电三巨头,如期交出了三季报的答卷。
从营收规模上看,海尔排行老二,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847 亿元,相当于美的的68.3%,是格力的1.25倍。
从净利润规模看,海尔排行老三,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17.1亿元,相当于美的的47.4%,格力的67.2%。
换言之,海尔以美的68.3%的营收,实现了相当于美的47.4%的净利润;以格力1.25倍的营收,仅实现相当于格力67.2%的净利润。
问题也就在这,同样是做家电,同样的市场环境,同样的业务布局,为啥海尔的利润就那么低?
或者换种说法,既然大家都是巨头,为什么海尔的盈利能力明显弱于美的、格力?
01
纵向看,海尔的盈利能力在边际改善
但横向看,依旧没法看
——
前三季度,海尔智家的盈利能力出现了边际改善的迹象。
其中,毛利率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至30.5%;净利率同比提升0.4个百分点至6.34%;
稳中向好,这是好事。
但这并不能掩盖海尔净利大幅弱于美的、格力的事实。
下面,继续摆数据,
前三季,海尔、格力、美的三家
营收分别为:1847亿、1474.9亿、2703.7亿;
对应毛利润:563.31亿、376.1亿、638.1亿;
对应毛利率:30.5%、25.5%、23.6%;
可见,海尔的毛利润表现并不差,毛利率更是大幅领先另外两家。
然而,到了最后的净利润就是另一个画风了。
三家对应净利润:116.36亿、174.04亿、246.04亿
对应净利率:6.3%、11.8%、9.1%;
总的来说,海尔无论是在规模和毛利都不差,但最终在净利润上却没赚多少,综合赚钱能力反而明显弱于格力和美的。
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了海尔的高毛利率、低净利率并存的现象呢
再简单直接点,什么把利润“偷吃”了呢?
02
高企的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
成为吃利润的大头
——
从绝对值上看,前三季度,海尔的销售费用是三家中最高的,为274.95亿元。
同期,美的为211.9亿元,格力更低仅为83.5亿元。
相对来说,海尔的销售费用/营收比率也是三家中最高的,为14.9%。
同期,格力销售费用/营收比率为5.6%,仅为海尔的33%左右。
美的销售费用/营收比率为7.8%,为海尔的50%左右。
也就是说,实现同样的销售额,海尔需付出相当于格力3倍、美的2倍的销售费用。
再看管理成本,前三季度,
美的管理成本支出为80.44亿,格力为39.8亿。
而海尔管理成本77.3亿,仅略低于美的,相当于格力的近2倍。
结合着营收来看,
海尔的管理费用占营收比率为4.2%,同期,格力为2.69%、美的为2.97%。海尔同样大幅高于格力和美的。
销售费和管理费用率过高,也就意味着海尔在销售、流通环节及管理上效率较低,低效导致的高成本自然会侵蚀利润,而这正是造成其低净利润率的关键原因。
总的来说,海尔的销售和管理成本控制能力明显弱于格力和美的。
综合盈利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等指标,反映着企业是否能用更少的投入实现更高的产出,是判断一个巨头是大而不强,还是又大又强,最直观的体现。
因此,家电三巨头相对而言,美的和格力是又大又强,而海尔,当前,大不假,但却难言强。
03
成本控制不住
关键问题还是出在管理和产品上
——
海尔销售和管理费用高企的锅,显然不能简单推卸给大环境,毕竟海尔、美的、格力三家面临的市场大环境都是一样的。
所以,主要原因还要从海尔自己身上找。
1)、要么是管理有问题,低效管理导致费用高企、成本控制能力低下。
这个问题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
历史问题是指,海尔智家的赢利能力一直比美的、格力弱。
现实问题是指,即便换了管理团队,似乎也没解决问题。
4月28日,海尔智家(600690.SH)新一届董事会团队在资本市场正式“亮相”。
作为掌管公司发展全局的“总舵手”,海尔董事长一职也迎来了交接时刻——1969年出生的李华刚,将接任梁海山成为公司新任董事长。
然而新一届领导班子手中,似乎并没有金刚钻,在其掌权后的第三季度,相关费用支出占营收比并没有较大改善。
第三季度,海尔实现营收628亿,销售费用支出98.9亿,管理费用支出26亿,对应的销售费用/营收比为15.75%、管理费用/营收比4.14%。
而去年同期的费用/营收比分别为16.1%、4.3%,仅是微降。
2)、要么是产品和服务有问题,市场竞争力或品质相对较弱,必须花更大的代价才能把产品卖出去。
海尔智家近几年大力推动转型,旗下高端冰箱品牌卡萨帝持续增长,这一点值得肯定。
不过,海尔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上依然有待提升。
在新浪黑猫投诉平台,搜索"海尔"出现高达 14949条投诉,投诉内容覆盖了产品质量到售后服务。而定位相当高端的卡萨帝,亦频繁出现在其中。
总之,不管哪一个,海尔做的都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