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光出售东阳光药,医药板块不挣钱了吗?国内药企整合加速、聚焦主营业务,“东阳光药们”的出路在哪儿?
来源:东阳光药官网
可威失速,东阳光药被“弃”
昨日小甜甜,今日牛夫人?
8月31日,广东东阳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阳光”)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重大资产出售事项,拟向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及/或其控股子公司(简称“广药”)转让公司所持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阳光药”)的不超过4.5亿(占51.41%)股权。
东阳光的主营业务包括电子新材料、合金材料、化工产品、医药制造四大板块。若本次交易完成,意味着东阳光将不再从事医药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对于放弃东阳光药的原因,东阳光表示,受疫情因素持续影响,子公司东阳光药所处的经营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面临较大的变革压力,未来业绩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由于公司资源优势均主要集中于电子新材料等相关领域,未来将大量资源投入到东阳光药的变革转型中不利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利于保护广大股东的利益。
资料显示,东阳光药前身为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8月8日。2015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在“兄弟公司”东阳光科的帮助下,东阳光药挂牌港交所。
A股的东阳光和港股的东阳光药原本平起平坐,都是深圳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2018年东阳光收购东阳光药,交易作价32亿元。在此次交易后,东阳光药成东阳光控股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在收购优质医药资产后,东阳光科(也即“A股东阳光”)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再创历史新高。东阳光科2018年报显示,公司主要产品销售大幅增加,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上升30.28%,尤其是医药产品,因流感疫情反复性爆发,公司医药拳头产品可威药品销量大幅增加,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上年上升了52.12%,毛利率高达83.65%。
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东阳光药业绩逐年攀升,营收分别为16.02亿元、25.1亿元、62.2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26亿元、9.01亿元、19.07亿元。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了,因受医药板块业绩影响,东阳光2021年上半年合并净利润亏损1.66亿元,同比下滑130.69%,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66.81%至0.84亿元。
就在被东阳光筹划抛弃的前几天,东阳光药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业绩,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2.02亿元,较2020年同期减少90.3%。毛利为1.01亿元,同比减少94.2%;研发投入1.22 亿元,占营业额60.4%,同比减少82.2%。主要产品可威销售收入5360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97.3%。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5.07亿元,去年同期则溢利6.18亿元。
今年3月,东阳光药公布2020年财报,2020年营业额为23.48亿元,同比下降62.27%;净利润为8.39亿元,同比下降56.25%。主营产品可威,2020年销售额营收20.69亿元,同比下降65.13%。
东阳光药的核心产品可威,2019年~2020H1中销售额不断下跌。而在过去,东阳光药的业绩主要由可威拉动,高度依赖这一款大单品。可威在2017年~2019年分别为东阳光药贡献了销售额14.01亿元、22.47亿元、59.38亿元,三年累计增速高达324%。
东阳光药透露,公司上半年营业额减少的主要原因是,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叠加流感高峰季,终端医院机构对可威备货需求较高,但是疫情爆发后,防控严峻,终端医疗机构患者人流急速下降,终端处方量随之下降,且疫情期间人们防护意识加强、社交频率骤降等原因,导致可威渠道库存消耗速度较低。从去年至今,可威还处于去库存阶段。
可威的遭遇,也被业内调侃为“成于流感,败于新冠”。
收购疑云:另谋上市路?抄底?
引人关注的是,东阳光在并表三年后,又将东阳光药转让出去,如今两家公司的关系又要转为“平行结构”。
东阳光的交易计划同样也受到上交所的关注。9月1日,东阳光受到了上交所的问询函,希望其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披露。
上交所要求东阳光补充披露东阳光药经营环境变化及变革的具体情况,结合具体产销量、价格、成本费用和市场变化等分析业绩下滑原因,说明相关影响因素为暂时性影响还是长期无法消除因素,以及说明短期内置入置出医药板块、通过置出资产消除前期置入资产潜在同业竞争风险的合理性等。
此外,业内也质疑东阳光出售东阳光药或是为后者于A股上市铺路。这一点上,上交所也颇为关心,问询函中就有一条是需要东阳光说明——本次向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拟上市资产出售药业资产,是否主要为支持其满足独立上市条件,是否存在其他相关利益安排,是否损害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利益。
东阳光出售东阳光药,被剥离,会给东阳光药带来什么影响和变化吗?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表示,仅从这上面来说,影响还是比较大。东阳光药的经营主要多年来主要依靠“可威”,属于一品独大的企业,这类的企业在很多年前都已经开始转型,如优化产品管线。但是,整体上来说,转型很艰难,需要大量资金和资源的输入。如今母公司的“离场”,这无疑会加剧东阳光药的转型难度。
天眼查显示,此次接盘方——广东东阳光药业,旗下有15家医药子公司,深圳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也是其背后股东之一。并且,广东东阳光药业和东阳光药关系也不一般,东阳光药持有广东东阳光10%的股权。广东东阳光收购东阳光药股份,这两家公司将存在交叉持股情况。
来源:天眼查
史立臣表示,东阳光药的接盘方如果也是一个主攻抗病毒产品等治疗领域的大企业,或是和东阳光药有业务上的互补,或许还能给东阳光药注入新的活力,如果业务上没有太多交集,可能收购后也会为其带来更多获益。
值得关注的是,倘若广东东阳光药业也属于整个东阳光集团,此次交易严格上说不算是剥离,应该还算是东阳光集团内部的调整。而这一点,已有东阳光的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出,这是其整个集团内部的交易,从解决竞业的问题上说,把医药资源整合在一起,是一个可行的方式。
业绩承压,从2020年初到现在,东阳光药的股价也在一路下跌。东阳光药在2020年初达到26.605港元/股,到今日午市收盘仅剩5.440港元/股。业内人士称,目前东阳光药股价较低,东阳光实业及其关联方或可以成功抄底。
破解一品独大,东阳光药竭力转型
在疫情下,东阳光药昔日明星药可威受到极大冲击,同时也突显了靠一款大单品打天下的弊端。
资料显示,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由罗氏原研,商品名达菲,是对付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2001年在中国上市。2005年,H5N1禽流感全球爆发,全球订单大幅增加,罗氏产能供应不足,放开专利授权。随后,上海医药子公司上海中西三维制药和东阳光子公司东阳光药先后获得该药在中国的专利授权许可。
不过,中西三维药业生产的奥司他韦主要是作为政府采购药,不在市场上流通。因此,国内奥司他韦市场由东阳光药主导。
东阳光药官网显示,2006年3月,磷酸奥司他韦许可方将于中国制造及向中国政府控制的机构销售磷酸奥司他韦作流行病防控的权利授予东阳光药的控股股东之一深圳东阳光实业。
深圳东阳光实业将协议许可至东阳光药,东阳光药针对国内儿童患者市场,自主研发了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并获得了相关生产专利。
东阳光药核心产品。其官网显示:中国市场磷酸奥司他韦产品销量排名:2012年第二,2013年和2014年第一。
凭借这款药,东阳光药于2014年跻身中国抗流感病毒产品市场药企前四强。2013年~2014年,可威在中国区销量名列前茅。2015年,东阳光药实现营业额6.92亿元,同比增长57.2%;净利润2.65亿元,同比增长96.4%。可威的营业额为4.53亿元,是其总收入最大的贡献者。在2017年,可威就拿下国内奥司他韦近九成市场份额,完胜达菲。
不过,可威的“红利”也似乎快到头了。在疫情期间,东阳光药的可威很早便证实对新冠肺炎无效,不仅没有赶上需求潮,还因为疫情影响,人们注意防护,流感患病率大大降低等而影响到自身的销售量。
虽然东阳光药在2021年半年报中表示,目前国内疫情趋势平稳,人员流动及日常社交活动日趋正常化,加上公司加大学术推广及新渠道的拓展,目前终端医疗机构处方量已有明显恢复,可威去库存进展顺利。但是,可威所面对的不仅仅是疫情的影响,还有来自仿制药竞品的冲击。
2016年,奥司他韦化合物在中国的专利到期;2017年,磷酸奥司他韦化合物在中国的专利到期。仅磷酸奥司他韦的颗粒剂型是东阳光的独家剂型,专利保护期至2026年。目前国内多家公司相继提交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及磷酸奥司他韦干混悬剂的上市申请。
2021年7月、8月,博瑞医药的磷酸奥司他韦胶囊获批,石药集团的奥司他韦胶囊仿制药上市申请进入审批阶段。Insight数据库显示,科伦药业、苏州二叶制药等20家企业递交的奥司他韦上市申请在排队等待审评,涉及奥司他韦胶囊剂型和干混悬剂新剂型。
随着竞品越来越多,可威的市场地位也岌岌可危。而且过评企业数量达到三家,奥司他韦也有可能会触发集采,并且已有一些地方已经纳入,东阳光药的可威销售前景似乎不容乐观。
正如东阳光在放弃东阳光药的公告中所说,东阳光药亟需转型。在转型上,东阳光药也一直在做着努力,然而可威的销售“神话”很难复制了,东阳光药也急需寻求能拉动业绩增长的新的利润点。
为了摆脱靠一款大品种的依赖,东阳光药也在积极开发新剂型,一方面,东阳光药深度挖掘奥司他韦的价值,递交的奥司他韦干混悬剂上市申请在审批审批中,缓释片剂型已获批临床试验。
另一方面,2018年~2019年,东阳光药陆续向广东东阳光药业收购30余款仿制药组合(注:从这上面来说,双方此前就有业务往来,广东东阳光药业收购东阳光药似乎更为合理),部分已获批上市,有一些也已经进入集采。据统计,东阳光药共有11个产品中标第二、三、四、五批集采。例如,第五批集采当中的阿立哌唑片及利伐沙班片就是其从广东东阳光药业收购而来。
摆脱单一产品依赖,丰富产品线后也颇有成效,东阳光药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五大核心产品销售额占其总收入的72%,可威(磷酸奥司他韦)、尔同舒(苯澳马隆片)、欧美宁(替米沙坦片)、奥美沙坦酯片及左氧氟沙星片,占总营业额的比重分别为26.5%、16.9%、10.7%、9.1%及8.8%。
东阳光药还有一个大亮点是全线布局糖尿病领域,公司共有9个降糖药品,其中3个申请上市,5个临床试验,1个被批准临床。产品线涵盖第二、第三代胰岛素,其中甘精胰岛素、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已获得药监局关于受理境内生产注册的通知书。另外,东阳光药还从广东东阳光药业收购多个糖尿病治疗药物,除焦谷氨酸荣格列净及利拉鲁肽处于III期临床阶段,其他产品均已获批准上市。
不过,随着药品集采的深入,不知道未来东阳光药的降糖药和胰岛素产品又将能为其带来多少利润。
国内药企大调整,“东阳光药们”出路在哪儿?
近年来,在集采、医保控费、重点药品监控等政策影响下,国内医药行业营商环境大变天,医药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创新成为主旋律。这当中药企纷纷开启瘦身模式,仅今年以来,就有一大批国内药企出售子公司股权、剥离资产,优化资源配置等,进行转型升级。
就在前不久,振东制药以58亿元的价格出售全资子公司朗迪制药100%股权给上海方朗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朗迪制药2020年实现13.27亿元营业收入和3.57亿元净利润,占其同期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7.37%和136.26%。
2015年,振东制药斥资26亿元收购朗迪制药,得益于旗下朗迪钙,振东制药完成了OTC市场的快速抢占。2020年,朗迪钙的市场占有率为16.9%,位列全国第一。而如今谈及出售,振东制药称,主要是考虑到公司未来在中药、化学药及创新药物领域的资金投入需求和降低负债等因素。出售后,预计可使振东制药战略更加聚焦,同时大幅降低公司商誉。
“老牌”药企康恩贝发布公告称,拟挂牌转让所持贵州拜特公司100%股权。贵州拜特公司产品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停止,去年及今年以来持续亏损,且短期内难以改善。
当年被康恩贝收购后,贵州拜特一度成为其“利润奶牛”。贵州拜特的核心产品,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曾是销售过十亿元的明星产品,因政策影响被调整出各省级地方医保目录后,导致康恩贝2019年出现首亏,并由此跌入业绩谷底。对于此次转让,康恩贝称,有利于公司及时清理低效资产、进一步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聚焦发展公司中药大健康产业核心业务。
百克生物宣布百益制药拟解散并清算、复星医药出售天津药业股权、先声药业拟以1.04亿元出售先竞全部股权,剥离细胞治疗业务,精华制药、莎普爱思、盘龙药业也有转让、注销全资子公司的动作......据媒体统计,2021年国内至少有近20家药企相继宣布了出售股份、子公司、剥离核心业务的消息。
仿制药进入薄利多销时代,创新药又因为研发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两相对比之下,其实给迫切需要转型的国内药企的压力并不下,连恒瑞这样的国内医药老大哥都开始被资本“冷落”,对于中小型药企来说,转型需要承受的压力更加明显。
国内医药环境大变天,在史立臣看来,这反映出药企需要更加聚焦主营业务。一方面是剥离非核心资产,另一方面可能也是需要收购和主营业务相关的产品,来丰富与巩固产品线。他表示,像东阳光药这类的企业转型上可能还是比较难,首先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再次是在主营领域,流感用药领域丰富自己的产品结构,没有3~5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可能都无法成功转型,对企业来说,更是整个经营层面的考验,前路漫漫。
或也正如东阳光药在半年报中所说,集采常态化下,一次又一次的集采表明,市场竞争激烈的仿制药注定会被陆续纳入集采。在如此形势下,药企如果想要做仿制药,必须要有高效的研发平台,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一是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差异化战略抢占空白市场;同时,药企转向创新药迫在眉睫。创新药的研发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与沉淀,并且只有具有临床增益效果的创新药才能打开市场,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医药改革路线清晰,大方向明确。变革之下,于多数药企而言,一切仍充满着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