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们的2023年中报姗姗来迟。
据乐居财经统计,截至8月21日,有75家房企发布了中期业绩预告,其中,49家录得亏损,占比超65%。
8月28日晚,绿地控股交出了上半年的成绩单,净利润下滑约38%,但好歹盈利了26亿多。
7月,绿地控股曾因欠税被税务机关催缴,引发舆论热议(详见:欠税上千万!浓眉大眼的绿地控股怎么了?)。如今情况到底如何?
01
"矮子里面拔高个",业绩与排名齐下滑。
如前所述,已发布中期业绩预告的上市房企中,超6成预亏。其中,碧桂园、融创中国、远洋集团预亏上百亿。
相比而言,保持盈利的绿地控股可谓是发的“喜报”。但实际上,它的业绩也在下滑。
今年上半年,绿地控股实现:
营收1741.97亿元,同比减少14.84%;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10亿元,同比下滑37.87%;
扣非净利润腰斩,为19.32亿元,同比减少55.85%;
基本每股收益0.19元,同比减少36.67%;
不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反而小幅同比增长了2.67%。
据中指研究院历年发布的房企销售数据显示,绿地控股近年来的排名总体上在下滑:
2018—2019年,其销售额分别为3860亿元、3880亿元,均排名第6位;
2020年,其销售额下滑至3567亿元,下滑至第7位;
2021年,其销售额再次下滑,为2903亿元,排名第10位;
2022年,其销售额为1400.5亿元,排名下滑至第14位;
今年上半年,其销售额为620亿元,排名微降至第15位。
2020—2023年上半年,房企总体的销售额呈下滑趋势。持续三年的疫情叠加行业深度调整,对于房企们而言,不爆雷、活下去就已颇为不易......
从这点上来看,绿地控股虽然业绩下滑了,也是做得很不错了。
02
降负债,还是降负债。
绿地控股是上海市国资系统中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企业。财报披露,公司前3大股东上海格林兰、上海地产集团、上海城投集团持股比例分别为:25.88%、25.82%和20.55%,无实际控制人。
其中,上海地产集团和上海城投集团的实控人均为上海市国资委,尽管两家公司合计持股比例为超过50%,但也超46%。
财报中,我们看到,作为拥有国资背景的房企,绿地控股的业绩、债务压力都不小,日子似乎并不轻松。
2022年,绿地控股也曾一度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涉险过关:两大国资股东上海地产集团、上海城投集团出手相助,给予44.5亿元借款;9只美元债获得展期。
尽管2022年绿地控股有息负债净减少约231亿元,但截至年末,其短期借款约为299.6亿元,现金短债比仅为0.57(“三道红线”要求该数据不小于1),短债偿还的压力可见一斑。
今年上半年,绿地控股仍在保“安全底线”:降负债、降成本。
期内,其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约302亿元。
截止6月末,绿地控股的资产负债率较年初下降1.87个百分点,但依然高达86.1%;扣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下降2.46个百分点,有息负债余额仍有2145亿元。
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底,绿地控股的短期借款约为293.69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约为677.63亿元;流动比率为1.11,比2022年末略有改善。
未来,降负债仍将是其重任。
03
业绩承压与转型压力并存。
今年上半年,绿地控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为3.12亿元,同比下滑近98%。原因正是业务规模下降导致现金流减幅较大。
此外,上半年其利润中投资收益达14.59亿元,主要来自于转让上海绿地酒店管理有限公司52%股权所得。
这也意味着这笔收益在未来的财报中难以为继,除非再卖资产或股权......
和不少上市房企一样,绿地控股也一直在谋求转型。
财报中,绿地控股将自己定位为“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其业务介绍,除以房地产、基建为主业外,还包括金融、商贸、酒店旅游会展、汽车服务、能源产业等。
今年8月,绿地控股牵手茅台集团,双方称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将在项目建设专业化、金融、酒文旅、康养和科创等领域合作。
但在财报中,房地产仍然是绿地控股的绝对主业,且深受行业周期、行情和相关债务影响。要往“大基建、大消费、大金融”转型,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近一年多,房地产行业好消息不断,但市场依旧“凉爽”。
绿地控股在财报中,坦言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在前期积压性需求集中释放后快速回落,继续陷入低迷,行业流动性紧张的局面未得到有效改观”。
房企们的2023年中报也是姗姗来迟,曾经的“宇宙房企”、黑马房企不时暴雷。行业调整仍在继续。
近期,房地产行业又有了新的利好消息。
8月27日,证监会发布多项监管新规,其中上市房企再融资不受破发、破净和亏损限制。
8月30日,广州市官宣“认房不认贷”政策,成为首个落实好该政策的一线城市......
坚持下来的房企,这一次离黎明更近了。
本文未注明数据均来自于绿地控股财报,特此说明和感谢!文章仅供讨论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