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房企的海外美元债兑付问题成了焦点。
其中,旭辉控股暂停境外债应付本息,寻求全面解决方案;上坤地产到期美元债未获展期,将导致2023年到期13.5%优先票据交叉违约;连上海市国资委监管的成员企业绿地也扛不住了,拟对旗下9只美元债展期。
01展期
10月31日,绿地控股(600606.SH)公告称,拟对旗下9只美元债就展期事项发起同意征求,其中2023年6月到期6.65%美元债展期一年,其余债券均展期两年,展期期间票息不变。
据了解,绿地控股上述债券在原到期日将偿付5%本金,剩余95%将于展期后到期日偿付,公司会在债券持续期间按时支付所有债券的票息。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绿地控股首次发生美元债展期。
今年5月27日,绿地控股公告称受疫情及行业逆风影响,公司6月到期的5亿美元债寻求展期。
近年来,绿地控股严重依赖房地产销售、资产处置和在岸银行贷款再融资所产生的现金流,来满足公司到期短期债务。
《小债看市》统计,目前绿地控股存续美元债9只,存续规模32.79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将于一年内到期,公司面临集中兑付压力较大。
存续美元债(部分)
此前,由于流动性紧张,绿地控股的信用资质已恶化,多家国际评级机构下调其评级。
今年5月,标普将绿地控股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从“B+”下调至“B-”,并将公司担保的高级无抵押票据长期发行评级从“B”下调至“CCC+”。同时将绿地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的评级从“B”下调至“B-”,所有评级都被列入负面影响信用观察名单。
不过,绿地控股称境外评级下调不会造成挤兑,公司融资结构74%是银行贷,境外的贷款仅占3%。
在境内债方面,主要由绿地控股子公司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地集团”)发行,目前存续债券3只,存续规模38.8亿元,均为2021年发行。
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绿地集团下属房地产开发板块多家项目公司因工程款纠纷、拖欠工程款等问题,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此外,绿地集团下属部分建筑公司由于项目款、劳动仲裁等纠纷,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02流动性紧张
据官网介绍,绿地控股是一家全球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创立于1992年,总部设立于上海,在A股整体上市并控股香港上市公司。
绿地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以房地产、基建为主业,消费、金融、健康、科创等产业协同发展”的多元经营格局,连续十年入围《财富》全球企业500强,2021年位列第142位。
绿地控股官网
从股权结构看,绿地控股的第一大股东为上海格林兰投资企业(有限合伙),持股比例为27.17%,其是以张玉良为首的绿地职工持股会。
另外,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合计持有绿地控股46.37%股份,这两家公司均为上海国资委控股企业,但二者并不是一致行动人,公司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市国资系统中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企业。
股权结构图
2021年,绿地控股实现销售额2902亿元,同比减少19%,其中第4季度大幅下降57%。
据中指研究院房企销售业绩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前10个月绿地控股销售额1090亿元,同比减少56.6%。
据克而瑞数据,2022年1-9月绿地控股以952.8亿操盘金额位居房企第13名;以895.1万平方米操盘面积排名第6,属于大型房企。
克而瑞数据
2022年以来,在流动性压力下,绿地控股无新增房地产项目储备。
自2021年11月起,绿地控股将公司所属行业类别由"房地产业"变更为"土木工程建筑业",正式开始转型之路,其“房地产”和“基建”两大主业并驾齐驱。
从业绩上看,今年前三季度绿地控股实现营业收入3057.77亿元,同比减少28.35%;实现归母净利润69.48亿元,同比下滑37.77%。
归母净利润
受建筑产业低毛利率影响,截至2022年三季末,绿地控股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12.58%和3.21%。
截至2022年三季末,绿地控股总资产为1.35万亿元,总负债1.18万亿元,净资产1700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7%。
从“三道红线”看,截至2021年末,绿地控股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83.7%;现金短债比0.81;净负债率91.6%,,仍有两条红线未达标,属于“橙档”。
《小债看市》分析债务结构发现,绿地控股主要以流动负债为主,占总债务的90%占比偏高。
截至相同报告期,绿地控股流动负债超万亿,其中应付账款超3000亿,其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合计有1105.24亿元。
若再加上286.28亿应付票据,绿地控股的短期有息负债总规模近1400亿元。
相较于短债压力,绿地控股流动性吃紧,其账上货币资金有613.62亿元,除去受限资金后与短债间存在巨大资金敞口。
并且,绿地控股的资金处于房地产和建筑板块下子公司或项目层面,被限制在监管账户中,无法用于偿还控股公司层面债务,公司存在一定短期偿债压力。
在备用资金方面,截至2020年末,绿地控股银行授信总额为4180亿元,未使用授信额度有2365亿元,表面看其财务弹性尚可。
银行授信
此外,绿地控股还有非流动负债1204.11亿元,主要为长期借贷,其长期有息负债合计有1011.84亿元。
整体来看,绿地控股刚性债务规模有2117.08亿元,长短期有息负债规模相当,带息债务比为18%。
从融资渠道看,绿地控股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境内外发债、股权以及股权质押等方式融资。
截至2022年8月,绿地控股第一大股东格林兰累计质押36.11亿股公司股票,占其所持股94.56%,可以看出质押率非常高。
从现金流看,近年来绿地控股筹资性现金流净额多为净流出状态,说明其融入资金不足以偿债,公司融资渠道遇阻,再融资压力较大。
筹资性现金流净额
为了降负债缓解资金压力,处置项目资产成了绿地控股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
2022年5月,绿地纽约太平洋公园项目中的两栋公租公寓楼顺利出售,合同总金额为3.15亿美元;同时绿地纽约太平洋公园项目另一金额为1.5亿美元的物业大单已完成签约,绿地洛杉矶大都会项目等相关物业正推进销售、强化运营。
除美国项目之外,2021年澳大利亚悉尼绿地中心项目顺利竣工交付,回笼资金逾34亿元人民币。
2020年,韩国“济州岛第一高楼”梦想大厦项目竣工交付、加拿大多伦多绿地君峯公寓项目竣工交付及入住,分别回笼资金约41亿元和约22亿元;悉尼铂瑞酒店、日本千叶海港城等项目也陆续实现资金回笼。
据披露,目前绿地控股已通过海外轻资产转型回笼资金超百亿元,但这相较于债务的到期压力显然不够。
在资产质量方面,绿地控股的存货高达6682.41亿元,其完工开发产品占当期末存货的比重较高,且完工产品中商办项目居多,项目储备中商办及三、四线项目较多,公司项目后续的销售去化情况堪忧。
总得来看,绿地控股销售疲软,业绩下滑,对债务和利息的保障能力恶化;债务负担沉重,资金流动性紧张;筹资性现金流持续净流出,再融资压力较大。
03 上海最大房企
从张玉良25岁当上村支书,到30岁出头下海从商;从做城市绿化开始创立“绿地”,到顺势进入房地产,如今的绿地也已三十而立。
上世纪90年代,36岁的张玉良放弃了在上海市农委住宅办的稳定工作,开始下海创业。
当时,在上海政府主导下,一批政府性公司打头阵,旧城改造项目蓬勃发展,许多带有国营性质的房地产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绿地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玉良
1997年,绿地已成为上海房地产的龙头企业,同年以张玉良为首的绿地职工持股会成立,并斥资3020.43万元获得绿地18.88%的股份,由此绿地从传统国企变身为股份制公司。
之后,张玉良陷入了一段与国资力量长达28年的“博弈战”,2014年绿地房地产销售额超越万科,登顶“宇宙第一房企”。
2015年,为实现借壳金丰投资登陆A股,绿地在张玉良主导下,规避了《公司法》限制,将1000个拥有股权的员工拆分为32个小有限合伙形式,共同组成了上海格林兰。
在这一过程中,绿地只花费了公司的注册款项,便实现了对当时市值近3000亿元公司的控制。此时,绿地控股已成为一家没有实际控制人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当年8月,绿地控股正式借壳上市,上市首日市值高达3054亿元,超越了万科,成为当时A股市值最高的房地产企业。
“绿地式混改”至今仍是商业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混改案例,作为混改中的“胜出者”,以张玉良为首的职工持股会,在上市后一直稳坐第一大股东的位置,同时又让绿地能以国资参股的的身份在日后的发展中获得资源倾斜。
随后,绿地提出"大基建战略",持续加码建筑及相关产业的业务,使得其基建产业规模快速提升,并在2020年之后营收规模首度超过房地产业务。
近年来,绿地控股相继控股了广西建工、贵州建工、江苏省建、西安建工等各地建工集团,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机遇下,大基建板块发展迅速,业务范围覆盖和规模已相当大。
然而,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企业大幅弱化的流动性状况对房建企业的回款造成一定压力,绿地的资金链紧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