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天,有投资者向绿地控股董秘发难:
2015年,绿地控股做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混改标兵登录A股,在两任董事会的领导下,保持了高质量发展,房地产销售排名从2015年的第三位到2020年的第七位,市值管理工作同样成效显著,从上市市值2500多亿到现在500多亿。混改效果,董事会的能力也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管理层取得了不菲的薪酬,丰厚的分红,中小股东损失惨重,背离当下共同富裕的主旋律,中小股东强烈建议尽快完成换届,并保留追诉两届董事会玩忽职守的过失。
在该文中,投资者的不满有两点,一个是绿地控股的销售排名下滑严重,另一个是公司市值已经距上市之初,跌去了五分之四。
销售排名下滑与绿地控股近年来持续发力大基建战略有关,而公司市值的狂泻,或许同样与该战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就在不久前,绿地控股发布公告称,鉴于公司2020年基建产业的收入占比已超过50%,公司所属行业类别已由“房地产业”变更为“土木工程建筑业”。
鉴于绿地控股大基建业务的毛利率不过5%左右,如此低的盈利能力,恐怕更难以撑起其市值。
大基建业务上位,5%堪忧
2015年,绿地集团正式提出大基建战略。
而在之后的五年时间里,绿地控股的大基建业务快速扩张,在建项目总金额规模上突破万亿元大关。
据悉,五年之间,绿地控股多次通过参与地方国企混改,收购了若干地方建工的股权,包括12亿元控股贵州建工、9.63亿元控股江苏建工、10.7亿元控股西安建工、14.859亿元获得改制后的天津建工集团65%股权、河南工程局51%股权、35.76亿元取得广西建工66%的股权等。
截至2020年末,绿地控股的大基建营收为2334亿元,占总营收比例51.19%,首次超过公司房地产业务营收。
大基建业务虽然获得高速发展,但其盈利能力却表现欠佳。
今年上半年,绿地控股的大基建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57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4%,但录得毛利仅为79.7亿元,毛利率仅为5.06%。
而绿地控股的房地产业务虽然表现疲软,营收完全落后于大基建业务,但是在上半年仍录得毛利225亿元,毛利率较去年同期减少2.58个百分点至23.19%,仍是绿地控股的业绩主力。
但是,就在不久前,绿地控股发布公告称,鉴于公司2020年基建产业的收入占比已超过50%,公司所属行业类别已由“房地产业”变更为“土木工程建筑业”。
由此看来,绿地控股是铁了心要全力发展大基建业务了。
毕竟,张玉良都曾放出豪言,到2025年大基建业务营收要达到8000亿元。虽然难度不小,未来五年的复合增长率要达到28%,但由此也看到绿地控股的决心。
但是,仅仅5%左右的毛利率,势必将继续影响到绿地控股的整体盈利水平。
由此看来,绿地控股的低市值局面,或许将难以改变。
降负债靠“操作”,大基建业务作用明显
另一种说法是,绿地控股之所以要变更公司所属行业类别,是为了规避房地产行业的“三道红线”硬性指标。
即便是在2020年末,绿地控股“三道红线”指标全部不达标,降负债压力巨大。
不过,今年以来,绿地控股的降负债效果显著。截至前三季度,其累计降低有息负债645亿元。11月初,绿地控股的现金短债比和净资产负债率已回归绿档。
然而,绿地控股的降负债脚步显然没有停止。
本月初,绿地控股公告表示,拟以30亿元的价格出售旗下全资子公司持有的上海地产星弘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弘房地产)60%股权,分别售予公司第二大、第三大国资股东各30%的股权。
绿地控股此举的目的,就是为了快速回笼资金,降低负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绿地控股此次转让股权,还与受让方签订了回购协议,在收到交易全款后最多2年,其将按两家企业实际投入金额加每年8%收益之和回购上述60%股权。若届时标的评估值高于两家企业实际投入金额加每年8%收益之和,则按届时评估值进行回购。
也就是说,绿地控股此举相当于变相融资了,只是披上了转让股权的外衣,不影响其债务指标。
实际上,绿地控股今年的降负债成果,一部分得益于其“操作”手段。
比如在11月,绿地控股多次将旗下项目公司股权质押给多地国资委、或者国资银行。
股权质押不属于债务融资,因此不计入债务,这正是绿地控股期望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绿地控股股份质押的质权人,多为其参与国企混改的当地国资委。
此外,近两年绿地控股还陆续将混改国企的股权出质,总额已达47亿元。毕竟,混改国企的国资背景,使得其股权更容易出质并快速换取融资。
由此可知,绿地控股的降负债成果,也有其大基建业务的推力。
就当下来看,大基建战略引起的低估值问题,自然要服从于绿地控股的降低负债任务。
绿地控股“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