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光明乳业(600597)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光明乳业营收净利双降,黄黎明仅完成一半业绩目标

http://www.chaguwang.cn  2023-03-27  光明乳业内幕信息

来源 :钛媒体2023-03-27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1年11月,在七年时间里“换帅”四次的光明乳业迎来了它的新一任“掌门人”——黄黎明。

  尽管黄黎明接任时正赶上全国疫情频发、管控严格的节点,但他还是信心满满地表示,作为29年的乳业“老兵”,将不忘初心不畏风雨,带领乳业在新时代、新发展中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转眼间,黄黎明上任已有一年有余,光明乳业也在近日公布了其2022年年报。不过,作为黄黎明掌舵后交出的第一份“年度成绩单”,这份年报却显得有些差强人意。

  新消费财研社从财报获悉,光明乳业不仅未达成2022年的预期目标,而且还面临着营收净利双降、销售端承压、市场局限加剧等不利局面。光明乳业的未来,还能“光明”吗?

  净利润骤降四成,主力单品销量大幅下降

  从2021年的增收不增利,到2022年的营收净利双降,光明乳业近两年的日子并不好过。

  2022年度报告显示,光明乳业业绩出现了大幅下滑。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约282.15亿元,同比下降3.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3.61亿元,同比下降39.11%;扣非后净利润约1.69亿元,同比下降61.08%。

  

  财报截图

  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份未达目标的成绩单。

  2022年,光明董事会制定的全年经营计划为:“争取实现营业总收入317.77亿元,归母净利润6.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大于8%。”

  而从业绩目标完成度来看,2022年光明乳业营收完成率为88.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完成率仅为53.88%。

  而光明乳业营收、净利润从2022年三季报就已有明显下滑趋势,到第四季度骤降到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在2022年半年报中,光明乳业净利润2.81亿元,同比增长7.83%。但在三季报净利润增幅出现下滑,为3.67亿元,同比下滑16.98%。到了第四季度更是夸张,光明乳业单季度净利润亏损了880.3万元,同比骤降105.98%。

  另外,分产品来看,液态奶实现营业收入160.91亿元,同比减少5.90%;其他乳制品实现营业收入80.00 亿元,同比减少5.66%;牧业产品实现营业收入26.41亿元,同比增加15.33%;其他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1.10亿元,同比增加19.36%。

  

  不难发现,作为占比光明乳业营收57.8%的主要业绩来源——液态奶,在去年销量大幅下降,降幅为近几年之最。这也是光明业绩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从区域销售来看,光明乳业大本营上海区域营业收入74.19亿元,同比减少 6.86%;外地收入135.13亿元,同比减少5.07%;境外实现营业收入69.10亿元,同比增加4.68%。

  

  而对于这份数据并不好看的年报,光明乳业解释称,“近年乳制品消费增长趋缓,市场竞争加剧,公司液态奶、其他乳制品收入同比下降,经营效益受到较大挑战。另外2022年受到疫情影响较大,所以目前业绩情况是这样,后续公司还是会继续努力。”

  事实上,近年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乳业各方面成本都有所上涨。据海关数据显示,豆粕、饲草进口价格同比上涨幅度明显。再加上随着资深老牌外资企业相关业务的退出,国内乳企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可以说各家乳企的日子都不好过。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光明乳业业绩下滑如此严重,并不单单是受外部环境影响。过于依赖区域营收、单一化的产业布局、主要产品竞争力下降等情况,都是摆在光明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区域、产品布局单一化,光明乳业始终落后一步

  公开资料显示,光明乳业成立于1996年,业务渊源始于1911年,拥有百年历史。旗下拥有“光明冷饮”、“致优”、“优倍”、“如实”、“畅优”、“健能Jcan”、“莫斯利安”、“优加”、“牛奶棚”、“光明悠焙”等众多知名单品。

  2002年,光明乳业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成为“中国乳业第一股”。而且上市即巅峰,2002年的光明乳业曾一骑绝尘,以50.22亿元的收入荣登行业第一,领跑全国。

  彼时,伊利的收入仅为40.1亿元,蒙牛只有16.68亿元。然而,高光时刻过后的光明乳业很快开始走下坡路。

  二十余年过去,伊利和蒙牛飞速发展,并称乳业“双雄”;君乐宝、新乳业等一众区域乳企也纷纷崛起,并对全国市场虎视眈眈。而昔日乳业老大哥光明却早已掉队,“行业老三”的地位如今也岌岌可危。

  “立足上海,发展华东,优化全国,乐在新鲜。”光明乳业企业官网上的这句话,就是光明乳业一直以来的企业战略。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作为七成以上业务量都在华东、上海的光明乳业来说,2022年上半年的疫情让其受到的影响颇大。而要改变光明乳业当前的业绩困局是很难的,无论从产品结构、创新升级以及迭代等方面,光明乳业都还不太理想。

  目前,光明乳业的主营业务主要为液态奶、其他乳制品、牧业产品和其他。而其中,光明乳业最知名的产品就是低温奶,即“巴氏杀菌乳”,是采用巴氏杀菌法加工而成的鲜牛奶,一般保质期较短,但保存了绝大部分的营养和口感。

  几十年来,光明长期坚守低温奶赛道,可谓是“一招鲜,吃遍天”,在低温奶领域,光明乳业是当之无愧的王者,就连蒙牛、伊利也是自叹不如的。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低温奶也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弊端。由于是鲜牛奶,保质期较短,对运输时长和运输距离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消费半径就受到了很严重的限制。这也导致了光明乳业的经营范围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过于依赖区域营收,从而也失去了向外快速扩张的机会。

  再看伊利和蒙牛就不同,俩家并未在要求高、市场受局限的低温奶赛道与光明多做纠缠,而选择迅速转战常温奶赛道,并大获成功,反超光明。

  光明眼见失去了布局常温奶的“黄金机会”,又与伊利、蒙牛的差距逐渐拉大,光明乳业只好另辟蹊径。于2009年推出中国常温酸奶首创品牌——莫斯利安。

  在莫斯利安面世之初,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据悉,莫斯利安面世第一年,销售额就达1.6亿元。一度成为驱动光明乳业营收增长的主要引擎,在2014年其销售收入达到59.6亿元,占总营收的34%。

  但随着伊利、蒙牛紧随其后入局常温酸奶市场,分别推出安慕希和纯甄,相比于光明乳业局限的华东市场,蒙牛、伊利强大的全国性销售渠道就显出了巨大的优势。

  随着蒙牛、伊利对自家产品辅天盖地的宣传和分发,莫斯利安迅速黯然失色,遭到严重的打击。2019年,莫斯利安零售额跌至50.6亿元,市占率也从2014年的11.7%降至2019年的3.4%,如今,莫斯利安的市场份额已经被挤压的很小,光明乳业在常温酸奶领域再被“折翼”。

  截至目前,光明乳业的产品结构仍然十分单一,似乎还是逃不出“低温奶”的怪圈。

  在乳业独立分析师宋亮看来,依托低温高端化乳品,光明乳业的确取得过不小的成绩。但是随着消费习惯改变,市场上高端产品纷纷开始打折促销,对于光明乳业的高端线收入一定会产生影响,这也是造成其营收净利下滑的主要原因。另外光明乳业的用奶成本要明显比伊利、蒙牛更高,所以与同期市场相比,面对价格战等市场竞争,光明乳业的成本压力就会更大。

  未来能否迎来新“光明”?

  业绩重压之下,光明乳业也在谋求新的生存之路。

  光明乳业在财报中披露了2023年的经营计划,表示2023年争取实现营业总收入320.5亿元、归母净利润6.8亿元。

  据光明乳业公共事务部相关负责人透露,随着2023年消费复苏,在品牌创新的基础上,光明乳业将在打造费用可控、精准营销的全闭环渠道管理体系;发展全产业链优势;推动线上线下渠道的一体化融合发展等方面发力。

  不过,业界对于光明乳业2023年大幅提升业绩持保留看法。“随着今年生产成本、原料成本下降,光明乳业今年的利润有望改善,营收净利整体有望止跌反弹,但是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宋亮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其他乳业巨头高层稳定,光明乳业高层多年来持续动荡,这也使得光明乳业战略前行方向摇摆不定,经营策略屡屡变动,这对公司发展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2008年,带领光明乳业达到巅峰的王佳芬辞职;2015年,推出了“莫斯利安”常温酸奶大单品的郭本恒因贪污腐败落马;2015年8月,张崇建上任,并于三年后辞职;2018年,毫无乳业经验的濮韶华接任,也是于三年后辞职。

  2021年10月,光明乳业这艘在乳业江湖里飘摇了近100年的大船交到了光明“老兵”黄黎明的手上。而黄黎明这次交出的“成绩单”并不漂亮,也没能令大众和市场满意。

  未来已来,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2023年中国乳业会步入一个更高更强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整个行业的整合速度也会加快,头部乳企不断完善自身,中小型乳企也将持续发力。

  2023年,黄黎明能带领光明乳业破局吗?行业也在持续关注。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