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子尘说财经2021-12-02
近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一则通告再次爆出食品安全问题。11月12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21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2021年第44期)。该局抽检16类食品870批次样品,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验和判定,不合格样品21批次。通告显示,其中上海乳品七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乳品七厂”)生产的“牛朋”牌鲜牛奶,存在大肠菌群不合格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乳品七厂是光明乳业的代工厂,代加工“牛朋”牌乳制品的业务。 乳品七厂成立于2006年2月,公司股东分别为上海牛奶集团黄山练江有限公司和上海牛奶(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80%和20%。其中,上海牛奶(集团)有限公司又持有上海牛奶集团黄山练江有限公司100%股份。而上海牛奶(集团)有限公司又隶属于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明食品”)。
而光明乳业同样是光明食品旗下企业。可以说,同属于一家集团,乳品七厂已经算得上是光明乳业的同业竞争者了。直到2014年,光明乳业召开董事会、监事会及股东大会,豁免牛奶集团关于乳品七厂避免同业竞争的相关承诺。承诺豁免后,乳品七厂逐步成为光明乳业及其下属子公司的代工厂或上游供应商。
如今乳品七厂已成为光明乳业的代工厂,此次事件也会对光明乳业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众所周知,企业为了提高产能,把有限的资金人力专注于设计、研发和营销上,在产品生产上就会选择代工模式。像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食品企业以及企业制造企业都会有一定比例的代工生产。
然而,近年来代工生产问题频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难以管控效率和品质。而关于品质,即如蔚来,只要说一句“它是贴牌的、江淮代工的”,相信消费者的热情多少会冷却一些。
衣食住行作为百姓的必需品,其中的分量更是举足轻重。光明乳业生产的奶制品作为饮食来源,如若产品质量不能做好把关,也会逐步失去消费者。在乳品七厂被查出问题前夕,就有多人在新浪黑猫平台投诉光明乳业产品质量问题。据黑猫投诉资料显示,截止2021年12月1日,关于光明乳业的投诉多达115件。
有用户表示,在光明淘宝旗舰店购买的一箱酸奶,收到是变质的,非常臭。向客服反映后,客服不解决问题。
还有用户表示,在保质期内的牛奶竟然发酸变质。闻到有一股椰子腐烂的酸味。
甚至有消费者表示,购买了奶站的牛奶后,发现里面有鼻涕虫在爬行。
总体来看,光明乳业被投诉的原因主要涉及卫生和质量问题,如牛奶变质、酸奶发霉、虫子异物等。代工模式下,如果光明乳业只是把需求输出到代工厂,由代工厂负责产品生产,光明乳业只能在生产、验收等环节进行监督检测,无法做到100%的质量把控,产品就会出现食安问题。
“代工+贴牌”模式是一把双刃剑,这种轻资产模式,高净利率、高周转率让其短时间内迅速扩大销售规模占领市场。不过,这种模式在帮助其迅速做大的同时也带来了弊端,例如频频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
将生产环节外包同样意味着产品品质良莠不齐,若代工厂是中小企业,生产设备,生产规范,品质检测技术都难以保证品质的万无一失。因此,产品品质频频出现问题就不足为奇了,本质上还是自己的业务模式导致的。
随着互联网红利褪去,产品同质化严重,奶制品行业洗牌在即,下半场角逐也将开始。作为一家大型的食品类企业,营销与市场渠道策略都是放大企业利益和影响的方式,如果企业本身内功没有修炼好,就算完善了市场与营销短板,放大的反而是对企业与市场消费者的伤害。
实际上,光明乳业近些年业绩增长也不尽如人意。今年上半年,公司出现净利润同比下滑16.81%的局面。与此同时,光明乳业与老对手伊利、蒙牛的差距越来越大。数据显示,2020年,光明乳业的营收、净利润分别为252.23亿元和6.08亿元。同期伊利的营收、净利润分别为965.24亿元和70.78亿元;蒙牛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760.35亿元和35.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