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搜狐网2024-01-19
科力远(600478)1月18日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于2024年1月17日接受1家机构调研,机构类型为证券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主要内容介绍:公司董事会秘书张飞先就公司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进行了介绍,并感谢国信证券对本次活动的支持,热烈欢迎了出席活动的各界投资者。然后公司证券事务代表汤锐介绍了公司基本情况,包括公司发展历程、主营业务等方面内容。最后由公司总经理潘立贤补充分享了对锂电、储能行业的判断和理解,并就公司未来新兴业务规划、技术研发方向、整体发展战略进行了详细解读。最后在投资者交流互动环节,由潘立贤总经理就公司近期经营发展情况与投资者进行了深入密切的交流,主要内容如下:
问:目前公司镍氢业务、锂电业务、储能业务的利润及业绩占比如何?
答:根据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我们在镍氢业务方面主要以开辟新兴市场,争做细分龙头,保持传统业务稳定增长;在锂电业务方面,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完成新型技术研发,作为新的业绩引擎;储能业务作为公司未来战略业务,我们将积极扩大产业联合体和储能基金规模,深化各方合作,快速拓展市场,实现公司长远发展计划。目前公司业绩结构还是以镍氢业务为主,2023年主要是公司新兴业务的建设周期,同时因为市场综合因素,导致业绩体现不明显;但随着公司碳酸锂项目逐步放量、储能创新模式得到验证和发展,公司的业绩重心将逐步过渡至锂电、储能业务,完成企业升级转型,实现宏伟目标。
问:混合动力汽车的竞争形势?
答:中国未来的汽车行业市场规模是庞大的,现在国内市场也正处于传统燃油车型逐步向新能源车过渡的时期。在目前电池技术尚未有革命性突破前,新能源车仍存在一定的隐患,并不能完全占据市场。混合动力汽车的竞争对手是传统燃油车型,相较来看,混合动力汽车能够真正的实现节能减排,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为终端用户省钱、省心。
问:公司在固态电池方面是否有相关研发计划?
答:在市场上有许多观点认为固态电池就是接下来一代的电池技术路线,其性能对比现在的锂电池来看,在诸多方面都有巨大提升。公司在电池行业深耕多年,长期稳定的为世界知名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其中部分客户有固态电池业务规划,公司作为重要供应商会紧跟客户技术路线,将做好研发储备工作。同时,为应对电池行业的技术发展,公司已展开应用于固态电池的相关材料研究,以满足客户未来业务发展需求。
问:公司在储能端业务的产品是什么?目标客户是哪些?
答:根据公司的储能战略规划,科力远在储能产业链中聚焦于上游锂电原材料和终端储能市场,通过公司自有锂矿保证材料供应,通过资源整合与中游各优质企业开放合作,然后由科力远完成储能集成,输出有充分市场竞争力的储能柜产品面向客户。目前我们的目标客户有新能源发电侧、电网侧、工商业等用户侧。
问:公司储能产品有什么独特的竞争优势?
答:公司在镍氢电池的生产研发上有深厚的技术和经验积累,根据镍氢电池高功率、宽温域、长寿命等显著特点,我们推出了混合储能系统产品,其原理主要是通过镍氢电池和锂电池的科学结合,充分利用两种电池的不同特性,用镍氢电池承担高功率的瞬时充放电,用锂电池储存能量,相较目前市面上的传统锂电储能柜而言,科力远混合储能系统产品安全性能高,环境适应性强,在新能源发电侧配储、电网调频调峰等方面的应用都有显著优势。
问:公司位于宜丰的四座是否已完成锂矿收购?能够开发多少年?
答:公司已完成宜春四座地下锂矿的全额股权收购,具体内容可以参考公司已发布的公告。总体进展方面,四座矿中目前同安矿在正常生产经营中,两座矿完成了详勘,一座正在详勘,后续的矿山建设和扩产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根据已有的详勘报告和预测,我们所拥有的四座锂矿矿石资源储量预测不低于1200万吨,结合地下矿石锂元素含量更高的特点,四座矿总储量折合碳酸锂约40万吨左右,根据我们在宜丰规划的年产三万吨碳酸锂产能,足够我们开发十年以上。
问:公司三季报业绩不佳的原因?
答:2023年是公司转型升级的重要时间节点,也是我们新业务的开发与建设周期。公司于2022年底收购了一条锂卤水产线,用于碳酸锂产能建设,同时也可以即时进行锂卤水产销,根据公司预计,在2023年初的碳酸锂价格高位时期,该产线能为公司带来不错的业绩体现,但是因为行业突发的环保问题,导致地区性生产整顿,公司碳酸锂业务产能未能良好释放。同时,公司三季报业绩不佳,也有受镍价波动影响,第三季度主营业务毛利下降,同时对参股公司的投资收益有所减少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公司碳酸锂1万吨产能已完成产能爬坡,随着公司碳酸锂项目逐步放量、储能创新模式得到验证和发展,公司对于明年的经营表现充满信心。
问:公司是否有产业链上下游并购计划?
答:根据公司的战略,科力远对自身定位十分清晰,目前暂无并购的需求和计划,但是如有与科力远发展战略高度契合的优质标的,我们也会给予关注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举措;
调研参与机构详情如下:
参与单位名称 |
参与单位类别 |
参与人员姓名 |
国信证券 |
证券公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