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下旬以来,全球能源危机愈演愈烈,中国电荒、欧洲气荒、英国油荒,能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能源价格持续飙升。天然气、煤炭、石油等价格飙升之际,一场能源危机正席卷全球。
国泰君安分析称,2021年先后发生于美国德州和欧洲的能源危机凸显了新旧能源转型的阵痛,叠加疫情刺激的后遗症,短期难以有效解决供需矛盾。未来,在新能源供应体系难以快速变革且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周期性危机或仍将出现。
面对能源危机,除了加速能源转型,提升现有能源的利用率也不失为一剂良方。
新能源汽车充电难,混合动力或是当下最优选
除了能源危机外,近日新能源汽车充电问题也再次引发关注。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央视财经的一条关于高速充电排长队的新闻火了:一位从深圳回湖南的新能源车车主,在耒阳服务区给车充电时,花费了五个多小时的时间。原本八个多小时的路程,最终花了十六个小时。
分析指出,电动车充电桩功不应求,表面上是配套看起来是供需错配的问题,但本质还是技术的问题。电动车想要像燃油车一样便捷地补能,不仅仅需要电动车电池、电控、充电技术的进步,还需要配套电网的升级。随着电动车数量的增多,充电难类似的问题还会进一步增加,并且短时间很难缓解。
在充电难的压力下,如果大力发展电动车,将进一步加剧电力供需失衡。燃油车全部被电动车所取代,那必然会导致用电量的急剧上升,具体体现在发电侧、输配电侧和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虽然目前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如果未来电动汽车在用电高峰时进行无序充电,可能进一步加剧电力供需的失衡。根据国网研究院预测,电动汽车无序充电将导致2030年全国的峰值负荷增加153亿千瓦。
由此看来,混合动力汽车才是时下的最优选择。混合动力汽车既能像内燃机一样方便快捷的补充能源,又能拥有纯电车的动力,且在节能环保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是目前国情下国民选车的最优解。
政策+技术导向,混动市场前景广阔
在能源危机和充电桩供不应求背景下,叠加双碳政策要求,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有望凭借低油耗、低排放的优点脱颖而出。混合动力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控制电机的输出调整发动机的工作区间到效率最优的部分,从而提升热效率,降低油耗。在低速缓慢行驶时,发动机功率冗余,可以通过电机向电池充电,从而将多余的能量储存起来;在高速急加速行驶,发动机功率不足,可以将之前储存的电能释放出来,通过电机驱动来补充功率。利用电池充放电来实现对发动机能量的“削峰填谷”,保证发动机多数时间在高效率区间运行,从而降低油耗。
根据丰田的测算,每3辆HEV的二氧化碳减排效果就相当于1辆EV,而现在HEV相对更便宜,对于即将普及可再生能源的地区来说,充分利用HEV的电动化,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截止目前,丰田的HEV的累计销量已达约1,810万辆。如上所述,3辆HEV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排效果就相当于1辆EV,也就是说,减少了相当于550万辆EV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另外,HEV上搭载的电池,则仅相当于约26万辆EV的电池。也就是说,丰田的HEV用等同于26万辆EV的电池,减少了550万辆EV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020年12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 》,提出2025/2030/2035年油耗目标为每百公里5.6L/4.8L/4.OL ,通过纯电技术难以达到,需要使用HEV强混技术。技术路线图力挺混动,本质上是鼓励中国汽车产业采用多元化的技术路径来应对节能减排与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中国的汽车产业中期规划中,节能汽车将成为重要的存在,按照技术路线图的计划,2025/2030/2035年混合动力占比分别达到40%/45%/50%,到2035年,它在中国将与新能源汽车共分天下。
深耕混动,最早实现混动产业化
目前国内HEV主要以丰田、本田等合资品牌为主,国内企业科力远、吉利、比亚迪、长城、长安、奇瑞等也在相关领域展开布局。其中,科力远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研发实力,现已完成五大产品开发,覆盖乘用车、轻型商用车、中重型卡车等三大应用领域,并为车企提供整车标定匹配、技术开发、系统检测等服务。
在乘用车方面,科力远的混动总成已在吉利、东风等多家车企的多种车型上搭载上市。此外,科力远还是丰田国产HEV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领域的主要供应商。值得一提的是,依托CHS平台在深度油电混合动力系统技术优势,科力远与山东宝雅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协同利用各自在整车研发和制造、混合动力技术及其核心零部件设计和开发等方面优势,打造具有行业领先性的全新节能与新能源车型产品。
在商用车方面,科力远与云内动力集团合资成立无锡明恒混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功率分流型混动变速箱研发,拓展HEV、PHEV、REEV、EV等多种技术路线。目前明恒动力功率分流混动产品样机已在多家整车厂进行应用搭载,产品性能及可靠性都得到整车厂一致认可。其中,国六D25发动机和DH68深度混合动力系统成功通过最严峻的高温高原考验,整车起动、驾驶性、排放、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得到充分检验。
未来,在能源转型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并非是“鱼和熊掌”,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过程中,也不应放弃提升传统燃油车节能技术。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让混合动力、纯电动、氢燃料汽车共同发展,才是根本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