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开始,房地产行业出现集中性债务违约,2022年成为房企集中“化债”的元年。
作为第一批风险出清的房企,华夏幸福2021年出现流动性危机,当年12月就公布了债务重组计划,并在2022年完成大部分的债务重组。
根据公告显示,截至2023年11月30日,华夏幸福的金融债务通过签约等方式实现债务重组的金额累计为1875.65亿元,占总债务金额的85.6%。
(华夏幸福公告)
本以为局面一片大好,华夏幸福的债务重组之路即将迎来大结局,准备上岸,结果在2023年年底,又出现2笔债务违约的消息。
按照重组计划,华夏幸福应在2023年12月31日前,以现金方式向参与境外债务重组的债权人,支付美元债券本金的1.8%,但持有人反馈只收到了三分之一,华夏幸福解释这属于“技术性”违约。
另一边,也未能偿还中融信托4661万的利息,已构成双方此前签署的《债务重组协议》实质违约。
签署债务协议之后违约,被爽约的债权人可能会主张已签署的协议无效,小部分还在观望的债权人,眼看着签了也兑付不了,还不如不签约,会对整个债务重组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
看来,华夏幸福要想上岸,道阻且长。
一方面,买方付款进度不理想,影响了现金流。
早在2022年年底,华夏幸福曾多次抛售资产,将河北固安的多项涉房资产,转让给地方国资,总价款超过16亿。
更大的一笔,是向华润出售华夏幸福南方总部资产,通过出售股权,间接出售武汉长江中心项目、武汉中北路项目和南京大校场项目,总价124亿。
一般大型的项目都会分阶段打款,从2023年年中报告看,华夏幸福暂时只收到了一笔27亿的款项。后面又经历了修改相关条款,耽误了付款进度。
(华夏幸福2023年半年报)
各类应收账款迟迟不能进账,就会影响化债进度。
(华夏幸福2023年半年报)
除此之外,还有变卖资产之后的经营问题。
裁员降薪、卖资产变现、寻找战投、债务展期、置换到期债券这些债务处置方式中,资产交易肯定是来钱最快的。
从2021年债务违约起,华夏幸福一直在出售旗下资产,前不久还以22.42亿出售了廊坊2000多亩土地。
随着变现能力强的资产逐步出售,剩下的都是一些三四线城市开发难度大的项目。可变现的资产越来越少,等到债务慢慢到期,未来筹集资金会更加艰难。
资产大量出售,经营业务只能向轻资产转型,虽然在产业园区物业服务和代建业务上做出了一些增长,但难以挽救营收下滑的整体颓势。
债务重组看似进入尾声,但偿债能力减弱、整体收入下滑,都是华夏幸福上岸之路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2024年刚开始,旭辉、正荣两家房企也开始和债权人协商,提出新的债务解决方案。
不管是华夏,还是其他出险房企,债务重组只是以“时间换空间”,走出这一步后,核心仍然是自身的造血功能,也就是健康的经营状态。
资产出售只是权宜之计,业务转型属于远水解不了近渴,最核心的还是销售回款。
没有自身销售的提振,即使当下债务展期或得到融资,未来生存压力依然会偏大,只有销售数据好转,企业的经营能力才会大幅度好转。
但楼市的寒意大家估计也感受到了,所以房企化债要比想象中更难,就看谁能熬过去。
这几年“千亿”房企和“百亿”房企的数量一直在降,其实就是在优胜劣汰了,这里面民营房企受到的冲击会更大一些。
不过房地产的问题是一个长链条的问题,A股市值超过40%与房地产直接或间接相关,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房地产贷款余额超过50万亿,房产成交量与家电销售直接相关。
就像华夏幸福违约中融信托,中融信托背后的中植系申请破产清算,这中间的一大批理财、信托又会存在兑付问题。
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的楼市相当于美国的股市,积聚着国民大部分的财富,楼市必须企稳。
日本的例子就在眼前,当房地产泡沫刺破后,家庭资产大幅度缩水,企业和个人大幅度收缩资产负债表,消费低迷,银行和非银行不良债务高企,几十万亿日元的烂账,倒闭的房地产公司和被收购的银行不计其数,还有满地的烂尾楼,经济陷入长期的低迷。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所以2024年给楼市的金融支持力度,可能会更大,但就如咱们之前所说,无论是从人口、居民杠杆率还有城镇化率来看,影响房地产本身更长期趋势的“市场拐点”已经转向,楼市的调整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