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袤无垠的塔里木盆地到油气资源富饶的中东沙漠腹地,中油工程的“足迹”遍布全球多个油气田、长输管道和炼化企业,公司凭借专业化的工程服务和技术能力,为全球能源工业体系建设持续贡献力量。
“作为技术先导型工程公司,我们始终坚持技术立企和创新驱动,在助力客户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建成了一批世界级标志性工程项目,经营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中油工程副总经理、董秘于国锋看来,公司依托油气工程主业优势,积极谋求向“新”向“绿”转型,为公司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注入强劲动力。
日前,上海证券报记者走进中油工程旗下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简称“寰球公司”)与中国昆仑工程有限公司(简称“昆仑公司”),深入探寻中油工程行稳致远的发展之道。
坚守主业筑牢油气工程领域优势
“寰球公司成立于1953年,主要业务涵盖石油化工、炼油工程、LNG接收储运与低温工程、无机化工与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业务遍布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内炼油和化工行业最强的施工总承包服务和专业施工服务提供商之一。”对于寰球公司的发展历程,于国锋如数家珍。
寰球公司强在哪?据介绍,该公司拥有国际先进的“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成套自主核心技术,并完成了迭代升级和大范围工业化应用。同时,寰球公司自主开发出大型天然气脱硫、脱碳、脱水、硫磺回收等系列处理技术以及800万吨级超大型天然气液化、LNG接收及再气化成套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已建成多个大型LNG工程项目。
国内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世界级炼化项目——中国石油广东石化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就是由寰球公司总体规划设计,该项目总投资高达654亿元,年炼油能力2000万吨,年产乙烯120万吨、芳烃260万吨。其中,年产120万吨乙烯装置是目前国内投产的、采用自主技术设计和建设最大规模的乙烯装置。
昆仑公司的实力同样不容小觑。昆仑公司长期致力于环境工程、芳烃及其衍生物、纺织化纤及合成材料、特色炼油化工等领域的建设、创新与发展,业务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无论单体产品还是合成材料,我们都是按照‘链式思维’进行产品的研发与开发,这就需要较强的技术实力。”昆仑公司副总经理刘元丹告诉记者,从2023年签约合同情况来看,公司70%的业务系自有核心技术带动取得。
寰球公司、昆仑公司取得的成绩,正是中油工程实现稳步发展的完美诠释。得益于此,凭借在传统油气工程领域的技术优势,中油工程今年上半年新签合同额757.49亿元,同比增长38.40%,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向绿而行培育发展新动能
中油工程并未拘泥于传统油气工程领域,而是紧跟国家能源战略和中国石油新能源、新材料、新事业布局,积极拓展“双碳三新”业务,加快发展非常规油气、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数智等新兴产业以及合成生物学等未来产业。
“公司要谋求长远发展,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双碳三新’代表未来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如果不跟进发力,我们的路可能会越走越窄。”于国锋说,未来一段时间,“双碳三新”业务将成为公司新的市场增长点。
坚持传统业务与新兴产业两端发力的中油工程已取得不俗成效。目前,公司具备分布式、集中式风光气储一体化大型能源基地建设能力,拥有CCUS和氢能全产业链、地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等新能源系列技术以及尼龙66、聚碳酸酯、特种橡胶等多种新材料技术。
从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可以看出,中油工程“双碳三新”业务发展势头良好。上半年,公司“双碳三新”实现新签合同额124.7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7%,成功签约了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叶城县50万千瓦光伏发电EPC总承包工程、中国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多伦15万千瓦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工程等多个合同额亿元以上项目。
创新争先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昆仑公司科创中心承担着全公司科技战略规划及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的相关工作。
“昆仑公司科创中心有来自一线设计部门的技术骨干、通过社会化招聘的高端技术人才,也有高校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纺织化纤及合成材料、环境工程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作为科创中心负责人,在谢萍看来,她和团队的工作就是让工程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应用,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作为一家技术先导型公司,近年来中油工程聚焦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等关键领域,着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方面,公司通过持续优化科技研发布局,重点实施基础研究“补根筑魂”、炼化核心技术迭代升级、新能源新材料新业务关键技术补强三大工程,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024年上半年,中油工程研发投入7.48亿元,同比增长14%。同时,公司科技攻关成果丰硕,累计形成科技成果96项,新增授权专利104件,实现了11项科研成果的首次工业化应用、28项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成功开发了20个“双碳三新”技术工艺包。
“从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技术要素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们在助力客户实现价值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要素正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于国锋表示,唯有在科技研发上加大投入,才能通过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供给为公司优化业务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