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长的振华重工(600320.SH)抛出50亿元定增方案,用于船舶购置项目、智能制造升级改造项目、补充流动资金等项目。
根据定增方案,振华重工拟购置五艘特种工程船舶,包括三艘新船、两艘二手船(并加以改造),以扩大运力。
同时,因部分生产设备处于或接近处于满负荷运作状态,折旧较为严重,振华重工拟使用募集资金14亿元用于智能制造升级改造项目,以提升产品交付时效。
买船舶扩大运力
根据振华重工《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公司拟向包括中交集团在内的不超过35名(含35名)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条件的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15.81亿股股份,募资总额不超过50亿元(含本数)。其中,中交集团拟以现金认购股票数量不低于此次发行股票数量的30%,且认购金额不低于10亿元。
振华重工上述拟募资金额中,15.72亿元用于船舶购置项目,13.93亿元用于智能制造升级改造项目,4.1亿元用于信息化建设项目,1.3亿元用于门机总装线项目,1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债务。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我国近年来出台多项利好港口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2019年11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交水发〔2019〕141号)指出,到2025年,世界一流港口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主要港口绿色、智慧、安全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地区性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专业化、规模化水平明显提升。
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国发〔2021〕27号)指出,推进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等港口既有集装箱码头智能化改造;建设天津北疆C段、深圳海星、广州南沙四期、钦州等新一代自动化码头。
振华重工产品遍及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覆盖300余个港口与码头,岸桥产品全球市场份额持续保持在70%以上,全球市场占有率连续26年保持世界第一。
近年来,振华重工市场版图进一步扩大,3E Plus岸桥、自动化RTG、新型环保螺旋式卸船机、无人驾驶跨运车、正面吊等创新产品获得市场认可,拥有厦门港、宁波港、北部湾、美国长滩港等海内外重要港口客户的港机项目订单。
“公司着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型、管理型、质量型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企业。”振华重工称,此次定增募集资金,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战略步骤和关键举措之一。
近年来,港机设备、海洋工程装备、小型配套船舶和其他特种设备的海上运输与安装需求逐步加大,振华重工亟需扩大运力底盘,以满足未来业务发展的需求。
船舶购置项目中,振华重工拟购置五艘特种工程船舶,包括三艘新船、两艘二手船(并加以改造),即三艘甲板运输船、一艘浮吊船以及一艘半潜运输船,预计于2024年-2027年完成交付。
其中,甲板运输船定位于重型设备、产品搬运;浮吊船用于港机设备吊装、大型船舶模块组装;半潜运输船能够运载半潜货(能够浮于水上的货物,如船舶)以及重型设备,在公司业务体系中主要用于对外提供小型工程船舶运输服务,对内承担部分重型设备搬运的工作。
“在产品发运需求激增、老旧船舶淘汰背景下,公司自有船舶运力不足的问题突出。”振华重工坦言,公司拟新增三艘甲板运输船用于产品运输,确保自有运力能够充分匹配公司未来的业务规模、设备流转需求以及发展战略。
升级智能制造
《电鳗财经》注意到,振华重工此次拟募资资金中,13.93亿元用于智能制造升级改造项目。从公司业务所处的行业形势来看,港机业务大型化、高效化、轻量化、低碳化和智能化需求更加明显。
港口机械、重型装备工程建设项目、钢结构及相关收入、船舶运输及其他是振华重工四大主业。公司拥有20余艘6万吨至10万吨级整机运输船,可将大型产品整机运往全世界。
作为外向型企业,振华重工仍然面对供应链安全稳定问题、“掐脖子”技术攻克等挑战。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抓手,是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调“六个统筹”,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重点任务。
振华重工是全球港口起重机行业的龙头,订单响应速度要求较高,产能利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公司坦言,由于部分生产设备处于或接近处于满负荷运作状态,设备耗损、折旧较为严重,难以持续满足订单高速增长带来的高效运作需求。
《电鳗财经》注意到,公司智能制造升级改造项目实施周期为2023年至2027年,各年度计划投资金额分别为2.84亿元、4.85亿元、3.3亿元、2.5亿元、3.35亿元。
振华重工称,上述项目实施完成后,公司可以有效应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保证公司生产作业的正常和高效开展,增强履约能力,提升产品交付时效。
2023年一季度,振华重工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19%至60.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747.09%至1.3亿元,扣费后净利润同比下滑85.47%至0.29亿元。
2022年,振华重工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22%至301.9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15.44%至3.72亿元,扣非后净利润由上年的亏损4.4亿元扭亏为盈利4.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