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孙飘扬去年重新掌舵后,一向以自主研发为主的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瑞医药”,600276.SH)连续引进研发管线。这一举动被外界解读为,恒瑞医药试图通过外部创新产品的引进,来帮助公司摆脱集采导致业绩下滑的困境。
但如今恒瑞医药似乎不得不收缩外部创新产品的规模,继今年3月抗肿瘤新药普那布林在国内上市申请被拒后,公司的另一外部创新产品也已“夭折”。恒瑞医药最新公告显示,因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公司决定终止有关MIL62产品的相关合作等业务。
时间拉回到2020年夏,彼时顶着“仿制药龙头”的恒瑞医药还在无限荣光中踌躇满志。然而,随着集采时代的到来,仿制药的利润被大幅缩减,同时创新药业务不及预期,渠道优势难以发挥,公司业绩从高处跌落。
恒瑞医药正在加码研发投入,加速推进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但这一发展模式能否走通,仍有待时间验证。
消息方面,近日,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8月2日,投资者互动平台出现恒瑞医药“某地办公室被端”、“数据被拿走”等疑问。
恒瑞医药表示,近期网络传言不属实,经核实,公司及下属分、子公司及所有派驻机构没有该情形。目前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和业务状况一切正常。
01
业绩短期内承压
恒瑞医药过去是典型的仿创战略,以仿制药为本,慢慢增加创新药的比重,以此来将自身打造成一家同时拥有技术和产能的大型医药公司。
但在国家药品集采趋势下,考虑到国家药品集采影响压缩仿制药利润空间,以及国内创新药市场有大幅扩容空间,传统仿制药企纷纷选择转型创新药。
目前恒瑞医药仍处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的阵痛期。然而,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研发投入,而较高比例研发投入将使得利润端承压。
2020年至2022年,恒瑞医药营收分别为277.35亿元、259.06亿元、212.75亿元,归母净利润为63.28亿元、45.30亿元、39.06亿元。
(数据来源:腾讯自选股,下同)
2023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净利润同比微增。营收54.9亿元,同比增0.25%;归母净利润12.4亿元,同比增0.17%。
这也意味着,自2021年业绩进入下行通道以来,恒瑞医药2022年再度下滑,今年业绩指标有所增长,但依然难以判断公司业绩拐点何时出现。
公司仿制药收入受集采影响快速下滑,而创新药收获期尚未到来。2022年,恒瑞医药创新药销售收入81.16亿元,营收占比38.15%,仿制药业务体量仍较大。“国内创新型生物医药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研发、人力、生产等各项成本快速上涨,生物医药创新面临严峻挑战。”公司财报指出。
02
管线引进生变
整体上看,目前恒瑞医药有超过百款的在研管线,但其中却多以跟随策略和临床前期为主。这印证了公司自研能力的强劲,同时显示出其研发策略的单一。
纵观全球市场,优质管线引进已经成为国际大厂的常用策略,一款成功的引进管线能够大幅提升企业的研发效率。2021年下半年,恒瑞医药先后与万春医药、天广实生物签约,并引进其优质管线。
双代号为MIL62的产品,处于临床三期阶段,是一款由天广实生物开发的CD20抗体,在研适应证包括血液瘤、狼疮性肾炎、重症肌无力等。恒瑞医药与天广实生物共同开展该药品的临床研究。
而引进自万春医药的普那布林,可用于化疗中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适应证,已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在中美两国的上市申请也均被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批。恒瑞医药获得了其在大中华地区的联合开发权益以及独家商业化权益。
接连两笔重磅交易被外界解读为:恒瑞医药正受到集采重创,试图通过加速引进外部创新产品,来帮助公司摆脱业绩下滑的困境。
但如今仅仅不到两年,这两项合作均生变数。恒瑞医药今年6月16日公告披露,因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公司与天广实生物通过协商,决定终止有关MIL62产品的相关合作以及终止达成的初步股权投资意向,并在当天签署了终止协议。
抗肿瘤新药普那布林在国内的上市申请也遭到拒绝。公司3月10日的公告,普那布林的新药上市申请未获批准。
“国内市场在这些领域已有众多处在商业化阶段的产品,即使这些产品最终能够成功上市,也许可以产生不错的营收,但却依然大概率难以改变恒瑞医药身处‘红海’的竞争身位。”医药产业研究平台《医曜》对此分析。
《理财周刊-财事汇》最近就上述情况联系恒瑞医药方面,等待五个工作日未获回复。
03
行业内忧外患
恒瑞医药曾被视为中国药企中的绝对王者,有着其他对手均无法匹敌的药品规模,但随着集采的密集落地,整个中国医药市场的逻辑已然生变。
在此前的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上,创始人孙飘扬也直言行业的变化超出了预期,前几年的集采虽然对恒瑞有影响,但没有伤筋动骨,最近几年的确是巨大的考验。创新药业务的缓慢成长,难以化解仿制药带来的业绩压力。“过去我们曾以为,有10个左右的新药就可以支撑我们的发展,但现在看来还不够。我们可能需要更多产品,或者说更多‘不重复’的产品来支撑我们的发展。”
这背后是创新药行业面临内忧外患。高基数、新冠订单红利消退趋势已确定,叠加集采影响、医保控费、审批趋严等影响显现,行业业绩压力较大,大量创新药企业出现估值大幅被压、融资难等问题。
在集采和医保谈判的压力之下,恒瑞医药持续加码研发投入。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63.46亿元,在营收中占比30%。2023年一季度,恒瑞医药研发费用11.49亿元,同比增加14.05%。
值得注意的是,恒瑞医药在2021年11月变更会计规则,变更后的研发投入将按项目不同阶段进行资本化处理或者计入当期损益。拆分来看,2022年公司费用化研发投入48.87亿元,同比减少17.78%;资本化研发投入14.59亿元,上年同期为2.6亿元。
前述市场观点认为,目前公司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持续的创新产品上市。但高收益的创新药需要较高的研发投入,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失败风险,未来业绩能否兑现存疑。
国盛证券指出,创新药研发过程失败几率大,从临床前到获批上市成功概率约10%。同时海外业务受到海外政策、海外销售能力等影响,亦具有影响收入增长的不确定因素。
在高光之后,恒瑞医药如今蛰伏寒冬。能不能涅槃重生,不仅需要政策、环境的回暖,更重要的是企业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
部分券商认为,恒瑞医药已经熬过低谷。民生证券最新研报指出,目前公司已上市自研创新药达到13款、合作引进创新药达到2款。其中,近期获批上市的林普利塞、阿得贝利单抗、瑞格列汀、奥特康唑等创新药,以及吡咯替尼一线适应症、达尔西利一线适应症等新增适应症符合今年医保目录调整要求,有望今年底参与医保谈判,进一步扩大可及性,助力销售放量。
从最新动向来看,恒瑞医药对未来发展前景依然充满信心。7月31日晚间,恒瑞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等方式实施2023年员工激励计划,股票来源为公司回购股份或向激励对象非公开发行股份。本次员工激励计划预计将于今年三季度实施。
同日晚间,恒瑞医药披露上一期回购股份进展,截至7月31日,累计回购743.9万股份,占总股本0.12%,支付金额3.3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