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一哥”恒瑞医药,最近麻烦缠身。
一张疑似前销售员工讨薪的截图在网上流传,该员工声称“为了保住销售岗位,花了两个月的工资给部分领导买了成箱的茅台及梦之蓝”,但最终“在寒冬腊月被扫地出门,且被恒瑞拖欠奖金及费用高达二十来万”。
恒瑞医药疑似被讨薪
发生这种劳资纠纷,其实并不意外。2021年,恒瑞的销售队伍由1.71万人缩减至1.32万人,裁员近4000人;2022年上半年,销售人员又减少了2300余人。
一年半裁员6000多人,这次曝出来的“讨薪”事件,很可能只是九牛一毛。
大裁员的背后,是恒瑞医药近年来持续下滑的业绩压力。在2021年交出“史上最差年报”后,2022年前三季度,恒瑞医药的归母净利润同比跌24.57%,在头部化学药企中排倒数第四;若把“隐藏”了的研发费用考虑在内,跌幅甚至高达47.4%,排倒数第二。
糟糕的业绩,也导致恒瑞医药的市值大幅蒸发。截至2月6日收盘,恒瑞医药的最新股价报42.49元,较两年前的高位96.79元(前复权)暴跌56%,市值蒸发超过3400亿。
恒瑞医药股价较高位大幅回调
伴随市值蒸发的,还有资本出逃。去年三季报显示,香港中央结算公司减持620万股,北向资金已连续多个季度减持;此前曾持续增持的连云港市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去年二三季度同样连续减持。
北向资金连续减持恒瑞
在大幅裁员之后,恒瑞医药至今依然还没有走出困境。更让人担忧的是,医药一哥尚且自身难保,中国创新药行业又该如何走出寒冬。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金角财经,我们将为你剖析更多社会热点,拆解经济事件背后的逻辑。
巧用财技
从规模上看,被视为龙头的恒瑞医药,数据确实可观。
2022年前三季度,恒瑞医药实现营收159.45亿,在头部化学药企中排第四;实现归母净利润31.73亿,在头部化学药企中排首位。
不过,从同比数据看,恒瑞医药就可谓疲态尽显。
去年前三季度,恒瑞医药营收同比跌21.06%,在头部化学药企中表现最差;归母净利润同比跌24.57%,排倒数第四;
相比之下,头部化学药企整体实现了正向增长,营收同比增长率中位数为8.2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中位数为4.13%。
值得注意的是,如此糟糕的业绩,还是被恒瑞医药“美化”过的。
2021年11月19日,恒瑞医药发布了一则关于“会计估计变更”的公告,针对的是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问题。
此前,恒瑞医药在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上,均以费用化处理,每一分钱研发支出都实打实影响当期利润;变更后,恒瑞医药可以把相当一部分研发支出资本化,计入开发支出。
与费用化最大的不同,就是这部分研发支出不再影响当期利润,而是在日后确认为无形资产后,通过摊销来影响后面的利润表。
恒瑞医药巧用财技
恒瑞医药在变更公告中称,公司根据研发项目的进展召开专家评估会,开发阶段支出经评估满足资本化条件时,计入开发支出。
也就是说,在这研发费用的调节上,恒瑞医药可以非常有主观性,甚至说人为操作空间巨大。
这不禁让人怀疑,恒瑞医药在2021年末的“会计估计变更”,是为2022年的业绩大幅下滑做准备。
2022年中报附注显示,去年上半年,恒瑞医药的研发支出有7.25亿资本化;
恒瑞医药2022年中报
在第三季度,“开发支出”由9.52亿增加至13.23亿,增加了3.71亿,由于三季报没有详细附注,我们假设这3.71亿都是研发支出资本化而来(事实上,参考中报情况,由于这期间可能有“开发支出”确认为“无形资产”,实际资本化的金额可能比3.71亿更多)。
恒瑞医药开发支出变化情况
这样算下来,恒瑞医药在2022年前三季度至少将10.96(7.25+3.71)亿研发支出资本化,如果这部分研发支出像之前多年那样费用化的话,结合其12.4%的有效税率看,恒瑞医药将减少9.6亿归母净利润。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2021年末变更了会计估计,2022年前三季度,恒瑞医药的归母净利润可能是22.13亿,而不是31.73亿,相当于在现有基础上打了七折。
同比数据也会更加难看,在会计估计变更公告中,恒瑞医药称本次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无需对已披露的财务报告进行追溯调整。
恒瑞医药公告
因此,在计算2022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变化时,实际上2021年的数据是把所有研发支出费用化,2022年的数据是有庞大的研发支出资本化,显然并不合理。
正如我们所说,如果不变更会计估计,恒瑞医药可能显示的归母净利润是22.13亿,而2021年同期为42.07亿,实际同比下跌了47.4%。
如果把这个跌幅放到上述头部化学药企里面,恒瑞医药的跌幅将会由排名第四上升至第二,仅次于哈药股份的67%。
很显然,恒瑞医药出大问题了。
裁员没用?
在A股上,恒瑞医药被称为“药茅”,被看成是创新药的一哥。而实际上,恒瑞医药仍是国内最大的仿制药企业之一。
在药品集采之下,恒瑞医药业绩从2021年中时就开始明显承压。
恒瑞医药在2022年中报时称,2021年9月开始陆续执行的第五批集采涉及的8个药品,在2022年上半年仅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7.6亿元,同比下滑高达88%;
自2018年以来,恒瑞医药产品中,涉及带量采购共有35个品种,中选22个品种,中选价平均降幅74.5%。
仿制药收入受到集采冲击,创新药企转型目前对业绩支撑仍有限,部分创新药品种销售收入也已直面医保谈判压力。
恒瑞医药表示,2022年1月1日起,多款创新药执行新的医保谈判价格,医保销售价格平均下降33%,加之疫情反复、产品准入难等因素,创新药收入增长较慢,“甚至个别创新药由于价格降幅较大,上半年销售金额环比有所下降。”
祸不单行,在恒瑞医药收入结构中占比不小的麻醉、造影剂产品,上半年销售还受到疫情影响。
恒瑞医药称,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相当一部分医疗机构日常诊疗业务量缩减,上半年麻醉条线、造影剂条线销售收入同比分别下滑33%、28%,尤其是疫情较为严重的上海、郑州地区,产品销售下降明显,若按公司产品全国平均增长率测算,上述两地销售规模上半年分别减少1亿元以上。
此外,恒瑞医药还表示,产品出口订单出现积压,部分海外业务需求未能及时转化为销售收入。
营收承压之际,销售和研发费用率依然高居不下。
2021年,恒瑞医药的销售费用为93.84亿,销售费用占营收的比例达到惊人的36.22%,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在头部化学药企中都高居榜首。
庞大的销售开支下,恒瑞医药开启了裁员之路。2021年,恒瑞将销售队伍由1.71万人缩减至1.32万人,裁员近4000人;2022年上半年,销售人员又减少了2300余人。
大幅瘦身后,恒瑞医药的销售费用率也仅是略微下降,2022年前三季度依然高达32.37%,继续位居头部化学药企榜首;此外,大幅裁减销售人员,也引发了文章开头的“讨薪”丑闻。
除了销售费用,研发费用是另一个大头。
正如上文提及,即使把部分研发支出隐藏了,无论从相对数还是绝对数,恒瑞医药利润表上的研发费用依然遥遥领先其他头部化学药企。
2021年和2022年前三季度,恒瑞医药的研发费用高达59.43亿和34.98亿,均高居头部化学药企首位;
研发费用营收占比分别为22.94%和21.93%,同样排头部化学药企首位,后者同期中位数仅6.51%和6.3%。
“研发投入加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期利润,但为公司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恒瑞医药解释道。
能否最终为恒瑞医药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撑”还不好说,但现阶段对净利润的拖累是肉眼可见的,这也不难理解恒瑞医药为何甚至要动用“财技”,来针对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了。
从效果上看,无论是大刀阔斧削减销售团队,还是费劲脑汁通过财技“隐藏”研发支出,恒瑞医药的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也只是降低了一点点,相对其他头部化学药企依然是独一档的存在。
这就意味着,如果营收没有起色的话,仅靠“控本”显然无法让恒瑞医药脱困。
不过,在集采时代和创新药寒冬下,恒瑞医药的营收在短时间内恐怕也难有起色。
创新药寒冬
恒瑞医药过去的打法,是典型的仿创战略,以仿制药为本,慢慢增加创新药的比重,以此来将自身打造成一家同时拥有技术和产能的大型医药公司。
这套打法在过去是走得通的,没有集采压制,仿制药拼的是渠道能力,像恒瑞这样的巨头规模优势被显著放大,积累了大量的利润,从而保证创新药的研发。
甚至有观点认为,这种由仿制药向创新药过渡的路线是中国创新药的最优解。
然而,随着集采时代的到来,仿制药的利润被大幅缩减,同时创新药业务也没有达到预期,恒瑞医药自然就从高处跌落。
龙头尚且如此,其他创新药企就更不好过了。
2022年11月,港股上市公司基石药业关停了建成约一年、投资约10亿元、规划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苏州产业化基地,并裁撤部分员工,去年上半年,该公司净亏损3.62亿元。
另一家港股上市的和铂医药动作更彻底,同样在去年11月,该公司将苏州产业化基地以1.46亿元的价格,“赔本”转让给药明生物,预计交易将为和铂医药带来6193万元的财务亏损。按照原计划,该产业化基地将在去年底前投入生产。
去年上半年,和铂医药净亏损5.23亿元。在卖厂前不久,和铂医药还终止了干眼症新药的三期临床,并接连与莫德纳、石药集团达成在研产品授权与转让。
更早时,2022年9月,科望医药也将苏州工艺开发和中试生产基地转让给药明生物。科望医药此前贷款1.5亿元布局生产基地,基地建成约一年半后仍没有产品上市,现有的10余条管线中5条进入临床,最快的仍在临床二期。
从豪掷上亿建厂,到卖厂裁员,背后的原因是,创新药越来越难做。
过去七年,中国创新药领域可谓坐了一趟过山车。2015年,新药审批利好下,本土创新药企开始萌芽;2018年,香港允许未盈利和尚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按“18A”条款上市,资本退出渠道变顺畅,创新药企投融资开始受追捧。
在政策、资本、人才等多重利好下,创新药迎来暖春,投资热度越来越大,估值也水涨船高,甚至吸引了不少海归创业者们满怀雄心壮志要干一番事业。
不过,2021年7月开始,情况急转直下。最直观的现象是,创新药企二级市场的股价回调超一年,2021年7月至2022年11月,50余家港股“18A”生物药企,超七成股价腰斩。
创新药行业面临内忧外患。集采影响、医保控费、审批趋严等国内综合因素叠加;也有美国加息、港股疲软,二级市场股价拖累一级市场融资,大量创新药业出现估值大幅被压、融资难等问题。
此外,伴随着以美国为首的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创新药研发的出海生意也要打上一个问题。
在高光之后,中国创新药行业如今蛰伏寒冬。能不能涅槃重生,不仅需要政策、环境的回暖,更重要的是恒瑞医药们能不能找到自救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