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现有业务未来增长空间有限的江泉实业(600212.SH),一直在拓展新业务的道路上寻寻觅觅——不断易主,多次筹划定增重组又屡屡叫停……
然而这一次,江泉实业似乎打破了这样的循环,在还未最终将新能源企业绿能慧充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绿能慧充”)100%股权收入囊中之时便破釜沉舟,欲筹划出售公司重要主营业务——热电业务的全部资产和相关负债。
那么,近乎彻底转型,“押宝”绿能慧充,置出热电业务,涉足新能源领域的江泉实业,能否迎来公司业绩发展的崭新阶段呢?
业绩“天花板”低且受制于人
近日,江泉实业上游焦化企业给其发了一份《关于本企业关停的告知函》,称“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要求,我司拟于近期关停,预计最晚至2022年1月30日后将无法继续为贵司供应焦炉煤气”。
而这,恐怕是促使江泉实业作出退出热电业务决定的“最后一根稻草”。
“公司热电业务是以上游钢铁、焦化企业的尾气为原料综合利用发电,公司目前共两台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50兆瓦。上述停产事项将导致公司热电业务一台发电机组原料供应不足,公司将根据原料供应情况关停一台发电机组,预计将对公司热电业务相关资产状况及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具体影响程度以经审计的财务报告为准。”江泉实业在公告中坦言。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受上游企业原料供应影响较大,一直是江泉实业热电业务的“痛点”所在。2021年上半年,公司热电业务便因原料供应减少造成产销量减少、收入减少、毛利率下降,导致净利润下降。
而从产能角度看,江泉实业热电业务能为公司带来的利润贡献,也似乎能够“一眼望到头”。
财务数据显示,2020年度,公司热电业务营业收入为2.03亿元,产能利用率为80.71%。以此计算,未来即使产能利用率达到100%,预计营业收入也不超过2.60亿元。
与此同时,江泉实业另一项主营业务铁路专用线运输业务,也仅拥有13公里的专用线,2020年度在运力相对饱和的状况下实现营业收入0.71亿元。且由于是铁路专线,业务无法对外进行拓展。
在这样的业务结构下,江泉实业的盈利能力可想而知。2018年公司亏损1.72亿元,2019年再报亏3.52亿元,2020年终于扭亏为盈,盈利1954.08万元,而2021年前三季度又再次出现15.18万元的亏损。最近三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复合增长率仅为6.82%,收入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主营业务利润“天花板”太低,且在原料供应上“受制于人”,难以实现上市公司做大做强的目标……种种原因,促使江泉实业下定决心“挥刀”剥离,于1月7日宣布启动对外转让热电业务相关资产及负债的工作。“通过本次交易,公司将战略退出热电业务,集中资源进行战略和业务转型,聚焦新能源充电及储能业务,切实增强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
实控人“输血”补流
那么,江泉实业“押宝”的绿能慧充,能否彻底扭转公司经营局面,带领江泉实业做大做强呢?
资料显示,作为集充电、储能、微电网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充电场站投资、建设、运营及维护,充电平台和能源管理平台于一体的新能源生态服务商,绿能慧充成立于2012年5月28日,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陕西省“专精特新”企业,其在西安、绵阳、南充拥有三大研发、生产基地,并组建了一个由行业知名电子技术专家为核心的研发团队。其中,在充电设备方面,绿能慧充产品类型齐全,已推出适合于商业地产、公共充电、以公交为代表的群充电领域以及适合于专用充电领域的各种充电产品。
2021年11月21日,意图切入新能源行业,实施业务转型的江泉实业,与绿能慧充及其股东签署了《框架协议书》,后于当年12月16日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拟以现金8300万元收购对方合计持有的绿能慧充100%的股权。今年1月4日,这一议案已通过公司股东大会决议。
值得注意的是,在转型一事上,江泉实业实际控制人徐益明也摆出了“大干一场”的架势。
与绿能慧充方签署《框架协议书》的同时,江泉实业还披露了一份定增预案,拟以2.95元/股的价格向实控人旗下北海景安、北海景曜和北海景众3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资金总额预计不超过4.53亿元(含),全部用于补充上市公司流动资金。
经济导报记者发现,这笔募集资金对江泉实业而言,堪称“及时雨”。
截至2021年9月30日,公司货币资金账面余额仅为3343.58万元,可用资金较少且流动性储备不足,显然难以满足公司未来业务扩张、发展新业务的大量资金需求。而绿能慧充目前仍处在高速发展阶段,需要资金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市场占有率。
“本次募投项目补充的流动资金用于公司未来发展新能源业务,对公司的业务转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泉实业表示。
而对于下一步业务开展及盈利预期,经济导报记者于1月7日午间向江泉实业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其仍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