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复星医药相继上市了汉利康?(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汉曲优?(注射用曲妥珠单抗)、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注射液)、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等重磅药。在这些重磅药的研发过程中,无论是药品工艺上的突破,还是用药可及性的增加,都为中国生物医药的创新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
在复星医药执行总裁王兴利看来:
“传统意义上的原创靶点、源头创新,我们可能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在某种意义上又有一个可以弯道超车的新方式——体系创新、系统创新、工艺创新、流程创新。”王兴利谈道,“真正源头创新的事情很难做,我们要一点点开始想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曾在美国先灵葆雅、默沙东、诺华药物等公司担任不同的领导管理职务,王兴利在全球药品研发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他带领了诸多大型全球临床试验并成功提交了多项IND/NDA申请。
在王兴利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
in China, for Global,
“把中国的创新带到全球。”
回国近四年,在中外生物医药体系的差异之中,王兴利发现,中国弯道超车的机遇,或许不仅在于“源头创新”,更在于“体系创新”,不仅在于“出海”,更在于“国际化”……在他心中,三个不等式渐渐成形,而在“等”与“不等”之间,还有一项原则——“创新面前,人人平等”。
创新≠创造
在王兴利看来:“在生物医药领域,创新不等于发明创造。”
王兴利说:“发明创造,也就是指研发出一款原创新药等成果性进展,但对生物医药来说,提高用药可及性与让患者有药可医同样重要。”
在医药开发层面,整个社会最难承担的是创新药的花费。从红药水紫药水到新药,从X光片到CT、核磁共振,创新可能会带来医疗费用上的增加。因此,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制造成本的流程性创新,也是创新,同样能给患者带来收益。
“创新药的最终目的
就是想让医疗花费降低,
惠及更多患者。”
从学术界到产业界,王兴利对于源头创新的诞生,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学术界和产业界应该有一定的分工。“我个人还是认为真正的原创是来自于大学,来自于科研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分摊企业创新的负担。
“从企业来说,创新研发是有和无的事——有产品才算做成了。”王兴利说道,对学术机构的科研来说,在创新的自由探索中,就算没有成果,也培养了人才,还可以写文章分享科学发现,“所以,这种风险对学术机构来说不是风险,产学研真正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创新的效率。”
出海≠国际化
王兴利说:“有好的产品,出海是分分钟的事。但是国际化和出海还是有不同之处。”
本土药企稳步出海,已成为中国生物医药新趋势,在这一行列中,复星医药当属走在前列。
“出海,是把产品卖出去,国际化是什么?国际化是全球都是你的家。”王兴利谈道,曾经在诺华工作时,全球五六十个国家都有团队,不论到哪都有一种是“我们公司”的感觉,“我个人理解,真正的国际化就是国际一家人。”
国际化要求国际性的协同。一个产品全球同步开发,说起来很简单,但需要每个国家同时做一件事,其实是很困难的。王兴利谈道自己刚从学术界跨进产业界时国际化给他带来的触动:“刚进企业开项目的全球会时,感觉就像一个联合国大会——一场电话会议二十几个国家参加,点名的时候不点人名,直接点国家的名字:Germany、France……这是一种国际大家庭的感觉。”
“我特别希望能
利用自己曾在跨国药企工作的经验,
在一个真正原生的本土药企
向跨国药企转变的过程中,
发挥一些推动作用。”
“如何在开放平台上整合我们的研发资源?这要求复星医药既要有灵活可变性,又要有凝聚力。”
“创新面前,人人平等”
王兴利说:“一个科学讨论的对与错,与谁是领导无关。”
今年1月加入复星医药任执行总裁,王兴利还兼任创新药事业部联席首席执行官、全球研发中心首席执行官。
“创新”,成为王兴利当下在复星医药的关键使命。
有意思的是,尽管有着国际化的学术、工作生活经历,王兴利始终的英文名始终是Xingli Wang。
“创新面前,人人平等。”
王兴利看来:
“平等的环境和氛围
对创新的诞生很重要。”
此外,服务的理念也很重要。
王兴利说:“‘服务’而非‘监管’。”在王兴利看来,“服务”理念对于企业创新特别重要。“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这样一个服务型的政府机构,在科研、企业和政策之间搭建了一个中间平台,让企业能够及时了解、理解政策,同时也制定相关政策以加速创新药的研发,服务于企业创新。”
“要从系统性、文化性上来推动国际化。而非仅仅是做技术性的工作。”王兴利认为,这也是自己选择加入复星医药的价值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