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的战略扩张,向来都是以投资、收购为主要途径,时常被市场调侃为一家“投资公司”,而非典型医药公司。最近几年,复星医药的股价曾一度因被打上“新冠疫苗概念股”标签火爆资本市场,但股价的涨跌也从此也新冠的发展状况紧密相连。
一边是复星医药代理引入的复必泰新冠疫苗在海外表现亮眼却迟迟未能在国内上市,一边是复星医药不断的投资并购来扩大战略版图,一边随着新冠疫苗的在我国渐渐“全民化”的普及与资本市场对复星医药疯狂开展资本运作的不解,复星医药已面临负债累累的窘境与巨额【商誉减值】重重打压,A股股价惨遭“腰斩”,究竟复星医药还要“不务正业”多久才能走上正途?
1
股价惨遭“腰斩”
作为一家千亿医药巨头,复星医药的业绩从未让人失望。据Wind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其营收分别为285.85亿元,303.07亿元、390.05亿元,分别同比增加14.72%、6.02%、28.70%;净利润分别为32.22亿元、36.63亿元、47.35亿元,分别同比增加22.66%、10.27%、29.28%。
复星医药每年的营收和净利润都在增长,看似极具盈利能力但好像资本市场并没有对此买单。从1998年在上交所上市以来,复星医药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一直走势平平。
直至疫情之初,复星医药因为引进德国BioNTech的mRNA新冠疫苗而受到追捧,股价随着疫苗生产的推进而不断攀升,4个月内股价翻倍,到了2021年8则创下历史新高,但此后复星医药的mRNA疫苗复必泰在国内市场却再无更进一步动作,股价便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7个多月的时间中复星医药港股及A股股价均跌去了五六成左右,可谓是惨遭“腰斩”。
截止7月13日收盘,复星医药A股报收47元/股,成交量为30.68万手,成交额为14.38亿元,换手率为1.53%,总市值为1,205亿元,已处在千亿市值临界口,不再复两千亿市值的“医药巨头”风光。
2
增收反跌利
然而复星医药稳健增长的业绩却在2022年一季报的档口戛然而止,出现了营收仍增长净利润同比下滑的情形。
4月26日,复星医药公布2020年一季报,一季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103.82亿元,同比增加28.87%,归母净利润4.63亿元,同比下滑45.41%;扣非净利润8.01亿元,同比增长21.73%。
对于一季度业绩增收反跌利的情形,复星医药解释称,一季报营收增长点主要受益于复必泰、汉曲优等产品的市场贡献,但由于市场波动等因素,持有的BNTX股票等金融资产于报告期末的股价较2021年末下降,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致报告期内非经常性损益为-3.38亿元,上年同期非经常性损益为1.89亿元,同比减少5.27亿元。由于非经常性损益同比减少的影响,净利润仅为4.63亿元,同比减少45.41%。
尽管解释了净利润下降的合理性,但同时暴露出复星医药的投资版图失利,最擅长伺机而动的资本市场集体出逃,直接给了复星医药“沉重的一击,在财报发布后第二天,A股及港股股价均在早间开盘后大幅回撤,截至收盘,A股跌去了6.77%,港股跌去了5.92%。
3
狂收购又急出售
背靠财大气粗的“复星集团”,复星医药也延续了其一贯“购物狂”的投资风格,并宣称将收购并购作为拓展全产业链业务布局的关键手段。
自1998年在上交所上市以来,便开始了一路高歌猛进的收并购之路:上市第二年,就收购了主营体外诊断的复星长征(即现在的复星诊断)34%的股权;2002年到2004年,复星医药先后收购了主营仿制药业务的药友制药和主营胰岛素药品的万邦医药,并通过收购桂林南药,将其研发生产的中国001号新药——抗疟药青蒿琥酯收入囊中……
接下来的近20年里,复星医药聚焦制药领域,借助收购快速进入抗感染药、胃病药、抗结核药物、疫苗、仿制药等多个产品领域,再然后扩展至医疗服务、医疗美容器械领域。
然而频繁的对外扩张所带来的除了风光,更多的是背后的隐患。
先是不到两年时间接连出售了6家旗下医疗诊断、制药等板块的子公司股权,对于出售资产的原因,复星医药称勇于偿还债务、优化资产,并向核心主业聚焦,至此资本市场的关注点迅速转移到了复星医药庞大的债务数字上。
根据2021年资产负债表,复星医药的流动资产为304.2亿元,流动负债为293.1亿元,流动比率接近为1,明显地反映了复星医药的短期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呈放缓趋势。
同时,常年的并购也让复星医药积攒了一定的商誉,截止2021年,复星医药商誉高达94亿元,总负债为449.2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8.15%。
看似出售了几家公司带来的短期收益似乎让复星医药“回血”了起来,处置子公司投资收益达到20.13亿元,几乎占2021年净利润的一半。
靠出售子公司股权“美化”利润表已经超出了医药公司应兢兢业业钻研制药技术的主业范围,“不务正业”的复星医药如在此时此刻仍加速并购,巨额债务与高商誉或将带来种种隐患。
4
还能“不务正业”多久?
不难看出复星医药以往的业绩很大收入来源于新冠疫苗复必泰在海外的成功上市,但国内药监局对起监管审批迟迟不松手,让复必泰已经在海外上市一年的情况下至今未能在国内上市并投入使用,只是一直宣称“仍在等待审批”。
然而国内新冠疫苗厂商已然形成“五分天下”格局,康泰生物、科兴生物、中国生物、康希诺、智飞生物几乎瓜分了国内大部分的新冠疫苗市场份额,还未入局的复星医药只能眼睁睁地“但看得到却吃不到”。
同时国际上已有相关预测,新冠疫苗市场或已出现供应过剩的情况,据Airfinity公司分析,2022年会再生产90亿剂,仅国际疫苗巨头辉瑞就计划制造40亿剂。但之后,疫苗需求可能会下降到每年约22亿至44亿剂。
在或已接近饱和新冠疫苗市场上,某种程度只能作为“旁观者”的复星医药,身上也遭受着巨额债务与商誉的多重承压,究竟还能“不务正业”多久,恐怕只有复星医药自己能回答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