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存量品种受到药品集采降价压力的情况下,复星医药(600196.SH,02196)交出了一份稳健增长的2021年业绩表现。
数据显示,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0.05亿元,同比增长28.7%;归母净利润为47.35亿元,同比增长29.28%;扣非净利润为32.77亿元,同比增长20.6%。
4IN战略成效显著,创新成果加速兑现
作为一家植根中国、创新驱动的全球化医药健康产业集团,复星医药在4IN(创新 Innovation、国际化 Internationalization、整合 Integration、智能化 Intelligentization)战略的指导下,秉承着“创新转型、整合运营、稳健增长”的发展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加强创新研发和全球化能力,在丰富夯实产品线的同时,亦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智通财经APP通过了解发现,2021年复星医药的制药板块实现收入289.04亿元,同比增长32.1%,占比达74.1%。制药板块的收入大幅提升主要包括复必泰、汉利康、汉曲优、苏可欣等在内的新品和次新品收入在制药业务中收入占比超过25%,公司收入结构得到持续优化。
报告期内,公司自研产品汉利康(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实现收入16.90亿元,同比增长125.33%;2020年下半年上市的汉曲优(注射用曲妥珠单抗)、苏可欣(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于2021年内分别实现收入9.30亿元和4.26亿元;此外,受益于米卡芬净、依诺肝素钠注射液以及上市新产品的贡献,Gland Pharma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9.48%。
过去的一年,在强有力的研发驱动下,复星医药诸多创新成果落地。报告期内,复星医药研发投入共计49.75亿元,同比增长 24.28%;其中,研发费用为38.34亿元,同比增长 37.17%,占比制药板块收入比重为13.26%。
持续加码研发投入,复星医药的创新管线持续落地。2021年,汉贝泰(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物)、怡宝(注射用人促红素)(新适应症用于治疗非骨髓恶性肿瘤患者应用化疗引起的贫血)等产品获批上市。就在2022年3月24日,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复星医药生物药平台复宏汉霖的PD-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首个适应症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实体瘤获批上市,这是该公司首款获批上市的生物创新药,另一适应症(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上市注册申请也已获国家药监局受理。
创新产品的落地,亦惠及更多患者。疫苗方面,由复星医药和德国百欧恩泰(BioNTech)合作开发的mRNA新冠疫苗复必泰于2021年3月被纳入港澳地区政府接种计划,2021年9月在中国台湾地区开展接种。截至 2022年2月末,该款疫苗于港澳台地区已累计接种超2,000万剂,助力港澳台地区建立新冠免疫屏障。
药品方面,公司旗下的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是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为二线及以上的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持续缓解的可能性。自奕凯达上市以来,复星凯特积极探索创新支付手段,提高该产品可及性以惠及更多患者,截至2022年2月末,奕凯达已列入23个省市的城市惠民保和超过40项商业保险,备案的治疗中心已达75家,并已有约百名患者进入治疗流程。
除此之外,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药注射用青蒿琥酯,海外销售超2 亿支,挽救重症疟疾患者超4800万人。
不仅如此,公司的研发管线也日益丰富。截止2021年底,公司共有在研创新药64项,其中自研小分子创新药27项,自研生物类似药26项,许可引进创新药11项。
海外收入占比超3成形成研产销全覆盖的全球化业务格局
通过前瞻性的全球化布局,复星医药已经初步形成了研发、生产及商业化的全球化运营体系,并且持续深耕海外市场,全面加速全球化进程。报告期内,复星医药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和其他国家收入135.99亿元,占比达到34.86%。海外能力持续强化,以美国为第二总部,基本形成研产销全覆盖的全球化业务格局。
研发方面,2020年初,复星医药升级设立全球研发中心,目前已搭建包括药理、CMC、转化医学、临床研究、数据统计、产品注册、药物警戒等多个团队,支撑海外临床有序高效的开展。此外,差异化的开放式研发体系以及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助力公司通过海外合作实现自研和海外产品的最大化双向价值。在研发及许可引进方面,通过全球化的早期投资、孵化及许可引进布局前沿领域,依托全球研发中心组建全球临床团队,加速产品海外上市。
许可引进方面,已成功引入苏可欣(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RT002(长效肉毒素)、奥康泽(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胶囊)等多款差异化优势品种。对外许可方面,已对外许可FCN-338、汉曲优、斯鲁利单抗等自研重磅品种。2022 年 2 月,复宏汉霖与Getz Pharma就汉达远(阿达木单抗注射液)达成商业化授权合作,覆盖亚非欧11个新兴市场,进一步加快公司商业化全球布局。
在生产运营方面,依托重庆药友、桂林南药、万邦医药等已有国际化生产水平和质量体系认证,复星医药加速国内产线海外质量体系认证,为国内制剂出海打下坚实基础。截至报告期末复星医药已有十余条原料药产线通过美国FDA、欧盟等主流法规市场GMP认证。
在2022年1月及3月,复星医药产业先后获 MPP许可生产并向全球约定区域的中低收入国家供应默沙东新冠口服药Molnupiravir及辉瑞新冠口服药奈玛特韦的仿制药和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组合,向95个低收入国家地区进行供应。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全球蔓延,但新冠治疗药物的需求较为明确,同时获得辉瑞、默沙东MMP授权,未来有望为公司带来新的业绩增量。
销售方面,通过持续加强全球运营全能力建设,全球化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复星医药在美国、非洲及港澳地区的市场准入能力及商业化团队建设获得长足进步。截至报告期末,复星医药制药板块已形成约1000人的海外商业化团队,主要覆盖美国及非洲等市场。
在非洲市场,复星医药已与多国国家药品采购中心以及国际药品采购代理集团达成长期业务合作,业务覆盖非洲 3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约800人的一线销售团队,及注册、流通、学术推广及上市后安全警戒等一站式服务支持体系,为公司产品准入及营销,包括获 MPP 授权生产并商业化新冠治疗药物奠定了坚实基础。报告期内,复星医药在非洲首个区域性药品分销中心科特迪瓦分销中心正式投入运营,业务在南苏丹取得实质性销售突破。
公司发展战略深度契合医药“十四五”的发展规划
众所周知,医药行业的发展与政策息息相关,因此公司的发展策略需要深度契合医药行业政策,才能获得更快的发展。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这一年,各行业均制定了相关的发展路线。就医药行业来说,《“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等政策的相继发布,进一步明确了医疗、医药、医保领域的发展规划和主要指标,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些政策简单可以总结为5个关键词——临床价值性价比、高质量、创新性、国际化,是产业升级的路径,也是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在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国家工信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就推动国内医药工业创新驱动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复星医药积极响应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号召,优化产业布局,不断提升创新能力。通过高研发费用的投入,复星医药已搭建和形成小分子创新药、抗体药物、细胞治疗技术平台,并积极探索RNA、溶瘤病毒、基因治疗、靶向蛋白降解等前沿技术领域,加速创新研发落地。
在医保相关方面,202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全民医保总体目标。政策在医保谈判、集采、惠民保等医保支付领域做出了相关指导。复星医药也在为降低患者负担、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药品覆盖范围做出不懈的努力。国内方面,复星医药积极推进徐州、重庆制剂中心及常德、新沂、长寿原料药基地建设,打通原料药及制剂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国际化方面,截至2021年末,公司已有十余条原料药产线通过美国FDA、欧盟等主流法规市场GMP认证;此举也强化了复星医药全球供应链能力,为制剂出海建立成本端优势。
同时复星医药也表示,“十四五”期间,公司将一如既往地以质量为先,优化生产、降本增效,积极参与到国家政策改革中,为患者带来更多质高价优的产品。
在医疗服务和互联网医疗方面,“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医保支付等新模式蓬勃发展。2021 年,《关于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处方药网售处方药进一步解禁,人民群众购药更加便利。
面对行业变革,复星医药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推进线上线下业务的融合发展,并通过与区域公立医院形成专科互补的模式,积极探索、加快布局医疗新机构。截至2021年末,公司围绕主要产品线划分为多个事业部,销售渠道覆盖超过2000家三级医院,一万家一、二级医院和近 20 万家零售药店。公司积极布局OTC 及线上渠道的新零售团队。此外,通过与国药控股的合作与联动,充分发挥国药控股的分销网络和物流配送优势,促进公司团药品销售渠道的拓展。
结语
综合来看,在新冠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复星医药持续推进创新转型和全球化建设能力,2021年实现业绩稳健增长,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围绕疫情防控需求,复星医药加快抗疫相关产品的科技创新,一方面,公司与BioNTech合作开发的mRNA疫苗助力港澳台地区建立新冠免疫屏障;另一方面,公司获得默克与辉瑞的新冠小分子药物的MPP许可生产原料药及成品药,不仅有望为公司带来新的业绩增量,还将惠及更多国家的新冠患者。
除此之外,公司已搭建和形成小分子创新药、抗体药物、细胞治疗技术平台,并积极探索RNA、溶瘤病毒、基因治疗、靶向蛋白降解等前沿技术领域。创新领域的持续发力,为公司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复星医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以芳表示,复星医药将继续坚持“4IN”战略,围绕未满足需求的治疗领域积极布局新技术和产品,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和深度孵化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合作模式对接全球优秀科学人才,推动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和落地。同时,基于现有的医疗资源优势及互联网平台,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推动医疗互联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