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国企造假”登上热搜,引起广泛讨论。具体来看,热搜主要聚焦于锦州港(ST锦港,600190.SH)等被查出涉及财务造假的上市国企。
![](https://newspic.finchina.com/2024/2024-06/2024-06-05/9743ad6faa-2bb08b10e503acf59eaab5e0695fc5b3.jpg)
6月1日,继ST中泰(中泰化学)、ST瑞科(国瑞科技)之后,锦州港(ST锦港,600190.SH)收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2018年至2021年,锦州港虚增营业收入约86亿元。
随着“倒查10年财务数据”等强制措施的逐步落实,越来越多有规模和国资背景“背书”的企业被查出存在财务造假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数据显示,截至6月4日,2024年内因违法违规行为被开具《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国有企业多达21家,较上年同期增加13家。
为满足银行贷款需求财务造假
三年虚增营收86亿元
6月1日,锦州港收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长达半年多的立案调查结果水落石出。
![](https://newspic.finchina.com/2024/2024-06/2024-06-05/9743ad6faa-d22f2d9d29eba1b7abbe460802c343e9.png)
经查,锦州港涉嫌违法财务造假、虚假披露财报等违法违规行为。2018年至2021年,锦州港通过子公司锦国投(大连)发展有限公司的中间操作,与大连和境贸易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开展无商业实质的大宗贸易业务,并以此虚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利润总额,导致四年的年度报告虚假记载。2018年至2021年,锦州港虚增营收总额约86.24亿元,虚增利润总额约1.79亿元。
锦州港虚增收入已经不是初犯,早在上市时就有过虚增收入的“前科”,企业信用难以保证。
![](https://newspic.finchina.com/2024/2024-06/2024-06-05/9743ad6faa-551b89f6c71303d6c5f2e70ce2c68358.png)
此次锦州港违法违规的目的是做大收入和利润、满足银行贷款需求。从当前未更新的财报数据来看,早在2017年,锦州港的财务状况就开始波动下行。
2017年,公司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激增,高达67.7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85.02%,资产负债率较上年同期增加近10个百分点,首次突破60%。而在2018年与2019年,公司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依旧在67亿元以上,但现金流和货币资金均波动下滑,不及2017年的水平。
![](https://newspic.finchina.com/2024/2024-06/2024-06-05/9743ad6faa-61be4a47f4397003ee85b2be4bc929d4.png)
![](https://newspic.finchina.com/2024/2024-06/2024-06-05/9743ad6faa-d83ffca03428f825ad754f137ee6dae8.png)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锦州港曾计划增发16.2亿元投入6个项目,其中有30%的募资额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但在一年后不了了之。
![](https://newspic.finchina.com/2024/2024-06/2024-06-05/9743ad6faa-a96173385243f92bff97af7d220980a3.png)
锦州港董秘办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司的财报数据尚未更新。从锦州港近年来居高不下的借款以及资产负债率来看,公司似乎达成了财务造假的目的。
对于过往财务造假是否对当前经营生产造成影响,该工作人员表示,事情发生在2018年至2021年,对之后的经营业绩没有影响。财报显示,2022年与2023年,公司的扣非净利润亏损,分别为-0.03亿元与-0.14亿元。2024年一季度,公司“收利双降”,降幅分别为43.28%与14.19%。
![](https://newspic.finchina.com/2024/2024-06/2024-06-05/9743ad6faa-60e15976186426d7ba0b23ebbc72a97e.png)
年内21家国企吃“罚单”
较上年同期增加13家
对于锦州港的违法违规行为,公司及相关董监高被给予警示及禁止入市,并被处以总计2300万元的罚款;锦州港6月3日被停牌一个交易日,并被“戴帽”ST,公司简称变更为ST锦港。
6月4日、5日,ST锦港连续跌停。
“上市公司出现违法违规行为要严厉打击、从严处罚,从而对相关作假者形成震慑。”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近几年监管层对A股财务造假案例都进行了严厉处罚,对锦州港的处罚也体现出从严监管的理念。
锦州港只是从严监管的一个缩影——尤其对于有规模和国资背景的企业。
曾经,在资本市场中,国企被称为股民的“避风港”。得益于企业资质、规模、健康的财务数据等,在投资者看来,国企有天然的信任感与安全感。而这种背书与信任却成为企业违法违规的“保护伞”。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4日,今年以来因违规行为受到监管处罚的国有企业高达119次,较上年同期增加45家。其中被处罚两次以上的企业有35家,较上年同期增加16家。
因违法违规行为被开具《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国有企业多达21家,较上年同期增加13家。21家企业中只有ST中泰被出具2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另外,还有7家国企已在今年内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https://newspic.finchina.com/2024/2024-06/2024-06-05/9743ad6faa-acba054ded5d02d5338fdd70404a4b0a.png)
18家上市国企被实施ST
已有企业濒临退市“红线”
除了从严监管的范围越来越大,惩处力度也越来越强。
数据显示,截至6月4日,今年内已有18家上市国企被实施ST,数量甚至超过2023年全年的13家。
仅5月份,就有11家国企被实施ST,其中就有5家企业是由于财务造假的缘故,分别为汇金股份(ST汇金)、海峡创新(ST峡创)、特发信息(ST特发)、中泰化学(ST中泰)与国瑞科技(ST瑞科)。
从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多只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或其他风险警示的股票股价大跌,甚至接连跌停。比如,近期ST特信连收9个跌停板,ST中泰连收4个跌停板。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这体现出资金的扬弃和选择,不排除多家所涉公司步入面值退市漩涡的可能。截至6月4日收盘,ST汇金与ST锦港的股价均在2元/股左右;ST峡创报收1.2元/股,濒临1元退市红线。
“财务造假被查背后,是严格的退市标准和多元退出渠道的畅通。从近期ST股股价批量下杀来看,壳资源价值空前贬损。这将加剧市场的分化,尤其是边缘化公司面临来自机构股东、市场资金、监管等各方的更大压力。新‘国九条’中所明确的应退尽退、及时出清的常态化退市格局将加快形成。叠加IPO标准趋于严格的呼应,A股市场将逐渐向‘优进劣出’的方向演进。”周茂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