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们正在迎来万物皆“碳”的时代。中国政府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我们将迎来更加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也意味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GDP增长,要在碳约束之下进行。
但是,今年以来,疫情继续肆虐,先后导致我国多个大城市停摆,重创国民经济。稳增长,重新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然而,既定的“碳约束”是否会成为“稳增长”的绊脚石?在多变的局势之下,上市公司作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体,需要如何践行“双碳”?宏观层面影响着实现碳中和大局,微观层面决定着企业未来数十年发展态势。
新浪财经发起第二届中国“碳公司”评选,旨在寻找那些能够在低碳时代更具竞争力的企业,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代言人。
本期,让我们走进上市公司兖矿能源——“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对于煤炭行业来说,既面临严峻挑战,也迎来难得发展机遇。
以下为兖矿能源高管专访实录:
1.您如何理解“稳增长”“碳中和”这两个概念?您认为国务院印发6方面33项措施对我们企业有哪些具体的帮助吗?
“碳中和”是国家对未来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其目的是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达到优化提升行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总体战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会被分解、落实到地方、行业,相关政策的出台将会给企业带来重大影响。
“稳增长”是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全国上下积极应对,通过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等方式,相继出台有高度、有力度、有精度、有温度的稳增长政策,通过一系列财税政策和降费减税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提振内需,扩大有效投资。
6方面33项措施的实施将在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改善企业营商环境等方面对企业产生积极作用。具体到能源企业而言,措施中特别提到,在确保安全清洁高效利用的前提下有序释放煤炭优质产能,建立健全煤炭产量激励约束政策机制,依法依规加快保供煤矿手续办理,在确保安全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支持符合条件的露天和井工煤矿项目释放产能。尽快调整核增产能政策,支持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提高生产能力,加快煤矿优质产能释放,保障迎峰度夏电力电煤供应安全。
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确认了煤电基础性能源地位,稳定了企业发展预期;短期看,通过强化市场预期管理措施,引导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有助于煤炭企业有序开展生产经营。
2.新一轮疫情冲击下,国内经济面临压力,作为重要的稳增长发力点之一,大量资本涌入“双碳”领域的同时,也将面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您如何看待所在行业未来格局的变化,有何规划和对策更好抓住机遇规避风险?
目前来看,能源领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战场。“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对于煤炭行业来说,既面临严峻挑战,也迎来难得发展机遇。
但碳达峰碳中和并不是简单的“去煤化”,当前我国煤炭消费占比57%,实现碳中和后,煤炭消费量仍有15亿吨左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煤炭仍将是主要能源,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兜底保障,同时煤炭也是未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桥梁,将在能源结构变革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双碳战略下,对于大型能源企业来说,要顺应能源行业低碳绿色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和践行传统能源清洁化供给利用,提升绿色能源构成占比,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通过实施煤炭绿色开采、实现化工清洁高效低碳循环、打造多元清洁能源供应体系等措施,实现由传统能源供应商向绿色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变。
3.2021年下半年以来,受部分区域“运动式减排”等因素影响,煤电短缺对生产带来了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修复的节奏和力度,您认为在现阶段,如何平衡好碳排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处理好“双碳”目标与稳增长目标之间的关系,达到二者有效平衡,其中一个重要路径就是通过实现绿色复苏来带动经济增长。要把涉及“双碳”的产业作为优先扶持、优先投资的领域,优先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如此一来,就能将经济复苏、稳增长和“双碳”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稳增长的同时平衡碳排放,需要协调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碳减排之间的关系,实施路径一是加强“双碳”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转型;三是支持“双碳”相关产业发展,并培育优势产业;四是引导人们养成节约资源的生活习惯,构建低碳、绿色发展的社会环境。具体而言,要把涉及“双碳”的产业作为优先扶持、优先投资的领域,优先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以产业高端化实现“内生减排”,将经济复苏、稳增长和“双碳”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文件又重申了“2030年风光总装机量达到12亿千瓦,2025年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这些核心的目标,您认为在中国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应该如何更好的参与?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从《“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中,都体现出我国新能源大规模发展、高比例发展、市场化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
煤炭行业具有典型的高耗能、高碳排放特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也倒逼行业进行“绿色”能源的升级转型。在中国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公司将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契合低碳转型需求,形成符合公司实际的实施路径。一是推动煤炭产业向安全绿色、智能高效发展。大力推进智能装备、智能系统研发应用,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优化提升装备水平,“十四五”期间全面建成安全、绿色、智能、高效“四型矿井”。在充分挖掘释放现有资源效率、效益的同时,果断对市场化程度高、协同效应大、盈利能力强的优质煤炭资源实施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做精做优煤炭产业。二是推动煤化工产业向价值提升、高端集群发展。积极发展高端精细煤化工产业,研发攻关煤气化、煤液化关键技术,推动煤炭产品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转变,加快煤炭由低端燃料向高端原料转变。三是推动新兴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再生发展。开展煤炭洁净利用、高效燃烧、改性替代等技术研究,提高煤炭加工转化水平,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化、黑色煤炭绿色化。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探索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项目,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5.除了节能减排外,能源转型是保证经济发展前提下,高质量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您觉得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领域,从产业链角度看,我们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
兖矿能源作为一家传统煤炭企业,从战略定位上,已经明确了要坚持高碳能源低碳化、清洁能源规模化、综合能源智慧化,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引领示范企业。
对于新能源业务,我们放在战略优先、加快发展的位置上。借助山东省新能源投资平台,大力推进风电、光伏及配套储能等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依托煤化工产业优势有序发展制氢等下游产业,形成绿色能源综合服务生态圈,成为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发展的示范者。力争5-10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氢气供应能力超过10万吨/年,新能源产业与矿业、高端化工新材料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在具体措施上,我们要加快新能源产业布局,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提高新能源产业比重。建立新能源研究、评估、决策、运营专业团队,在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优先配置。综合运用金融工具、产业发展基金、“绿色”“碳中和”主题债券等多元融资方式,引入战投,与政府、行业头部企业合作,探索“并购重组+改扩建”、“委托开发+预收购”等多元开发模式,在西部资源富集区、盐碱地、煤矿塌陷区布局大基地项目。打造“氢油气电醇”和“光氢储充”产业链,持续做大氢能供应,依托矿区码头等重载需求地区拓展站点布局,配套发展储能产业,成为氢气全链条产业重要参与者。
6.我们企业是否有自己的“碳中和”目标,贵司在这块是如何规划的?是否有案例可以介绍?您认为稳增长的关键点是什么?
公司顺应能源行业低碳绿色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和践行传统能源清洁化供给利用,提升绿色能源构成占比,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按照国家规定时限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引领行业清洁绿色发展。
2021 年,公司积极参与 CDP 评级,披露及回应公司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管理情况与治理措施。根据 CDP 最新评级结果,兖矿能源评级为 C 级,已达到国内同业领先水平。
2022 年,公司完成《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编制。
在具体案例上,2021年,公司持续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进节能项目建设,公司工业产值综合能耗为1.51 吨标准煤/万元,各项节能考核指标均较好完成,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公司取消矿井3台20蒸吨工业供热锅炉,减少煤炭消耗0.86万吨。对4座选煤厂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洗选加工全过程智能化控制水平和节能效益。开展鲍店煤矿35千伏变电所无功补偿改造、东滩煤矿洗选系统工艺优化、鲁南化工制冷系统升级改造等节电项目建设,以及矿井水余热、空压机余热、风井乏风余热、低温甲醇洗系统能量回收等资源回收利用项目,进一步提高了节能技术水平。
7.越来越多公司发布ESG报告,我们是否有相关的考虑?
公司是 A+H 股上市公司中首批自愿披露 ESG 报告的公司之一,已连续十四年披露。2021 年公司在CDP评级中位列国内煤炭行业第一名,在标普全球企业可持续发展评级(“CSA”)中位列全球煤炭行业第五名,在 MSCI、华证指数和商道融绿 ESG 评级中分别被评为国内煤炭行业并列最高级,在富时罗素 ESG 评级中位列煤炭行业第二名,位列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煤炭行业三强,荣获全国煤炭工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优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