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44亿市值、年赚20亿元的煤炭龙头企业永泰能源面临退市危机,这一事件引发业内对于“1元退市”规则的再讨论。
永泰能源股价曾在7月24日跌至1.1元/股,逼近1元面值“红线”。当日,永泰能源连发数则公告,包括提高回购限额、致全体股东信以及停牌筹划资产收购等组合拳,意在提振公司股价回归至合理水平。截至8月2日,永泰能源已停牌7个交易日。
按照A股面值退市的规则,即上市公司收盘价格连续20个交易日跌破每股面值,将会触发面值退市。业内人士指出,过去,触发面值退市的基本上是绩差股,或者本身已经是“披星戴帽”的上市公司。但是,在今年市场持续下跌的环境中,不少经营质地较好的上市公司的股价跌近1元面值,存在被“错杀”的风险。
股价与基本面背离
永泰能源正陷于股价与基本面背离的困境中:一边是煤电联运优势凸显,业绩逆势增长;一边是股价下行,逼近1元面值退市“红线”。
公开资料显示,永泰能源主要从事煤炭、电力、石化、储能等能源产业,主营业务形成了煤电互补的综合能源经营格局。2024年上半年,该公司煤炭业务保持良好利润空间,电力业务经营效益持续提升。公司预计2024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11.6亿元—12.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4.54%—24.41%。
相关财报显示,近年来,永泰能源的经营业绩也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21年—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由271.80亿元提升至301.20亿元的同时,归母净利润由11.28亿元翻番至22.66亿元;而扣非后归母净利润更是由8.28亿元提升至23.59亿元,增长184.90%。
永泰能源生产经营正常,业绩稳步提升,为何会出现股价背离的情况?上海一位券商研究员表示:“在市场成交量持续低迷、流动性持续疲软的背景下,很可能会出现股价不能真实反映公司实际经营和市场价值的情况。”
经济观察网注意到,永泰能源股价低迷背后,或也受到部分舆论的影响。目前投资者关于公司的疑虑主要包括公司负债、债转股股票抛售压力、是否存在二次违约等方面。
对此,永泰能源表示,自发生债务问题以来至2023年12月末,公司累计现金偿还本金185.34亿元、以股抵债偿还本金174.42亿元、支付利息119.44亿元,共计479.20亿元(其中:现金偿付本息304.78亿元);有息负债规模由709亿元大幅下降至411亿元,较重整前大幅下降;公司资产负债率从2018年末的73.29%大幅下降至2023年末的52.17%的合理水平,并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财务状况进一步得到优化。
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方面,永泰能源表示,2021年—2023年公司经营性净现金流分别为51.19亿元、64.43亿元、70.25亿元,2024年一季度经营性净现金流达11.15亿元,预计全年仍将保持良好水平,可以充分保障公司还本付息,确保不会出现违约情况。此外,公司近几年债务规模和资产负债率不断下降,财务状况更趋稳健,公司正常融资功能正在逐步得到修复。
针对部分投资者对公司债转股股票抛售压力的疑虑,永泰能源表示:“公司债转股股东股份已经全部流通,其转股价为1.94元/股,公司一直与其保持密切沟通,推动认可公司长期投资价值;根据沟通情况,部分市场化产品的债转股股东在市场已经进行交易流通,剩余部分金融机构债转股股东认可公司资产质量和发展前景,认为公司价值被严重低估,目前价位无减持意向,为此不会对二级市场产生压力。”
随着股价探底,在1元面值强制退市规则下,永泰能源打出组合拳,出手“护盘”。
7月24日午间,永泰能源宣布调整6月26日发布的回购公告,将回购金额由“不低于1.5亿元、不超过3亿元”上调至“不低于5亿元且不超过10亿元”,回购用途由“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者股权激励”变更为“用于注销以减少注册资本”。根据永泰能源后续公告,截至7月31日,公司累计回购股份15160万股,支付的资金总额约1.69亿元。
同日,永泰能源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包括但不限于储能公司、优质煤炭资源等资产控股权事项,依据有关规定,公司股票自7月25日开市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10个交易日。
此外,永泰能源还发布了一则关于维护公司股价告全体股东信的公告。其中提到,受市场多方面因素影响,公司股价出现非理性波动。目前公司业绩持续增长、基本面稳定且良好;全面加快海则滩煤矿建设,确保经营业绩大幅增长;公司全力采取各项措施,全力做好股价维护,除了正在实施股票回购计划并用于注销外,永泰能源的董事、监事、高管人员等核心管理人员还于6月21日完成了第六次股票增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份以来,中信建投、开源证券、德邦证券、广发证券、东方证券、浙商证券等多家券商对永泰能源给出“买入”或“增持”评级,表示看好该公司业务盈利能力以及在建项目的利润增长潜力。
面值退市存在优化空间
永泰能源的困境正是近期A股市场上出现的一种不正常现象的一个缩影——业绩优良的非ST股也可能会面临突如其来的退市风险。
新“国九条”出台后,A股优胜劣汰加速,面值退市成了主流退市方式。据经济观察网统计,7月份,共有13只股票摘牌退市,其中6只是面值退市。截至8月2日,今年以来面值退市的股票数量累计已达15只,占退市股总数的一半。
具体来看,15只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而触发面值退市的股票分别为ST迪马、*ST保力、*ST高升、ST亿利、ST中南、*ST易连、ST阳光、正源股份、*ST世茂、*ST美盛、*ST民控、ST星源、ST贵人、ST鸿达、*ST华仪。除了正源股份以外,触及面值退市红线的多为ST(其他风险警示)或*ST(退市风险警示)股票。
过去,触发面值退市的基本上是绩差股,或者本身已经是“披星戴帽”的上市公司,如今,非ST股遭遇面值退市风险陡然大增。
数据显示,截至8月2日收盘,A股共有21只个股价格低于1元,有171只个股股价介于1元—2元之间,其中128只为非ST股,多家来自钢铁、水泥、航空、石化等板块。从市值来看,多家公司市值在百亿级别,例如包钢股份、海航控股、石化油服的最新市值分别为663亿元、467亿元、276亿元,永泰能源、河钢股份、辽港股份等低价股市值也超过了200亿元。
随着股市行情持续震荡,非ST股面临的面值退市压力正在增加。一位私募人士表示:“并非所有的低价股都是绩差股,面值退市机制难免会‘错杀’少数经营质地较好的上市公司。”
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益智认为,“一元退市”制度缺乏预警功能,容易被恶意做空。即使上市公司合法合规且与四大退市指标毫无关系,但由于被市场情绪左右,股价恰好满足了“一元退市”的条件,该公司即使没有被ST警示,也会立刻退市。他认为,“一元退市”规则实施的前提必须是ST类公司,否则便与退市ST警示规则自相矛盾,容易误伤合规公司,造成价值判断的紊乱。
“在市场成交量持续低迷、流动性持续疲软的背景下,对上市公司股票来说,很可能会造成价格发现功能失灵的问题。”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表示,当前A股市场的流动性比较低迷,在流动性不充裕的背景下,难免也会导致部分上市公司的价格表现失真。遇到持续低迷的市场环境,部分上市公司难免会因价格持续下跌也触发一些退市的风险,最具代表性的是面值退市。
对于绩优公司走到退市边缘的现象,有专家认为退市应该退掉的是劣质公司,而非状况暂时不佳的企业。对于自身没有严重问题的公司,应该给予更长的交易时间和缓冲期,避免因短期市场波动而被迫退市。也有专家建议,对于非ST公司、非绩差公司,可以对符合营业收入和业绩条件的股票允许缩股,也可以延长面值退市的时间,比如由20个交易日延长到90个交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