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化、技术革新及分级诊疗等利好政策出台的影响,中国体外诊断试剂行业的发展正在不断被拉升。其中,分子诊断作为体外诊断试剂产业链下游的垂直领域,近年来备受市场关注。
在此背景下,老牌PE公司九鼎投资近期在一份关于体外诊断试剂产业格局和发展的对话实录中,深入分析了“风口”上的分子诊断领域的未来增长趋势。
九鼎投资成立于2007年,投资模式以参股投资为主,协助并购为辅,覆盖消费服务、医疗健康、先进制造等领域。过去十年来,在医疗健康领域,九鼎投资沿原料药、耗材,创新药/器械及研发,医疗服务等多个细分方向投资了众多优秀的企业。
体外诊断,即IVD(In Vitro Diagnosis),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样本(体液、尿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的产品和服务。体外诊断产品主要由诊断设备(仪器)和诊断试剂构成。
在体外诊断试剂产业中,目前,上游市场参与者为体外诊断试剂原材料与生产仪器设备供应商;中游环节主体为体外诊断试剂原料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企业;下游有体外诊断试剂研发、生产及销售企业及需求终端。
九鼎投资指出,从市场规模来看,下游环节相对更具增长性机会。
2016-2020年,我国IVD市场规模从43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890亿元人民币。具体到各个垂直领域,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1)》,2020年我国体外诊断试剂市场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市场占比最大,达到36%。同时,分子诊断市场占比19%、生化诊断市场占比18%。此外,该市场还包括POCT、血液诊断等细分领域。
在对规模更大的下游市场进行观察后,九鼎投资认为,分子诊断领域值得关注,但近两年的大幅增长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九鼎投资指出,疫情前,业内一致认为,分子诊断是体外诊断行业里最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但是从疫情前已实现的市场规模来看,这个领域占比是比较低的,大概10%左右。新冠疫情爆发后,受检测需求影响,销售量暴增到体外诊断试剂整体规模的20-30%区间,提前实现了规模化增长。
另外,微生物领域产品,因为技术壁垒较高,本土企业的产品短时间很难快速追赶进口产品,国产替代的难度是相对最大的。
九鼎投资表示,分子诊断领域的国产替代速度非常快,疫情和市场需求扮演了重要角色。
分子诊断领域的市场体量占比,原来是很小的,所以不存在进口或者国产垄断,因为整体规模就不够大,需求也没有太多,很多医院甚至不开展分子诊断的检测项目。
但是疫情后,本土的分子诊断迅速占领了市场份额,仅仅新冠相关的产品就有一两百亿。疫情爆发时,海外企业的产能短时间跟不上,试剂流通产生了一定影响。多个因素叠加到一起,为国产产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弯道超车机会。
疫情最凶猛时,大家常能看到新闻提到,二级以上医院都要建PCR实验室,这个需求在以前是没有的。需求量特别大,又很急,国外跟不上,于是国内厂商一下子发展起来了。此外,从成本角度考虑,国产产品的价格相对也更合适。
对于疫情结束后,分子诊断领域的增长趋势是否仍可持续,九鼎投资认为,疫情虽然提前激发甚至透支了未来的增长空间,但是可以判断,未来将会被其他新增的需求补充替代。可能不一定是类似疫情期间的爆发性增长,但会持续有增长空间。
举例来说,以前普通的传染病、各种癌症的基因检查,都不怎么使用分子诊断试剂,业务量很少。虽然有需求,但是没有这个条件,以前小医院都没有PCR实验室。和生化、化学发光实验室不同,PCR实验室的建设相对复杂,很多实验室操作对人才和设备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对污染防控等条件的要求也很高。
但现在不同了,国家已经做了集中投入,对未来更多基层医疗的建设也有了政策性引导或要求。疫情后,已经完成建设的实验室中,操作人员也都培训好了,很多癌症类筛查、传染病检测的存量和增量需求,自然而然就可以被满足。同时,医疗机构为了避免实验室的空转空置,也会有动力去推动分子诊断的提升。
另一方面,九鼎投资认为,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本土厂商将迎来一个持续性增长周期。
该机构表示,先发优势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对于医院来说,如果老的产品用的很好,变更为新产品的替代成本是很高的,这不仅适用于本土厂商之间的竞争,也适用于本土品牌和进口品牌之间的竞争。所以本土厂商将迎来一个持续性的增长周期。
同时,已经具备较大市占率的品牌,如果能在销售、服务、技术研发上不断迭代升级,将具备更强的增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