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腾讯财经2022-04-21
社会上有句戏言,叫“生男孩是建设银行,生女儿是招商银行。”招商银行在全国一二线城市大多有网点,但三四线城市则不一定,或许它“招商”的属性,决定了在广大村镇类居多的城市难有作为,只有在信息发达、人流商业集中的大城市,才能更有价值。
这家已有35年历史的股份制银行,最早的原始股东还得追溯到银行界大佬——工商银行,但随着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这家起源于深圳蛇口的银行已经变得和工商银行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走了一条与工商银行完全不同的发展之路。相比于工商银行在金融界的财大气粗,业务触角遍及全球,在全球都有“基建狂魔”的称号,招商银行最初的定位就是以小博大,将核心业务集中在理财、零售、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上,历经35年发展,一路成长为今天的“零售之王”。
4月18日上午,招商银行股价开盘大跌8.65%,截止收盘报收43.39元,总市值10943亿元,尾盘成交额突破100亿元,刷新了2015年以来的新高,2022年以来A股已经累计下跌10.92%。近日触动股价下跌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人事变动,原行长田惠宇卸任,传闻中的高管被查,担任招行9年行长的高层变动,引发多种可能变数,股价受震荡,也就不难理解。
上个月的3月19日,招商银行发布2021年年报,实现营收3312.53亿元,同比增长14.04%;实现归母净利润1199.22亿元,同比增长23.20%;不良贷款率重回1%以下,到0.91%;拨备覆盖率增至483.87%。截止2021年12月31日,资产总额突破9万亿大关,达到92490.21亿元,2021年业绩刷新了6年来最高纪录。
按常规推算,2021年业绩爆表,理应继续高歌猛进,缘何一个正常的高层变动,就触发股价大跌,这其中究竟蕴含什么玄机呢?
招商银行是怎样成为“零售之王”的?
和1.7万亿市值的工商银行对比,招商银行只能算银行界的“小弟”,但市利率高达11倍,连银行老大工商银行也只有6倍,零售性质的“以小博大”,可见一斑。
事实上,2004年之前的招商银行发展远不如今天这么风光,许多国有银行都喜欢按照传统的模式按部就班,不变就是最大的稳定,以不变应万变,是它们的主流思维。当时的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在2005年提出了“不做对公业务,现在没饭吃;不做零售业务,未来没饭吃。”零售业务单体体量小、风险分散的特点,在日后的经济发展趋势中日益明显,直至成为无可逆转的大方向。
招商银行在2004年和2010年两次转型,完成了向零售业务过渡的转变,在马蔚华担任行长的14年时间里,招商银行从原来只有9家分行、200个网点、几千名员工的小银行,发展壮大到仅次于五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银行;在此后的田惠宇接任后,招商银行2013年——2018年零售业务利润从35.8%上升到56.6%。一卡通代替存折,信用卡发卡量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12%,消费量全国第一、透支和分期余额领先优势不断扩大,都为招商银行成为“零售之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大潮下率先推出APP掌上生活
2015年,很多银行还在用银行卡、信用卡消费的时候,招商银行已经预见到了智能手机可能给普通居民带来的变革和颠覆,“招行银行”和“掌上生活”两个APP的推出,将大部分用户都引流到零售业务的布局中;2018年用户突破7000万,在金融理财中位居前十名,而掌上生活和招商银行APP在月活跃用户的排名中分居第四位和第六位。与此同时,借记卡和信用卡在线上获得的新用户增长率也上升到14%和60%,其中691万信用卡用户来自于其他银行的原客户。
其他银行还在使用借记卡服务的时候,招商银行开始向全网推行“全面无卡化”,在全国任何网点办理业务无需携带银行卡,所有的ATM存取款、可视柜台办理业务,可以直接使用APP线上办理,扫码或提供银行卡号、身份证号、手机号,即可完成所有银行业务。
结语:招商银行在前两任行长的苦心经营下,逐步成为今天市值超过万亿的“零售之王”,在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上形成“大财富管理”的循环链,近期股价下跌,不仅因为田惠宇的突然离任、两大副行长被带走调查,更大的原因可能还是投资者、股民对继任者的信心不足,对招商银行今后的发展方向存疑。毕竟,在前任行长已经将业务做到极致的情况下,继任者资历不足、能力是否胜任,都是未知因素,股民缺乏信心,也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