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石化报2023-08-21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为广义的地层圈闭,包括地层圈闭(狭义)、不整合和古地形圈闭;第二种是为了与构造圈闭区分而提出来的非构造圈闭,指所有的非构造成因形成的圈闭类型;第三种是指用目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以圈定其位置的圈闭。国内广泛认同的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以第三种为主,一般是指在现有理论和技术条件下,从物探和测井等资料上不能直接发现或识别出来的油气藏。
随着盆地勘探程度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发展,隐蔽油气藏在新发现油气藏中占比日益提高,尤其是我国东部大部分陆相断陷含油气盆地已进入中高勘探程度阶段,隐蔽油气藏成为重要增储方向。据预测,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老油区中,由于岩性变化和地层不整合面发育,隐蔽油气藏储量可在60%以上,如果考虑深盆油气藏、水动力封堵等其他类型隐蔽油气藏,占比有望在75%以上。
隐蔽油气藏一直是国内外地质研究和勘探探索的重要内容。在大多数陆相沉积盆地中,由于物源方向多、搬运距离较近,岩性、岩相变化大,形成各类隐蔽圈闭的因素多,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复杂。隐蔽油气藏大多存在“深、小、低、稠”的特点,勘探目标埋深不断加大,勘探对象储量规模越来越小,低渗透、特低渗透油气藏,以及稠油、超稠油油藏占比不断增加。隐蔽油气藏的特征决定了其勘探难度较大,勘探难点主要在于隐蔽圈闭识别描述技术与储层预测技术不适应。
多年来,中国石化大力攻关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取得巨大进展,研究主要集中在隐蔽油气藏的分布规律、类型划分和成藏机制上。中国石化牵头的“十五”国家重大攻关课题“济阳坳陷复杂隐蔽油气藏地质评价及勘探关键技术研究”提出“断坡控砂、复式输导、相势控藏”理论体系,实现了隐蔽油气藏勘探由“碰”到“找”的重要转变、由“定性预测”到“定量评价”的飞跃,“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勘探理论”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持续的科研攻关和勘探实践推动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技术持续深化,形成了富油凹陷盆地结构及成藏要素的相似性、盆地内油气藏类型分布有序性、油气成藏及富集模式差异性的认识,实现了同类型盆地勘探经验技术的相互借鉴,指导了成熟层系勘探油藏类型的主动转移,实现了相同领域的高效勘探,“中国东部成熟探区新增17亿吨探明储量油气成藏新认识与勘探技术”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精细勘探理念为指导,勘探人员针对高勘探程度区,创新创立断陷盆地咸化富烃、酸碱控储、有序成藏精细勘探理论和技术体系,支撑新增探明储量15.81亿吨,“断陷盆地油气精细勘探理论技术及示范应用——以济阳坳陷为例”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隐蔽油气藏配套勘探技术系列,包括陡坡带砂砾岩体、洼陷带砂砾岩体、滩坝砂体、缓坡带地层油藏、河道砂体等类型隐蔽油气藏地质—地球物理识别与描述技术。理论体系不断完善、配套勘探技术不断提升,推动了东部成熟探区隐蔽油气藏勘探持续深化,保障了中国石化油气储量与产量任务顺利完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目前,针对隐蔽油气藏的油气成藏理论认识正逐步深化,配套勘探技术水平也将持续提升。随着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单点高密度地震、全节点高密度地震、可控震源高效高密度地震等先进地震勘探技术和五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推广应用,勘探人员可以获取地下隐蔽油气藏更清晰的“CT图像”,必将带来隐蔽油气藏的持续高效发现。
(作者单位: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勘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