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华夏银行(600015)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北京银行VS华夏银行:千亿大行,满目疮痍

http://www.chaguwang.cn  2024-01-25  华夏银行内幕信息

来源 :星空财富2024-01-25

  临近年关,聊点跟钱有关的话题——银行。

  大家都知道,北京银行(601169),是我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城商行。它成立于1996年,是在北京市原90家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也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城商行之一。

  不过,北京其实还有一家更老牌的银行——华夏银行(600015)。

  华夏银行于1992年10月在北京成立,是首钢总公司(现已更名为: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独资组建成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是全国唯一一家由制造业企业发起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1995年3月,华夏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2003年9月上市,成为全国第五家上市银行。华夏银行上市4年后,北京银行才登陆资本市场。

  时至今日,北京银行和华夏银行都已成长为千亿大行,截至2024年1月24日,二者市值分别为1029.66亿、935.80亿。

  横向对比,北京银行颇有点后来者居上的意思。不过,北京银行作为城商行,始终困于北京。在利差逐渐萎缩的当下,偏居一隅的日子显然不太好过。但有意思的是,华夏银行虽然走向了全国,但反过来似乎却也败给了自己的激进扩张。

  一、北京银行,规模和盈利全面萎靡

  从定位上,北京银行和华夏银行就有本质性区别。北京银行是城市商业银行,而华夏银行是北京市属的全国性股份行。

  虽然北京银行也一步步立足北京辐射全国,但是截至2023年上半年,华夏银行京津冀地区收入占比40.77%。而北京银行在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收入占比仍然高达74.56%。

  

  来源:同花顺,北京银行(左)华夏银行(右)

  北京银行困于北京(严格来讲应该是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其生息资产规模远不及华夏银行。尤其是自2019年以来,北京银行生息资产增速明显放缓,与华夏银行差距越来越大。

  

  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不仅如此,北京银行的净利差、净息差也一路走低,且降幅比起华夏银行,有过之而无不及。2023年Q3,北京银行净利差、净息差已分别降至1.27%、1.46%,而华夏银行分别为1.91%、1.87%。

  如今,北京银行生息资产增长乏力,资产的盈利能力又连连萎缩。2023年前三季度,北京银行利息净收入只有375.45亿,被华夏银行(利息净收入512.31亿)全面碾压。

  不过,在当下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利差下降绝非北京银行或是华夏银行所能扭转的,加速拓展非息收入才是正途。

  然而从数据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华夏银行实现非息收入198.78亿,占比28%;北京银行实现非息收入121.94亿,占比25%。

  

  来源:2023年前三季度数据整理

  在非息业务上,北京银行又一次败给了华夏银行。

  二、华夏银行,深陷不良资产困局

  北京银行有自己的经营困局,但进击中的华夏银行,也绝非安然无虞。

  2023年前三季度,北京银行实现收入497.39亿,净利润202.33亿。而华夏银行实现收入711.09亿,但净利润却只有179.55亿。

  两相对比,华夏银行凭空消失了200多亿。

  进一步来看,华夏银行最大的痛点,就是不良资产。到2018年,华夏银行不良率已达1.85%,远高于北京银行的1.46%。

  而这,还是粉饰太平之后才有的成绩。

  一般来讲,银行对于不良资产的认定,根据央行规定存在一定自主性。而华夏银行对于不良资产的认定,则一度相当宽松。尤其是在2013-2018年间,华夏银行的不良贷款/逾期贷款比例基本在40%-50%左右,而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逾期贷款的比例,则基本在60%-70%左右。

  

  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这就意味着,假设同样有100万贷款已经逾期,北京银行将其中60-70万认定为不良,而华夏银行则只认定了40-50万不良。

  然而,在这样宽松的认定标准下,华夏银行的不良率仍明显高于北京银行。由此可见,在华夏银行贷款规模节节攀升的同时,已经埋下了相当大的不良资产隐患。

  只是面对大量不良资产假装看不见,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2019年,华夏银行大手一挥,开始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全部记入不良。而后三年,华夏银行不良贷款/逾期贷款的比例高达90%以上。

  

  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不过,记入不良资产不是最终目的。记不良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要把收不回来的资产记成损失。

  数据显示,2019年,华夏银行计提信用减值损失302.51亿,较2018年多记损失约100亿。到2020年,华夏银行信用减值损失已达400亿,较2018年翻了一倍。

  

  来源:华夏银行2019年年报

  华夏银行以一种破釜沉舟的方式,将历史遗留的坏账损失落地。这么做虽然损害了短期利润,但也快刀斩乱麻,将不良资产包袱出清。

  到2023年上半年,华夏银行不良贷款/逾期贷款比例已重新降回至78%(北京银行80%),基本回归正常水平。

  按照正常的故事走向,接下来华夏银行应该甩开包袱轻装上阵。然而回到现实来看,华夏银行的资产质量却仍然堪忧。

  2023年上半年,华夏银行逾期率2.19%,不良率1.72%。北京银行逾期率1.67%,不良率1.34%。横向对比,华夏银行的不良率比北京银行的逾期率还高。

  

  来源:2023年中报数据

  这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华夏银行的病症根本不在于历史遗留问题。要么是因为风控水平有限,要么是因为激进扩张,近年来华夏银行新增的贷款恐怕也同样存在更高的坏账风险。

  而由于坏账风险高,相应的坏账损失大。2023年前三季度,北京银行信用及资产减值损失126.05亿;而华夏银行信用及资产减值损失已达240.98亿。

  不仅如此,根据2023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华夏银行、北京银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61.93%、217.65%。所谓拨备覆盖率,即贷款损失准备/不良贷款,意思就是银行已经计提的坏账损失规模,对不良资产的覆盖程度。

  而如今华夏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远低于北京银行,那么反过来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相同标准,华夏银行的信用及资产减值风险已不止240.98亿。

  三、千亿大行,满目疮痍

  除了信用及资产减值损失外,华夏银行还存在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即人均创收低。

  2023年上半年,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分别实现营收476.42亿、334.14亿。另外,根据iFinD查询,北京银行员工人数17,980人,华夏银行员工人数40,700人。

  按此计算,北京银行半年人均创收185.84万,而华夏银行半年人均创收只有117.06万。

  注意,这里说的只是创收,还没有考虑华夏银行收入背后更高的坏账。

  人均创收低,就意味着要实现同样规模的收入,华夏银行需要投入更高的人力。从财报看,2023年上半年,华夏银行业务及管理费用132.87亿,比北京银行多出近50亿;其中仅工资及福利费用,就比北京银行多花近35亿。

  

  来源:2023年半年报数据整理

  总体来说,北京银行的痛点,是生息资产增长疲软,又逢利差不断下降,业绩萎靡。相比之下,华夏银行在资产规模的扩张、营业收入的增长上,略胜一筹。只不过,华夏银行以更高的人力成本为代价,辛辛苦苦积累了更高的营业收入,到头来,却因资产质量堪忧,败在了坏帐上。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