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华夏银行(600015)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华夏银行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http://www.chaguwang.cn  2023-08-26  华夏银行内幕信息

来源 :证券之星2023-08-26

  华夏银行(600015)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公司业务概要

  1.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

  本公司1992年10月在北京成立。1996年4月完成股份制改造;2003年9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是全国第五家上市银行。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在全国122个地级以上城市设立了44家一级分行,78家二级分行,营业网点总数986家,员工4.07万人,形成了“立足经济中心城市,辐射全国”的机构体系。面向企业客户和机构客户提供存款、贷款、投资银行、贸易金融、绿色金融、网络金融和现金管理等专业化、特色化和综合化金融服务。面向个人客户提供存款、消费金融、借记卡、信用卡、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电子银行、养老金融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及服务,全方位满足个人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以合规经营和创新发展为主旨,持续推动金融市场、资产管理、资产托管等业务协同稳健发展,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客户的能力。在2023年7月英国《银行家》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中,本公司按一级资本排名全球第46位、按资产规模排名全球第60位。

  2.核心竞争力分析

  本公司坚持特色化、数字化、轻型化、专业化、综合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以存款立行、科技兴行、人才强行、风控保行为根本战略导向,全面推进数字化、公司金融、零售金融、金融市场业务四大战略转型,着力实施“三区、两线、多点”区域战略、结构调整、风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八大重点工程,实现质量、效益、结构、规模、速度、安全相统一。

  战略目标清晰明确。坚定落实新发展理念,立足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主动适应金融发展趋势,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谋划发展布局,坚持以综合金融服务巩固对公业务基础地位,打造数字化和零售业务发展新动力(300152),培育绿色金融和财富管理发展新特色,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高地,加快建设成为“大而强”“稳而优”的现代金融集团。

  数字化转型全面赋能。始终坚持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方向,为业务发展全面赋能,推动“一流智慧生态银行”建设,基于数字信用和数字担保去中心化的产业数字金融3.0模式创新取得突破,快速在项目中落地。创新引领、数据驱动、科技赋能的数字能力不断强化,智慧运营建设提速增效,数据管理能力稳步提升,数字风控体系建设持续完善,金融科技底座支撑加强夯实,实体经济服务质效提升。报告期内,本公司个人手机银行客户达到2,597.96万户,平均月活客户达到425.90万户,同比增长3.96%;信用卡华彩生活APP累计注册用户1,606.5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9.86%。

  业务转型提质增效。公司金融转型聚焦建成专业综合金融服务银行,坚持“商行+投行”服务模式,推进“行业+生态+客户”营销体系建设,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零售金融转型聚焦建设特色财富管理银行,深化零售客户分层分群经营,全面升级财富管理体系,智能化零售网络渠道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顶层机制建设取得突破,零售业务实现快速增长。金融市场业务转型聚焦成为最佳同业合作银行,交易资产规模和交易收入持续扩大,资产托管业务突出重点产品营销与业务结构优化,理财业务持续深化ESG理念,转型提速增效。报告期末,本集团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23.28%;本公司投资银行业务规模同比增长11.70%;本外币资金交易量同比增长44.57%。

  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完善。坚持“三区、两线、多点”区域发展战略,持续加大对重点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粤澳港大湾区分行资源支持,推动“三区”分行加快转型创新发展,提升业务贡献度,激发增长新动能;京广线和京沪线沿线分行及其他重点区域分行加快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不断优化以“三区”分行为引领,“两线、多点”分行为支撑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拓宽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报告期末,本公司三区分行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长3.68%,存款余额比上年末增长4.39%。

  市场化经营机制活力凸显。始终坚持市场化发展导向,不断完善系统性战略管理机制和综合化经营机制,优化激励约束机制,释放价值创造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效能,推动深化营销机制改革,提升协同水平,打造数字化、集约化、一体化智慧运营体系,优化智能化、沉浸式客户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客户体验和管理效率。

  品牌文化影响力扩大。积极践行“可持续更美好”品牌理念,以“可持续”为行动指引,“更美好”为奋斗目标,切实提升品牌价值。完善企业品牌架构,持续打造龙盈理财、普惠金融、绿色金融、财富管理等重点业务品牌,增强业务品牌竞争力。坚持“诚信、规范、高效、进取”的企业文化理念,打造“敢于担当、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推动文化融入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为提升品牌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总体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1.外部环境及行业发展情况

  2023年上半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逐步缓解,政府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宏观政策靠前协同发力,引导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精准有力,金融服务先进制造业、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的效能明显增强。金融监管聚焦抓改革、补短板、促发展、惠民生、防风险,相继出台政策,引导银行业加大对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普惠小微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中国银行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经营发展稳中有进。

  2.经营业绩概况

  报告期内,本公司紧紧围绕战略规划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全面提升发展质效,上半年,经营情况运行平稳,各项经营目标全面完成。

  资产规模增长平稳。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总资产突破4万亿,达到40,985.5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83.83亿元,增长5.09%;贷款总额23,426.0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96.31亿元,增长3.06%;存款总额21,343.8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05.14亿元,增长3.42%。

  经营效益保持稳定。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123.65亿元,同比增加5.98亿元,增长5.08%;实现非利息净收入134.91亿元,同比增加25.48亿元,增长23.28%;非利息净收入占比28.32%,同比提升5.73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27.89%,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0.31%,净资产收益率3.92%。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一是加大制造业支持力度。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政策倾斜,助力制造强国建设,制造业贷款增速快于贷款总额增速4.10个百分点。二是普惠金融较快增长。推动数字化金融与场景化服务深度融合,“两增”贷款比上年末增长8.20%,快于贷款总额增速;启动“专精特新千百十工程”,“专精特新”小微客户快速增长。三是打造绿色金融新优势。启动自身运营碳达峰碳中和暨服务市管企业碳达峰工作,提升“绿筑美丽华夏”品牌影响力。四是全力支持首都功能建设与“五子”联动布局。发挥首都金融排头兵作用,积极服务重点客户、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

  经营转型步伐加快。一是数字化转型加快突破。产数模式创设取得新进展,数字生态圈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客户经营服务能力快速提升;企业级运营能力建设提速,一体化运营新格局逐步完善;科技服务承接能力持续提升,系统安全运营持续强化。二是公司金融转型稳步推进。融资客户、价值客户、生态客户较快增长,客户结构转好。三是零售金融转型成效显现。财私重点产品实现突破,信托产品余额、保险产品销售快速增长;信用卡生态获客规模有效增长。四是金融市场业务转型持续深化。投资客户和同业“朋友圈”拓宽加速;坚持轻资本转型,交易创利和非息收入贡献进一步提升;公募基金托管增长较快,首单托管的REITs成功上市。

  风险管理和合规经营管理不断加强。一是全面风险管理不断加强。迭代升级企业大数据风险识别预警系统,加快风控数字化转型;加强流动性管理,积极应对市场波动、保平稳运行。二是授信审批质效持续提升。优化授信管理机制,强化授信事中监督,抓实重点领域管控,有效阻断及化解高风险业务。三是内控合规建设和审计监督扎实开展。推动合规管理体系重构、产品内控机制梳理、合规系统建设,启动合规数字化转型;推进“六维”审计监督模式,开展“屡查屡犯问题审计督改整治年”活动,推进数字化审计体系建设。

  三、业务回顾

  1.公司金融业务报告期内,本公司加快推进公司金融转型,坚持“商行+投行”转型方向,加强资源整合和协同营销,以客户为中心,全面开启客户生态化转型,推进“行业+生态+客户”营销体系建设,深化客户经营,积极拓展生态客户,加快创新步伐,转型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公司客户经营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树立“经营客户”的理念,持续推进行业专业化经营,围绕18个新动能领域深化“行业+客户”营销。全面开启客户生态化转型,持续提升对客户资金交易的持续跟踪服务能力、对客户机会业务的全面覆盖服务能力。持续深化“商行+投行”综合金融服务模式,立足于客户FPA视角,建立传统表内外信贷、债券承销、同业撮合、主动投资、租赁融资、理财融资、现金管理等业务的闭环,提升对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报告期末,本公司对公客户63.91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80%。

  深入实施“3-3-1-1”1客户战略,坚持贴近主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对“3-3-1-1”客户白名单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提升白名单与当地主流经济及分行实际的契合度。与重庆市政府、广州市政府、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签署“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深化整体业务合作。报告期末,本公司总行级战略客户130户,比上年末增加12户;纳入“3-3-1-1”白名单管理的客户12,329户,已与其中的5,862户开展业务合作,占白名单客户的47.55%;上述“3-3-1-1”白名单客户对公存款余额3,003.1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94%;贷款余额3,241.9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46%。

  持续加强机构客户营销组织推动,以“重要资格获取、重大项目营销、重点领域开发”为抓手,全面提升机构客户服务水平。密切银政合作,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系统建设,持续优化中央及地方财政非税业务系统;深化与国家医疗保障局业务合作,成功成为北京市医保移动支付主清算行之一;获得教育部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监管银行合作资格并实现业务落地。坚持“科技赋能,场景拓客”,强化以机构客户为源头和核心的生态客户开发,在医疗、教育、社保、烟草、公检法等领域,加大机构客户信息科技场景建设及应用,提供创新性、场景化的金融服务方案,有效增强合作粘性。

  公司存款业务坚持存款立行,加强对公存款营销组织,持续拓展存款增长来源,强化产品组合运用,开展生态客户营销,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实现了对公存款有质量的增长。报告期末,本公司对公存款余额16,194.9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3%。对公存款付息率2.05%,继续保持股份制银行较低水平。

  公司贷款业务以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导向,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加快推动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认真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信贷政策和合规1“3-3-1-1”泛指本公司确定的几类重点目标客群,“3-3-1-1”分别代表国内3000余家A股上市公司、300余家优质地方国企,100家左右央企集团、10000家左右新三板挂牌企业及若干家新兴产业领军企业。

  监管要求。积极支持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持续完善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常态化支持机制,加大对制造业、战略新兴、专精特新、碳减排、设备更新改造等领域的贷款投放力度。报告期末,本公司公司贷款(不含贴现)余额14,049.5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37%。三区分行公司贷款(不含贴现)余额9,203.7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20%。

  公司网络金融业务积极利用数字科技提升对公线上渠道产品服务能力,完成企业网银300多支交易流程重构和页面优化,有效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上线数字人民币、等分化票据、远程银行、批量代扣等数字化产品服务。报告期末,本公司企业网银净增签约客户0.56万户,累计签约客户43.69万户,其中活跃客户占比83.92%;企业手机银行累计签约客户15.7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6.04%。

  加强结算资金管理服务,运用“行业+生态+客户”营销策略,强化公司客户结算资金管理产品应用。报告期末,本公司结算资金管理系列产品新增签约客户93户,累计为交通运输、批发零售、海关、法院等十几个行业745家客户提供服务,协助客户管理资金规模达到427.21亿元。

  投资银行业务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商行+投行”转型战略,以“投行”赋能夯实“商行”基础,聚焦投资银行体系化能力建设,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客户认可度。

  报告期末,本公司投资银行业务规模4,100.25亿元,同比增长11.70%;新增服务客户647家,持续推动对公客户基础扩大、结构优化、层级提升,境内承销业务规模1,027.11亿元(含资产证券化),其中银行间市场信用债发行规模990.30亿元(含资产证券化)。

  报告期内,本公司顾问与撮合业务规模1,986.80亿元,同比增长45.13%,持续打造保险撮合、租赁撮合、券商撮合、信托撮合、股权类创新撮合五大类撮合产品体系。

  报告期内,本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助力经济发展动力转型、履行社会责任。支持科创企业方面,落地科创票据4笔,承销金额30.00亿元,助力科创企业创新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落地合肥市首单CMBS业务,规模9.21亿元。

  参与境外债承销业务55单,积极贯彻绿色低碳转型国家战略,持续发力中资绿色境外债领域,打造“可持续更美好”的价值品牌,协助企业成功发行绿色境外债6单,规模91.09亿元,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

  贸易金融业务贸易金融业务紧跟国家战略布局,坚持回归本源,切实服务实体经济,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推进平台化、场景化、线上化、数字化转型发展,积极响应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号召,大力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受政策及市场价格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贸易金融表内外资产余额6,752.12亿元,比上年末下降9.13%。报告期内,跨境人民币收付款总额441.57亿元,同比增长29.25%。代理行布局不断完善,报告期末“一带一路”沿线代理行626家,占比52.74%。

  2.零售金融业务报告期内,本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加速推进零售转型战略,深化零售客户分层分群经营,升级产品与服务体系,加快财富管理银行建设,强化数字化转型赋能,推动零售金融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零售客户坚持“客户价值创造”导向,完善零售客户分层分群经营体系,打造数字化经营管理闭环,优化客户服务体验,着力成为客户可依赖、可信赖的银行。加速构建数字化客户服务体系,推动数字化客户经营“速赢”项目的全面运行,形成跨部门、总分支一体化的敏捷组织模式,通过智能化模型及规模化用例,开展特色化、数字化客户经营,实现“需求智慧识别、产品精准推荐、渠道无缝触达、客户贴心体验”。优化升级客户积分权益体系,“能量驿站”持续上新,先后推出养老金客户、代发客户专属营销活动,打造特色客群服务;推进场景布局,推出“低碳出行挑战赛”,实现客户线上线下(300959)相互引流。定制上线私行客户“华夏全家福”、“华夏选书”增值服务,丰富权益活动品类,持续增强非金融服务品牌力、特色化、体验感。大力发展养老金融业务,推出“颐养存”个人养老专属存款产品,实现个人养老金批量开户、手机银行养老金自动缴存功能,建设手机银行和个人网银养老金融专区,为客户提供优质丰富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北京消费季“京彩华夏惠购节”活动,积极响应北京市委市政府“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部署,联合消费类头部合作商家,投入千万消费券,通过多渠道宣传推广、批量化客群引流、数字化用例分析、个性化产品配置,开展生态化、平台化、数字化重点客群经营。

  个人客户群体持续壮大。截至报告期末,个人客户总数(不含信用卡)3,199.32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68%。其中私人银行客户21.4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39%;消费信贷客户357.12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83%;收单支付客户57.46万户,比上年末增长9.32%。

  个人存款业务坚持客户经营服务的本源,通过客户经营、生态场景、产品创新,打造保障存款长效增长的基础能力。聚焦客户经营和价值提升。加快运用数字化客群经营工具,赋能存款组织,围绕客户深度经营、资产配置和价值提升,定位客户需求,强化客群精准触达和营销。强化生态场景引流。积极拓展批量代发、批量代扣、场景化收单等引私人银行客户指上月AUM月日均大于等于60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资产的客户。3消费信贷客户统计口径为非平台类消费信贷客户。

  流场景,通过生态场景的搭建和布局,将金融服务与客户生活场景深度融合,实现客户和资金的批量引流。持续优化产品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以客户为中心的差异化产品开发和创新,加快负债服务功能和业务场景的全面线上化,通过多产品的配置服务,丰富客户服务内涵。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个人存款余额5,126.7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06%。

  个人贷款业务积极贯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要求,大力落实支持居民消费升级的政策导向,加大个人信贷投放力度,满足居民合理消费信贷需求,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保持房贷业务稳健发展,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坚持因城施策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加强与优质房企总对总战略合作,加快与各地头部二手房中介合作,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持续优化系统和业务流程,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客户体验。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推动消费信贷场景化发展。积极搭建消费生态场景,聚焦优质客群,加强产品创新与应用场景相融合,组织开展“菁英集结号e贷邀您来”主题营销活动,实现菁英e贷的多渠道触客和批量化获客。截至报告期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到987.0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99%。加强新市民消费金融支持。根据各地新市民安居、消费、教育等金融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个人住房贷款金融服务、差异化的个人消费信贷金融服务、数字化的个人线上贷款服务,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个人贷款(不含信用卡)余额5,389.1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57%。

  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业务报告期内,按照“建设特色财富管理银行”的战略规划,以客户经营为主线,不断丰富完善产品货架,强化投研投顾专业支撑,完善财私客户分层分群经营,体系化推进财富管理银行建设工作。

  加大产品引创力度,满足客户配置需求。引入多家理财公司的个人理财产品和优质保险产品,上线现金类、最短持有等系列产品,不断丰富产品货架。增加龙睿系列消费金融策略产品的合作机构,发行睿诚系列的资本市场策略产品,满足客户多产品配置需求。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不断加强产品售后陪伴服务和精细化管理。

  打造总行级投顾团,推动投研配产进阶。遴选建立首批总行级分行投资顾问,纳入到总行级投顾团管理,提升私行客户垂直化专业服务能力。开展“享配置盈未来”资产配置和“智健诊伴久远”资产健诊专业服务,组织“财富进阶百场行”沙龙活动,以规范化服务提升专业覆盖广度,以常态化活动强化投研成果对客传导,推动投资研究、资产配置和产品组合的“投研配产”一体化机制向“投研配产+服”进阶。

  强化分层分群经营,升级财私客户服务能力。围绕贵宾财富客层重点经营场景,构建用例模型和策略,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围绕私人银行重点客群编制“私人银行创+优享”服务专案,细化私人银行客户专业化管理。丰富私行客户增值服务,增加贵宾权益活动品类,强化非金融分层服务差异化。持续推进“翰林计划”分层素质培养,持续提升专业团队财私客户服务专业能力。

  报告期末,本公司个人客户金融资产总量4达9,312.5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0.32%。受资本市场波动、产品净值化转型以及产品代销综合费率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报告期内,本公司实现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5.41亿元,同比下降32.81%。

  收单支付业务积极践行“支付为民”的理念,扎根实体经济,不断丰富收单生态场景产品,持续提升商户综合化、差异化服务能力。深耕支付场景,推进行业生态场景搭建,大力拓展物业、零售、餐饮三大行业生态场景及酒店、旅游、交通、医疗等特色场景。积极开展数字人民币受理环境建设,为实体经营商户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数字支付体验。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场景,配合北京市医保局进行移动支付线上化升级改造,开通诊间缴费支付通道,助力北京市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实现“一站式”便捷化支付结算。

  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业务秉持“稳健”的风险偏好,聚焦青年客群、生态场景,强化产品创新,深化客户经营,提升用卡体验,实现业务平稳发展。

  持续推动信用卡产品创新。借势航天热点,面向青年高知客群,发行华夏熊猫卡(航天版);积极响应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府号召,履行驻区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激发重点消费领域活力,发行华夏国潮点石成金信用卡。

  深耕精细化客户经营,拓展消费场景。完善星级会员体系,优化高贡献客群结构。强化青年客群经营,持续开展“十分心意”等品牌主线活动。坚持回归消费本源,以客户为中心,着力推动消费分期产品创新和升级。聚焦头部全国性线上商户以及区域线下商户,加快搭建场景分期金融生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场景的消费金融服务。

  深化华彩生活APP、微信银行等自助渠道经营,围绕价值创造,拓展线上消费场景布局,为客户提供更智能、更安全的金融服务。截至报告期末,信用卡华彩生活APP累计注册用户1,606.55万,比上年末增长19.86%。

  持续打磨基于“数据+模型+技术”的风险策略体系。强化风险偏好传导机制,推进风险合规跃升层级。深化差异化发展,提升精细化风险经营能力。

  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信用卡累计发卡3,739.07万张,比上年末增长6.39%;信用卡贷款余额1,849.4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0%;信用卡期末有效卡2,171.07万张,比上年末增长0.20%;有效客户1,845.4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93%。报告期内,信用卡交易总额4,990.10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实现信用卡业务收入87.11亿元,同比增长12.30%。

  4个人金融资产总量口径调整代销基金数据源,同时调整代销信托产品统计口径并与信托公司系统数据核实更新。

  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构建全渠道的数字化营销服务体系。完成企业级数字化客户经营平台基础功能上线,打造“手机银行、企业微信、客户经理APP、云工作室”四位一体线上化移动营销矩阵,构建“全客户、全产品、全渠道、全场景、全服务”的数字化营销服务体系。通过“智慧大脑商机+多渠道协同触客”的数字化智能营销体系,深耕数字化客群经营,推进客户私域流量运营。

  打造智能化的零售网络渠道服务体系。构建手机银行运营体系,打造电子渠道行为分析及客户交互体验分析平台,强化多渠道及全触点客户行为分析,优化手机银行“五好”全旅程客户体验。全面重构个人网银账户功能,聚焦“简化、便捷、轻量、安全”为主线,完善对客服务功能,打造全新视觉体验,以数据分析和客户视图为支撑,向差异化、精细化发展转变。报告期内,个人手机银行客户达到2,597.96万户,平均月活客户达到425.90万户,同比增长3.96%。

  推进场景化的企业级零售生态圈建设。围绕“房车学医游购”,持续推进零售金融生态场景建设,完成企业级零售数字生态圈系统基础功能上线,构建电子钱包、聚合支付、生态圈收银台、多功能资金监管金融产品输出体系。加强公私联动、产数协同及业技融合,协同打造“GBC”一体零售消费生态圈,打造客户服务新模式。顺应经济提振及消费升级趋势,推动分行以“文旅、餐饮、出行、健康”为热点主题,积极拓展城市商圈及社区商群,完善总分支网格化生态体系。启动手机银行“本地生活”场景建设,强化线上渠道与网点“三公里”商圈融合,推进金融服务无缝融入居民生活,实现生态化获客引流、场景化活客提升。

  3.金融市场业务报告期内,本公司在有效管控风险的基础上,加快同业客户发展,加快金融市场业务转型,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入分析主要经济体政策,积极研判市场走势,加大投资交易力度。资产管理业务持续深化与ESG全面融合,提升“理财工厂”运行质效,不断扩充代销渠道,丰富产品体系,业内首推相对收益指数系列产品。资产托管业务突出重点产品营销,优化业务结构,推动链式客户开发。金融市场业务板块综合贡献度不断增强。

  金融市场业务报告期内,全球金融市场宽幅波动,美国、欧元区等经济体通胀螺旋式下降,但仍高于传统目标水平,进一步紧缩性货币政策引发欧美银行业危机,俄乌冲突持续,海外“灰犀牛”扰动因素不断。避险需求支持黄金价格上涨,弱复苏下其余主要大宗商品均显著下跌。美债收益率宽幅震荡,曲线倒挂加剧,中美利差倒挂,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双边弹性波动、阶段性贬值。本公司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推进金融市场业务轻资本转型,动态调整投资交易策略,灵活开展波段操作,做大交易量。加快客户发展,提升同业授信客户与投资客户覆盖率。同业业务坚持合规经营,加大标准化、线上化、公开化产品投放,提升标准化投资占比。深化同业客户经营体系建设,资产创设能力不断提高,销售能力不断增强,有效带动托管、投行业务发展。票据业务系统重构上线,承载票据业务全生命周期,重塑客户服务旅程,客户体验与便捷性有效提高。

  报告期内,本公司开展信用拆借和质押式回购交易共40,491笔,交易金额339,126.57亿元,同比增长35.84%;本外币资金交易业务累计完成交易124,825笔,交易量412,472.31亿元,同比增长44.57%。报告期内,本公司连续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评为银行间本币市场月度“回购活跃交易商”5,其中4月与5月排名分别为第二、第四,且位列股份制银行第一。

  资产管理业务华夏理财围绕“短期波动可控,长期收益可期”的客户需求,不断丰富产品矩阵、提升客户体验,业内首创天工系列指数产品。持续加强销售渠道建设,行外代销贡献进一步提升,直销APP用户数量快速增长。逐步夯实ESG全融合基础,不断提升ESG品牌价值。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存续理财产品552只,受债券股票市场波动加剧、银行理财遭遇大规模赎回、存量产品清算、超额收益减少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理财产品余额4,718.31亿元,比上年末下降8.10%;实现理财中间业务收入7.15亿元,同比下降60.99%。

  资产托管业务大力推动资产托管业务链式客户开发,与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链式客户开发,为上下游客户提供公司、投行、金市、普惠等全流程综合金融服务。整合行内优势资源重点开展证券投资基金、公募REITs等重点产品托管,本公司托管的首单公募REITs产品——中航京能光伏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REITs成功上市,首单QFLP托管业务成功落地。强化核心客户开发拓展和重点产品营销,持续优化托管产品结构,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信托财产、保险资产计划等重点产品托管规模持续增长。报告期内,本公司托管证券投资基金、券商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保险资管计划、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产品合计9,111支,受资本市场波动、存量业务到期等因素影响,托管规模达到33,460.63亿元,比上年末下降3.67%;实现托管手续费收入4.04亿元,同比下降6.05%。

  5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每月评选结果。

  4.数字科技报告期内,本公司坚持将数字化作为重要战略转型方向,紧扣“一流智慧生态银行”转型目标,着力强化创新引领、数据驱动、科技赋能等数字能力支撑,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数字化转型工作。

  规划牵引数字化水平全面抬升数科规划123项重点任务全面加力推进。以市场、风险、经营三大体系建设为牵引,推动转型工作从目标、任务到检视评价的纵向贯穿。以工程化方式全力提级服务承接力,新增磐石工程(新规划期核心系统)和点金工程(企业级特殊资产经营管理系统),数科规划七大重点工程迭代扩容到十大工程。以检视评估持续驱动数字化创新引领力,开展业务、数字、科技三技术进步情况评估,赋能业务变革,蓄力数字科技能力提升。布局数字化人才体系建设,统筹推进2023-2028年数字化人才体系建设行动方案重点任务落地。

  产业数字金融创新持续推进创新基于数字信用和数字担保去中心化的产业数字金融3.0模式,构建智能开放的产业数字金融系统平台,引领全行经营向生态客户转向。坚持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以订单、到货、应收、经销、货押、平台数贷通等6类3.0模式产品为依托,提供差异化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在电子制造、钢铁、化工、大宗商贸等领域相继落地项目42个。健全产业数字金融运营监测体系,推进建设产业数字金融信贷监测运营平台,设计业务运营监测指标体系。

  产业生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推出面向现代农业产业链的首个全栈式数字化产业融资项目,提供从数字授信、线上放款到智能贷后的7×24小时无接触式金融服务,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举办的“2023年度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中荣获“产业链建设”赛道优秀案例奖。报告期内,数字结算类业务共服务524家客户,新增111户,交易笔数614.11万笔,交易金额1,342.65亿元。作为首批银行,与上海清算所共同推出大宗商品清算通数字人民币清结算业务。

  智慧运营建设持续提速增效提升网点客服多渠道价值。深入探索打造适应新时期银行转型发展要求的新业态智慧网点,初步完成2.0网点试点建设,开展银商、银学、银住等异业合作,推动“金融场景体验”向“金融+生态场景体验”转变。强化网点周边效能分析,试点“厅堂管家”网点画像。加快推进远程银行建设,敏捷上线多个视频业务场景,实现从语音、文字载体向多媒体覆盖,提升“非接触”金融服务能力。

  推广运用数字运营劳动力。深化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实现RPA场景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将RPA技术大规模应用于日常作业辅助。截至报告期末,投产569个各类RPA机器人,报告期内节省等效人工工时18.42万小时。提升智能客服机器人运用,积极拓展智能外呼应用场景,报告期内累计执行外呼188.59万次。

  数据管理能力稳步提升禹治工程总结收官,基于“决策层、组织协调层、执行层”的数据治理组织架构,构建“金字塔”式组织协调层,统筹推进全行数据治理工作。建立覆盖数据标准、质量、应用领域的数据治理网格团队,汇聚数据治理中坚力量。扎实开展数据认责工作,构建数据质量检核规则库,建设数据标准与质量常态化管理机制。深挖数据应用场景,精准营销、智能风控、监管合规、智慧经营等数据应用场景落地见效,组建虚拟团队,培育打造数据应用标杆分行。实施数据源攻坚治理行动,推动治理客户数据,系统性强化数据管理能力,数据治理从问题响应型向主动赋能型转变。经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评审,本公司成功获得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4级“量化管理级”认证,标志着数据能力达到业内一流水准。

  科技底座支撑不断夯实持续提升科技底座支撑能力。推进企业级架构建设,完成企业级架构蓝图规划,升级云原生应用开发平台,建成基于“两湖两仓”的数据底座、数据信息中台及数据服务平台等全栈国产化数据支撑体系。完善敏捷研发模式下团队运作手册,持续推进敏捷开发。坚守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底线,持续提升安全运营水平。与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龙盈智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的“量子直接通信技术创新应用项目”,入选人民银行《金融电子化》“2022金融信息化10件大事”。

  科技赋能业务转型发展,深化业技融合。全面构建企业级数据服务平台,形成实时数据按需触达、“千人千面”个性化数据服务体系。推广分行数据集市,支持高价值数据应用场景落地。新建企业级区块链技术服务平台、隐私计算平台,推动新技术创新业务场景落地。开展元宇宙、大语言模型等前沿技术研究与验证,加快推进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四、各类风险和风险管理情况

  报告期内,本公司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坚持稳健的风险偏好,着力深化风险偏好传导机制,聚焦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资产质量稳中向好,针对性完善风险管理策略和程序,有效应对及防范各类风险,支持本公司高质量发展。

  1.信用风险状况的说明:信用风险是指本公司在经营信贷、拆借、投资等业务时,由于客户违约或资信下降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和收益的不确定性。本公司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贷款和垫款、存放同业、同业拆借、债券投资、票据承兑、信用证、银行保函等表内、表外业务。

  1.1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职责划分本公司建立了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董事会下设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负责关联交易的管理;下设风险合规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负责风险管理政策的制订,监督高管层各类风险的管理情况。高级管理层下设总行信贷与投融资政策委员会,负责全行信贷与非信贷投融资政策管理;下设总分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负责审议全面风险管理事项,统筹、协调风险管理与内控工作;下设资产风险处置委员会,负责研究、审批资产风险处置事项。总分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全行、所在分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本公司根据授权体系和业务风险状况,对重点行业和业务实施专业审批和授权审批;本公司持续强化授信业务各环节职能,设置了职责明确、运行顺畅的工作岗位。

  1.2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程序和方法本公司根据原银监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要求,综合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还款记录、担保状况及借款人内部管理等财务及非财务因素,按照客户经理初分、客户经理主管复核、分行风险管理人员初审、复审、认定的逐级认定程序对信贷资产进行风险分类。

  1.3信用风险基本情况信用敞口。报告期末,在不考虑可利用的担保物或其他信用增级的情况下,本集团表内外信用风险敞口合计为46,381.06亿元,其中表内业务风险敞口36,920.22亿元,占比79.60%;表外业务风险敞口9,460.84亿元,占比20.40%。

  大额风险暴露管理。根据《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要求,本公司积极开展大额风险暴露管理,按季监测并报送大额风险暴露情况,持续推进大额风险暴露系统建设,不断强化总、分行大额客户风险管控。报告期末,本公司和本集团的非同业单一客户、非同业关联客户、同业单一客户和同业集团客户等风险暴露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2.流动性风险状况的说明:流动性风险是指本公司潜在的、无法满足或者无法以合理成本满足资产增长和到期债务支付的风险。影响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流动性突然收紧、存款大幅流失、债务人违约和筹资能力下降等。

  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是在正常和压力经营环境下有充足的资金应对资产增长和到期债务支付需要,实现“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的协调统一。本公司建立较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一是健全治理架构。由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总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等组成决策体系,由监事会、总行审计部及法律合规部等组成监督体系,由总行计划财务部等专业管理部门和分支机构等组成执行体系,按职责分工履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等职能。二是完备政策制度体系。建立较完善的流动性风险偏好、策略、程序和办法等制度体系,明确管理职责、流程和方法。三是优化管理措施。设置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组织开展压力测试和应急演练,制定流动性风险考核机制,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开展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的全过程管理。

  报告期内,本公司遵循稳健的流动性偏好,持续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实现流动性平稳运行,主要措施有:一是建立流动性风险偏好传导体系,实现偏好自上而下的一致性贯穿,提高延伸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二是多渠道组织资金,提升负债稳定性,夯实流动性安全基础。三是强化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完善存贷比和期限错配管理,加大考核力度。四是强化应急管理,组织开展专项压力测试和应急演练,提高危机应对能力。五是强化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健全子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完善集团内部流动性互助机制。六是加强日间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报告期内,本公司未发生支付困难,无违约及延迟支付等情况,各项流动性监管指标符合标准,报告期末,本集团流动性覆盖率121.74%,净稳定资金比例104.56%。

  下一步,本公司将强化流动性风险偏好执行,加大资金组织力度,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强化压力测试和应急演练,提高风险识别和危机应对能力。

  3.市场风险状况的说明: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本公司建立了与公司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涵盖了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的全过程。

  2023年上半年,俄乌战争延续,全球通胀水平仍处高位,美联储等海外经济体持续加息,金融市场波动加大。本公司积极应对复杂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保持适度稳健的市场风险偏好;持续加强市场风险管理机制建设,通过优化市场风险限额体系、开展压力测试等方式,控制和防范市场风险,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报告期内,本公司市场风险管理状况良好,市场风险可控。

  3.1利率风险管理交易账簿方面,结合市场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策略设置了债券、基金、利率互换等利率交易类业务限额指标,包括敞口、止损、利率敏感度和风险价值(VaR)等,确保各项业务平稳运行。加强市场形势研判,针对金融市场事件冲击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应对市场变化。总体看,上述业务均在市场风险偏好和限额范围内运行,交易账簿业务利率风险可控。

  银行账簿方面,根据外部监管要求及行内利率风险偏好、策略,持续完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系统计量功能,丰富管理工具,有效识别、计量、监测、控制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实施稳健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紧盯国内外政策及利率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管理工具引导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优化,并多维度监测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水平及变化。报告期内,各项监控指标均在限额内运转,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水平整体可控。

  3.2汇率风险管理交易账簿方面,持续加强自营业务限额管控,通过敞口、止损、风险价值(VaR)等限额指标积极管控汇率风险。丰富外汇压力测试情景,不断提高计量能力。密切跟踪市场形势,适时调整交易策略。总体看,上述业务均在市场风险偏好和限额范围内运行,交易账簿汇率风险可控。

  银行账簿方面,通过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等方法,合理匹配本外币资产负债,控制币种错配程度。持续加强外汇敞口监测与平盘管理。总体看,银行账簿币种错配程度较低、整体外汇敞口较小,汇率变化对本公司的不利影响可控。

  4.操作风险状况的说明:操作风险是指由本公司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报告期内,本公司积极加强操作风险管控,持续提升操作风险识别、监测、评估、控制、计量与报告等管理工作有效性。一是有效运用各类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强化操作风险识别,完善操作风险管控措施,从源头防控操作风险。优化调整关键风险指标,提升操作风险事中监测能力,积极开展风险预警。建立风险偏好指标向分行纵向传导机制,及时收集监测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加强典型事件剖析通报。二是做好操作风险新标准法落地实施准备工作,对标监管规则同步开展制度修订和系统改造,深化损失数据专项治理,全面提升数据质量。三是加强操作风险文化建设,及时发布同业风险信息,组织从业人员行为管理自我评估,突出问题剖析和整改,引导全行人员保持良好职业操守。报告期内,本公司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行平稳,操作风险整体可控。

  5.其他风险状况的说明:合规风险状况的说明:合规风险是指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本公司构建与经营范围、组织结构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合规管理组织架构。董事会对经营活动的合规性负最终责任。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合规管理职责的履行情况。高级管理层有效管理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合规负责人全面组织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监督合规管理部门根据年度合规工作安排履行职责。合规管理部门在合规负责人的领导下,协助高级管理层有效管理本公司所面临的合规风险。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的负责人对本条线、本机构经营活动的合规性负首要责任。

  报告期内,本公司坚持依法合规经营理念,倡导合规优先,践行实质合规,不断推进各项合规机制建设,努力提升合规层级跃升。一是开展业务产品内控机制提升工作,聚焦内外部检查突出问题,解决业务流程中的空白点、模糊点和争议点,着力提升业务产品制度、流程、系统管控的有效性。二是打造先进合规支持工具,推动企业级业务制度管理系统开发,优化制度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为全行制度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三是保持案防高压态势,夯实各层级案防责任,强化分行案件风险排查,提升案件风险防控力度。四是加强监督检查统筹管理,切实发挥监督检查“体检”功能和“治己病”、“防未病”的作用。五是推动尽职调查关口前移,扩大尽职调查范围,对未尽职行为人员从严认定责任。六是夯实反洗钱管理基础,加强洗钱高风险客户管理,推进反洗钱检查和整改,提升洗钱风险管理水平。七是大力推进合规文化建设,开展数据安全法律制度贯宣工作,促进提升全行数据安全意识。

  信息科技风险状况的说明:信息科技风险是指本公司在运用信息科技的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报告期内,本公司信息科技风险防控能力持续增强。推进灾备关键资源建设,南法信同城数据中心全面投产运行,搬迁过程未对生产系统业务连续性造成影响。持续巩固网络安全纵深防御体系,加强安全运营管控,强化安全漏洞排查与整改,圆满完成两会等重要时期网络安全保障,网络安全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增强。报告期内,本公司信息系统稳定运行,重要信息系统整体可用率达到100%,信息科技风险整体可控。

  声誉风险状况的说明:声誉风险是指由本公司行为、从业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媒体等对本公司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品牌价值,不利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本公司通过建立和制定声誉风险管理相关规章制度,主动、有效地防范声誉风险和应对声誉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和降低负面影响。

  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全面贯彻落实《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声誉风险管理架构,始终坚持以前瞻性、匹配性、全覆盖、有效性为本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一是持续做好前瞻性管理,强化排查、预警和提示,压实管理责任,从源头减少声誉风险隐患。二是围绕本公司各项优势业务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各类举措,积极维护品牌声誉。三是强化赋能,通过日常督导、典型案例汇编等多种方式,加强声誉风险文化建设,提升声誉风险管理能力。

  国别风险状况的说明: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本公司债务,或使本公司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利益遭受损失,或使本公司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加强国别风险限额管理,及时、充分参考外部评级机构发布的相关国家和地区主权信用评级,密切监测国别风险情况,足额计提国别风险准备金。本公司国别风险业务敞口占表内资产权重较低,国别风险总体可控。

  五、经营中关注的重点事项

  1.贷款质量管控报告期末,本集团关注类贷款率、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76%和1.72%,比上年末分别下降0.02和0.03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的比例为80.13%,持续保持在100%以内水平,符合监管要求。

  报告期内,本公司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决策部署,统筹做好支持实体经济、服务社会民生、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各项工作。继续遵循清旧控新、标本兼治的工作基调,聚焦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应对及防范信用风险,提升资产质量及管理能力。

  一是深化风险偏好量化传导机制。制定风险偏好传导方案,建立健全风险偏好量化传导指标体系,规范风险偏好传导路径和传导职责,覆盖主要风险类型、风险和收益两个维度。加大风险偏好传导培训宣贯力度,强化各层级对风险偏好的认识,统一风险经营理念。将风险偏好与资产负债策略、信贷与投融资政策等“策略群”有效衔接,引导业务发展在风险偏好的“轨道”内运行。

  二是完善信贷与投融资政策体系。积极贯彻国家及监管政策要求,以全行战略发展规划为导向,全面优化“条线+行业+区域+客户+产品”五维信贷与投融资政策体系,强化行业和区域差异化管理,强化政策引领作用。稳步扩大新课题研究范围,推出医疗器械、农药、危废、供应链、煤炭、火电、高速公路行业授信审批指引,行业研究覆盖32个行业和领域,前瞻性引导和优化资产投向,促进全行业务高质量发展。

  三是建立健全分行分层管理机制。基于区域经济金融环境和分行风险经营能力,对区域经济金融环境和分行风险经营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将分行分为发展层、次发展层、稳定层、改进与环境影响层四层,切实提升分行分层管理工作质效,充分尊重区域、分行差异,提升分行策略针对性。优化完善授信授权管理模式,提升授信审批质效,全力推动分行提升发展能力。

  四是强化重点领域风险管控。持续实施差异化集中度管控,做好重点领域的准入管理和监测,推动高风险用信敞口持续压降。持续推动风险经理制平稳运行,促进授信调查质量提升,聚焦重点业务、重点领域强化贷后管理及非现场抽检力度,切实防范新增风险。

  五是加快存量风险处置。深化不良资产集中统筹管理,强化风险协同处置,持续推动多元化清收。对问题资产实行“四分类”管理,针对不同资产情况逐户制定差异化处置策略,推动全行加快清收化解处置。聚焦重点,加大激励力度,充分调动现金清收处置的积极性。推进特殊资产集中经营机制建设,探索不良资产处置高效模式。报告期内,本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83.44亿元,其中,呆账核销144.94亿元,现金回收35.77亿元,以资抵债2.54亿元。

  六是加快推进风控数智化转型。迭代升级企业大数据风险识别预警系统,逐步提升预警能力。积极推进企业级信贷与投融资平台建设工作,推动系统功能迭代、流程优化和服务升级。升级客户信用风险计量工具,投产应用2022版非零售内评模型,将24个客群模型细化为30个,全面校准模型参数和主标尺,提升客户评级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七是强化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持续深化“稳健进取”风险文化建设,优化风险专业评价体系,发挥风险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加强风险管理专业培训体系建设和培训实施,推动全员风控意识和专业能力提升。

  本公司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国家政策和监管要求,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深化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断完善风险治理体系,有效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持续加强信贷风险管控,通过切实举措持续改善资产质量,全力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

  2.净息差报告期内,本集团净息差1.87%,同比下降26个基点。本公司持续加大实体经济服务支持力度,资产收益水平有所下行。同时在存款定期化、长期化趋势以及市场利率上行影响下,加大稳定负债成本,净息差整体保持合理运行。

  本公司积极贯彻落实监管要求,坚持价值创造核心,加大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力度,提升发展质效,维持净息差合理运行。资产端重构发展模式,优化资产结构,稳定收益水平。加快推进分行融入地方主流经济的主流客户,加快由单一客户向生态客户转型,完善客户营销服务的全流程管理,增强对客户资金交易的跟踪服务能力和对客户机会业务的全面覆盖服务能力,通过强化综合服务提升综合收益;同时加快零售转型纵深推进,提升零售贷款规模效益贡献,加快金融市场轻资本转型,加快资产交易流转,增收创收。负债端结构优化与定价精细化管理双管齐下,保持成本优势。加强客户、产品、渠道、服务等基础性工作,强化结算资金闭环管理,加大低成本存款组织吸收,严控高成本存款量价,推动有质量的存款增长;持续完善资金价格对比机制,做好资金来源多渠道补充,改善负债结构。

  当前,海外形势复杂多变,国内仍处经济复苏调整阶段,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本公司将继续稳中求进,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转型发展为动力,升级经营体系,强化结构调整,完善综合定价管理,切实提升发展质效,维持净息差合理水平运行。

  3.普惠金融业务本公司贯彻落实中央和监管部门政策导向,提高政治站位,坚持规划引领,持续擦亮“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特色品牌,打造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体经济的良好企业形象,不断深化机制体系建设,着力实现普惠金融服务提质增效与全行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形成了齐抓共管、守正创新、稳健经营的普惠金融新发展格局。

  一是坚持服务国家宏观政策和服务实体经济导向,持续聚焦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截至报告期末,全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024.3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69.62亿元,增长6.54%;“两增”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41.0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1.98亿元,增长8.20%,高出全行各项贷款(境内汇总)增速4.38个百分点。报告期内积极优化小微企业客户结构,主动压缩小额低效客户,截至报告期末小微企业贷款客户701,102户,比上年末减少88,018户,下降11.15%;“两增”贷款客户624,515户,比上年末减少45,625户,下降6.81%。同时,落实“推动降低融资成本,鼓励对小微企业让利”的监管要求,“两增”口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70%,不良贷款率1.36%,均控制在合理水平。

  二是强化各项资源配置,持续完善“总行-分行-支行”的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通过完善小微企业考核政策、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从信贷资源上100%予以支持等措施,提升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内生动力。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已在总行及43家一级分行设立普惠金融部,绍兴、常州、温州三家普惠金融特色分行示范效应显著;同时,根据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量的发展,鼓励支行配备合理数量的小微企业客户经理。

  三是强化政治担当,积极支持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丰富普惠金融产品体系,注重产品创新推广,推出专属“普惠民企通产品超市”,研发全线上数字普惠产品“菜篮子保供贷”,助力北京地区民生工程建设,提升生态客户服务能力。

  4.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区域发展三区发展战略是本公司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践举措。按照集中资源、重点发展的思路,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推动机制与产品创新,深化差异化管理,推动三区分行成为金融创新的试验田、业务转型的排头兵、业绩贡献的主产区。报告期末,本公司三区分行贷款余额15,188.6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68%;存款余额13,921.3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39%。

  京津冀地区。积极对接北京金融安全产业园,推出“投联贷”、“认股权贷款”等产品,积极助力首都科创企业发展,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深化战略合作,优化供应链无追索权再保理线上化产品,投产北京医保移动支付项目,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服务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牢牢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动能产业,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金融服务;积极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项目建设,服务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支持京津冀绿色发展,成功发行“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绿色金融债券”。报告期末,本公司京津冀地区贷款余额5,521.64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56%;存款余额4,636.7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7%。

  长三角地区。聚焦高端制造业、绿色环保等重点行业,加快开发新动能领域客群。把握长三角区域产业创新机遇,不断深化“商行+投行+私行”创新融合,在承销、信托、资本市场等重点投资银行业务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核心业务首单突破、多点开花,全力打造“商行+投行”综合化发展模式,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快构建零售转型新格局,积极探索零售经营新模式,深化线上线下协同营销,积极拓展消费金融场景业务。强化“销售银行”资产配置能力建设,加快非息收入增长。创新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打造数字化活客新模式;推动产业数字金融创新发展。全面打造长三角离岸业务桥头堡,扎实推进自贸业务发展;实施业务分支联动营销机制,打造有特色的综合化跨境金融服务。报告期末,本公司长三角地区贷款余额7,035.2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29%;存款余额6,666.3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33%。

  粤港澳大湾区。本公司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引领,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多层次、高效能的金融服务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发展。深化“商行+投行”金融服务路径,推动“行业+客户+生态”转型,综合运用多元金融工具,加大制造业、基础设施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创新跨境金融服务,落地本公司首单上市REITs自贸区债券业务、首笔QDLP基金托管业务,持续打造境内外、线上下、本外币、内外贸为一体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体系。深耕绿色金融,助力企业发行湾区首笔地方国企碳中和债券,推出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产品,着力构建绿色金融新特色、新优势。报告期末,本公司粤港澳大湾区贷款余额2,631.8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70%;存款余额2,618.2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0.39%。

  六、经营前景展望及应对措施

  1.下半年展望从国际环境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际经济贸易投资放缓,发达国家央行政策紧缩效应持续显现,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受地缘政治冲突、通胀压力、银行危机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压力增大。从国内形势看,国内经济运行呈现恢复向好态势,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市场需求稳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但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稳固,对银行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2.应对措施本公司紧紧围绕年度目标,坚持以战略规划为引领,持续提升发展质效,优化体制机制,不断加强能力建设,全力推动全行高质量发展。

  聚焦国家政策导向,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推动国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做优。助力国企深化改革,专注国企三个改革方向和重点领域,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对民营经济研究,创新适配产品体系,探索风险管控新模式,加大对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的新兴产业、优质民企以及产业链条企业支持力度。

  精准服务重点领域。积极将国家政策与业务发展相结合,强化市场意识,聚焦重点领域,围绕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开展高效金融服务,加大对先进制造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资源投入,着力推动汽车、电子产品等消费贷款业务发展。

  增强服务首都工作力度。持续加大金融资源投入,加强首都功能建设、扩大内需、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深化改革开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深度融入首都发展大局。

  提升经营管理质效,推动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夯实客户基础。强化客户服务质量管理,加强客户增加和客户服务能力建设,聚焦客户产业链、交易链、资金链,加大客户账户管理,提升产品覆盖度,强化客户资产配置服务,提升对区域客户的覆盖密度,推进单一客户向生态客户发展转型,加快生态获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构建数据驱动型营销体系。加强经济与产业变化趋势分析,坚持“行业+生态+客户”营销方向,充分开展网格化营销,强化全渠道、全生态、全场景营销服务,触达、引领和激发客户需求,积极探索个人数字化客户经营体系建设,加快创新突破,提升综合回报。

  推动存款增长提质扩量。紧盯市场资金流向,紧抓资金回流机遇,融入消费场景生态,持续做好客户局部可闭环、可循环业务的主办行,提高客户资金循环比例;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机构客户,强化科技、产品、平台支撑,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加快存款增长。

  加强合规管理,打造全面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体系坚持全面主动风险管理。深化风险偏好传导,对各类风险实施差别化、精细化管理,提升集团风险整体管控与协同防控能力。强化主动防控、主动监测,制定主动风险应对方案,主动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对重点客户、重点业务加强风险管控,对重点领域开展专项压力测试。加快风控数字化转型,强化信贷与投融资政策过程管理,增强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深化资产质量管控。保持资产质量稳定,加强实时监测资产质量管控情况力度,充分揭示、及时化解和处置风险;综合运用多种处置手段,降低处置损失,提高现金回收率,提升不良资产经营处置的价值创造能力。

  加强合规建设与审计监督。重构合规体系,梳理产品内控机制,建设合规系统,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强化审计监督作用,以风险、问题为导向,健全内部监督检查整改机制,持续提升审计在经营发展中揭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夯实问题整改成效。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