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起首钢
1992年5月22号本是平凡的一天,但对于现在已是声名显赫的华夏银行来说,这一天意义重大。
这天,他们迎来了邓公的视察,邓公在视察时明确提出支持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为华夏银行的诞生播下种子。
随后,首钢总公司积极筹备起了自己的银行,时任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的周冠五决定,以“华夏”命名这家即将诞生的银行,寓意秉承中国传统发扬光大民族文化。
“华夏”二字,其分量之重自然不言而喻,因此在国内鲜有企业用此二字命名企业,或许是此二字八字过硬,取名“华夏”的企业往往短寿促命、运途多舛。
国内金融行业中,以华夏命名的银行、保险、证券和基金公司各有一家,其中:
华夏证券早已于2008年破产倒闭;
华夏人寿保险在2020年被银保监会依法接管,刚刚在今年7月接管期尽;
华夏基金也归于中信集团旗下,目前在业内尚存余威。
书归正传,经过几个月紧锣密鼓的筹备,同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华夏银行为全国性银行,在业务上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管理、协调、监督和稽核,同意华夏银行开业。
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华夏银行颁发了银金管字第09-0043号金融业务许可证。
10月18日,中国第一家由工业企业全资创办的商业银行——华夏银行在首钢总公司的门前挂牌成立,并正式开始试营业,厂东门、模式口、老山三家储蓄场所开业。
2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为华夏银行开业剪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李贵鲜、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周冠五、华夏银行行长张燕林出席了开业典礼,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的相关领导并没有出席此次开业典礼。
华夏银行由首钢全资组建,注册资本10亿元,第一任行长张燕林也来自首钢。1995年以前,首钢是全国的明星工业企业,周冠五是全国经济改革的风云人物,作为首钢全资成立的华夏银行,尽管被批准为“全国性商业银行”,但是这一定位并没有在金融界、社会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人们的意识中,华夏银行是“首钢的银行”,甚至是首钢的财务公司。
那时的华夏银行的足迹也只限于北京一地。
1993年4月1日,华夏银行迁离首钢,由石景山厂东门迁至北京市宣武区南新华街甲18号,华夏银行从地理意义上开始离开首钢。这也标志着华夏银行开始逐渐走出首钢,走向全国。
2
股权纷争
1995年的首钢经历了剧烈的震荡:周冠五之子、首钢国际公司总经理周北方因涉嫌经济犯罪被捕,后来被判处无期徒刑;周冠五从首钢党委书记一职上退休,冶金部副部长毕群接任。这时,首钢生产经营面临较大的困难,已不能再给华夏银行增添任何光辉。
由于一些列问题的爆发,当时的首钢资金周转已经十分困难,根本无力继续向华夏银行注入资金,加之10亿元的注册资本金早已不能满足华夏银行的快速发展,华夏银行开启酝酿了股份制的改造。
199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华夏银行改制的批复》,同意华夏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华夏银行成为《公司法》颁布之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改造的首家商业银行。
1996年4月10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华夏银行以发起方式由33家法人单位共同发起设立,并改制变更为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10亿元增加到25亿元,首钢总公司、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大集团有限公司等成为其发起人。
所有股东中,国有企业占据了90%以上。增资扩股之后,首钢仍然是第一大股东,但是其持股比例已经下降到20%——持有华夏银行25亿股总股份中的5亿股,其余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玉溪红塔烟草集团、山东联大集团的持股比例也在10%以上。
股份制改造之后的华夏银行开始摆脱“首钢的银行”的影子,其办公地址也在同年底由南新华街甲18号迁到了西单北大街111号的大楼。
伴随着首钢真正成为“北京的首钢”,华夏银行逐步成为“北京的银行”——随着首钢成为北京市属企业,首钢为大股东的华夏银行自然就成为北京市属的国有控股金融机构。
然而,混改后的华夏银行33家发起股东,在1995年末全部足额认缴股本金。直到1998年3月18日,华夏银行才正式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在此期间,华夏银行一直实际作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经营活动。
正是由于复杂历史的原因,华夏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内部管理松懈的问题一直存在,而主要股东之间关系不协调也导致了部分股东在1999年至2000年之间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
最终,经过7次转让,到2000年底,华夏银行的股东变成27家,为首钢总公司、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大集团有限公司等。
2001年年底,华夏银行的股东又增加了3家:信远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上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上实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其中信远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2%而成为第六大股东。
2000年初,华夏银行首次公开提出申请上市,这一想法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的积极支持。
时任华夏银行董事长刘海燕指出:尽管华夏银行资产质量好,发展势头好,但资本金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有效的资本补充渠道。华夏银行争取上市是建立有效资本补充渠道的重要措施。
但自提出上市申请后,华夏银行上市计划一再更改,发行时间从4月一拖再拖,直到2003年8月22日,华夏银行正式公布招股说明书。8月28日将正式发行,此次共发行10亿股A股,每股发行价5.6元,向二级市场投资者定价配售5.5亿股,上网定价发行4.5亿股。
自此,华夏银行也成为第五家成功上市的银行。
但上市后的华夏银行进展并不顺利,时至今日,其市值略比2019年上市的浙商银行高一点,排名在倒数第二的位置。
其股价也自2015年6月的牛市高点后,阴跌连续7年之久。
3
深陷苦战
根据华夏银行2022年的年报显示,该行去年净利润为250.35亿元,同比提升6.37%,但其营收同比下降2.15%,且这种势头也延续到了2023年一季度。
至去年末,华夏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98.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5%,同比微降0.02个百分点;若按贷款五级分类划分,次级类贷款余额同比提升22.44%,可疑类贷款余额同比下降17.79%,损失类贷款余额同比下降0.17%。
对比其他股份行不难看出,华夏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虽有改善,但仍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目前仅好于渤海银行和恒丰银行。而从近5年数据来看,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从1.85%、1.83%、1.8%、1.77%逐步降至去年末的1.75%,虽呈现出平缓的下滑趋势,但始终未彻底摆脱困境。
根据前不久发布的2022年年报显示,华夏银行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两个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合计占总量的33.52%。该行在报告内还特别提到,受行业风险暴露影响,华夏银行房地产、建筑业不良贷款也有所增加。
除了不良贷款率遥遥领先其他同行外,在违规罚款方面,民生银行的1.7亿元与华夏银行的1.6亿元远远领先同业,排名第一及第二。
2016年至今,上市股份行大多数都实现了不良率的持续压降,这意味着这些银行积压的资产质量问题在这期间都处于持续好转的趋势中,但华夏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却始终位于高位,其不良率在所有上市的42家A股银行当中更是喜提倒数第一的名次。
面对居高不下的不良率,其拨备覆盖率159.88%,虽然较上年末提高8.89个百分点,但由低到高排在所有上市商业银行中的第二位,仅次于民生的142.49%。
在一些不良率更低的银行同业中,将不良拨备率提高到250%~400%的案例比比皆是,有些大行甚至将拨备率计提至500%,将所有的风险都稳稳的化解于自身之中。
但华夏银行的拨备率却常年围绕着监管所要求的150%上下浮动,看起来对自己应对信用风险的能力保持着十足自信。
除了抗风险能力令人担忧以外,由于资产端增速的放缓,直接了导致华夏银行营收同比增速由2019年的17%迅速降至2021年的0.3%。2022年前三季度该行的营收同比增速为0.7%,收入端几乎陷入增长停滞,而同期上市银行整体的营收同比增速保持在6.5%的水平。
营收未见起色之余,华夏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屡受牵绊。
从资产总额来看,华夏银行4万亿左右的体量在股份行队伍中处于中下游水平,该行披露,这一指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发放贷款及垫款、金融投资的增加。
4
卧薪尝胆
占领北京优秀的经济资源,背靠着多元化的大股东们,可以说华夏银行拥有着羡煞旁人的梦幻牌局,但却没有建立起的自己竞争优势和业务特色。
逐渐迷失在这列经济战车的高速轰鸣中。
结合华夏银行的收入结构来看,近几年他们越来越依赖单纯的存贷业务,失去了创新的勇气,手捧金饭碗的华夏银行正逐渐失去“给风险定价”的能力。当银行没有了给风险定价的能力,风险可能就真的来了。
当一家银行中的大部分人都围绕着存贷资金池想方设法谋利,而不搞业务创新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沦为资金掮客。
这可能就是华夏银行屡遭重罚的原因,表面上看这是由内控缺失造成的,实际更可能是业务生态的副作用。
伴随着华夏银行业务转型的失利,该行相继有高管人员离职。2017年1月-2022年2月有两位行长辞职,期间还伴随着副行长、执行董事、监事等10余名高管离职。
去年末,华夏银行的行长之位在空缺了10个月之久后,该行又迎来了一位新行长。
关行长能否扭转乾坤,带领华夏银行走出经营迷阵呢?
我们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