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夏银行传来定向增发圆满完成的消息,成为今年以来首家定增落地的上市银行。为了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成立30年以来,华夏银行共进行了四次定增。“如果说此前几轮定增是夯实基础,那么这一轮定增则是为综合化经营准备弹药。”华夏银行相关人士表示,未来,华夏银行将做大做强资本规模,朝着“大而强”“稳而优”的现代综合化金融集团努力,将业务扩展至更多领域。
水到渠成,风来帆速。30年前,华夏银行乘改革春风而生,成为我国第一家由大型国有工业企业独资筹建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成果,30年来,华夏银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肩负起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好改革“试验田”的使命,与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一路同行,在金融改革发展大潮中奋楫扬帆。
四次定增做强资本
围绕资本做功课,是华夏银行“与生俱来”的努力方向之一。
“公司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资本管理体系建设。坚持轻资本、轻资产运行,制定中长期资本规划,严格资本计量,优化资本配置,推进资本补充,加强系统建设,持续提升资本管理能力。”华夏银行表示,在资本补充方面,公司一直坚持资本内生积累和外部补充并重,增加资本缓冲空间,增厚运营“安全垫”。
自2003年上市以来,华夏银行各项业务稳健发展,内源性资本积累能力不断提高。2003年至2021年,华夏银行通过利润留存累计补充资本1780亿元,有效夯实了公司的资本实力。
“随着公司各项业务的持续稳定发展和资产规模的逐步扩张,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通过外源性融资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本公司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无法满足业务正常发展的需要。”华夏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公司业务的持续发展和资产规模的不断提升将进一步加大资本消耗。因此,公司除自身收益留存积累之外,仍需要考虑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对资本进行补充,以保障资本充足水平。
日前完成的新一轮定增,酝酿于2021年。2021年5月,华夏银行公开披露了相关定增预案。今年2月,相关方案获中国银保监会批准。7月,中国证监会核准华夏银行此次定增。今年10月,华夏银行此次定增圆满完成,成功募集资金80亿元。该行第一大股东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和第四大股东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分别认购50亿元和30亿元。
算上本次定增,华夏银行历史上共实施了四次定增,均在补充资本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见证了公司普通股总股本规模的壮大。
2008年10月,华夏银行完成了公司第一次定增,向首钢总公司(首钢集团前身)、国家电网公司和德意志银行非公开发行7.9亿股普通股股票,募集资金总额超115亿元,此次定增完成后,公司普通股总股本增至49.9亿股。第二次定增发生在2011年4月。华夏银行向首钢总公司、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德意志银行卢森堡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18.6亿股普通股股票,募集资金总额超202亿元。此次定增完成后,公司普通股总股本增至68.5亿股。第三次定增是在2018年12月。公司向首钢集团、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京投公司非公开发行25.6亿股普通股股票,募集资金总额超292亿元。此次定增完成后,公司普通股总股本增至153.9亿股。而在最新一次定增完成后,华夏银行普通股总股本达到159.1亿股。
“工业企业办银行”
纵观华夏银行的几次定增,首钢总公司的身影从未缺位。缘何如此?
1992年7月24日,国务院批准《关于进一步扩大首钢自主权改革试点的报告》,不仅赋予首钢更大的投资立项权和外贸自主权,还赋予了首钢资金融通权,同意其成立一家银行。
1992年8月7日,首钢总公司正式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组建一家商业银行,并将商业银行的名称确定为“华夏银行”;8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复同意首钢总公司筹建华夏银行;10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华夏银行开业。
首钢总公司作为华夏银行的发起者,开创了我国工业企业办银行的先河。
“华夏银行承继着工业企业成功改革的基因,肩负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好改革试验田的特殊使命,成为全国第一家由大型工业企业独自筹建的全国性商业银行。”有业内人士表示。
1993年,国务院提出全面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在调节国民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上的作用,推动包括一大批国有商业银行从传统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颁布,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要求,首钢总公司和华夏银行开始酝酿实施股份制改造。1994年7月,华夏银行扩股增资工作组成立;1995年2月,华夏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上报《关于华夏银行改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请示》,申请改制。
199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华夏银行按照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进行改制;5月,华夏银行启动按股份有限公司形式实施规范化改制;11月18日,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召开,标志着华夏银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颁布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改造的首家商业银行,由成立之初首钢总公司全资所有扩大为多家法人共同持股。1996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核准首钢总公司等33家发起人向华夏银行入股的资格;4月,华夏银行改制获批,《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也获核准。
国务院提出全面金融体制改革十年之际,华夏银行也正式开启上市之路。2003年9月,华夏银行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股票10亿股,募集资金总额56亿元,并在上交所上市交易,成为全国第五家上市银行。
华夏银行的成立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作为我国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重要尝试,华夏银行历经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有特色、有质量、有竞争力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成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
金融活水灌溉大江南北
“立足北京,服务全国。”近年来,华夏银行不断夯实打牢发展的基础,不断丰富塑造自身特色和发展优势,让金融活水流淌大江南北。
2022年华夏银行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华夏银行在全国122个地级以上城市设立了44家一级分行,78家二级分行,营业网点总数超过1000家,员工超过四万人。
依托星罗棋布于全国的分行和网点,华夏银行在精准对接区域经济金融需求的同时,也见证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三区、两线、多点”——这成为华夏银行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的一张名片,助力华夏银行探索出一条高效服务实体经济的新路径。
据了解,“三区”指的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分行,“两线、多点”则是京广线和京沪线沿线分行及其他重点区域分行。其中,“三区”分行的发展可谓“重点中的重点”,存贷款规模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华夏银行“三区”分行贷款余额1.46万亿元,存款余额1.39万亿元。
“三区发展战略是公司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践举措。按照集中资源、重点发展的思路,制定专项金融服务方案,推动机制与产品创新,实行差异化管理,‘三区’分行发展进入‘快车道’。”华夏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京津冀区域,华夏银行近年来将“京津冀金融服务主办行”作为目标,围绕首都重点企业与重大项目,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与北京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出“专精特新”贷、高新技术信用贷、制造业“年审制”贷款,积极助力首都科创企业发展,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牢牢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动能产业,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金融服务;主动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项目建设,积极支持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联治,助力京津冀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在长三角区域,华夏银行积极把握产业创新机遇,为科技创新企业向上生长提供金融动能,建立专项推进机制,提供精准金融服务,加大产品创新力度,解决“专精特新”客户轻资产、缺少有效押品的融资难题。以“行业+客户”为重点服务客群,丰富产品组合。在承销、撮合、资本市场等重点投资银行业务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打造“商行+投行”综合化发展模式;以绿色发展项目为依托,绿色金融快速发展,助力长三角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双碳”目标。
在粤港澳区域,华夏银行加速推进跨境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大湾区分行与境外分行深度合作。贸易金融轻型化、零售金融专业化、金融市场差异化、金融科技数字化发展取得成效,绿色金融快速发展,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支持力度加大。海口分行发挥贸易自由便利和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的政策优势,不断提升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综合服务能力。广州、深圳分行投资银行业务、绿色金融业务规模大幅增长。香港分行积极发挥境外平台作用,与境内分行协作开展多笔联动业务合作,业务发展取得创新突破。
新征程,再出发。华夏银行表示,将继续砥砺奋进,蹄疾步稳推进转型升级,切实履行金融国企职责,继续践行改革“试验田”使命,辛勤耕耘,亦期待更多实体经济硕果在金融活水浇灌下成长、壮大。
“华夏银行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国有金融企业的经济核心和血脉作用,切实承担起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职责使命,用实际行动和高质量发展业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华夏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民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