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PV光圈见闻2025-03-27
3月24日,深圳市首航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301658.SZ)正式开启创业板IPO发行申购,发行价格为11.80元/股,公开发行4123.71万股,募集资金总额达12.11亿元。
这标志着首航新能历经近三年波折后,终于踏入资本市场,但募资规模较最初计划的35.12亿元大幅缩水近66%,折射出行业周期调整与市场博弈下的艰难抉择。
根据招股书,首航新能此次募资主要用于以下项目:其一为新能源产品研发制造项目77,248.29万元,以扩大光伏逆变器、储能电池及系统的产能;其二研发中心升级项目19,747.31万元,以提升技术储备;其三营销网络建设项目9,144.39万元,用于完善国内外销售渠道;其四,首航储能系统建设项目10,000万元,加强储能业务布局;以及补充流动资金5,000万元。
行业调整周期下上市,叠加募资规模缩减,让首航新能的IPO备受关注。业内分析人士表示,首航新能选择在光伏行业周期性调整期登陆创业板,或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缓解境外市场波动带来的压力,并加速技术迭代与国内渠道布局。
三年波折上市路,客户集中、境外收入占比高与产能过剩阴影
首航新能的IPO之路始于2022年6月,彼时正值光伏行业高速发展期,公司计划募资35.12亿元,用于产能扩张与研发。然而,随着全球光伏产业链动荡、贸易壁垒加剧及行业需求下滑,其IPO进程屡遭波折,募资目标亦多次下调,最终定格于12.11亿元。
从首航新能披露的财务数据情况来看,其业绩高度依赖境外市场,2021-2024年上半年境外销售收入占比分别达88.01%、89.61%、75.57%、83.19%,主要客户包括欧洲光伏巨头ZCS、CORAB、EnergyNAT、ILUMISOL、SOLTEC、MV Technology等。这种“外强中干”的格局使其抗风险能力薄弱,公司亦面临汇率波动与贸易政策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依靠海外,其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也比较高,使得客户议价权强势。2024年,首航新能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长达120天,坏账风险累积。截至2024年末,首航新能应收账款余额达12.3亿元,占流动资产43%,且账龄一年以上占比超60%。
2024年上半年,首航新能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仅为24.31%,而其募投项目中的“新能源产品研发制造项目”拟投入近8亿元用于产能扩建。在行业需求萎缩背景下,大规模扩产可能加剧库存积压风险。
尽管宁德时代于2023年通过战略投资成为首航新能的第二大股东(持股7.33%),但双方在产业链协同效应尚未显现,首航的光伏储能业务缺乏直接联动,未能有效改善其客户结构或技术短板。
未来隐忧:资本输血能否破解“内外双困”?
即使成功上市,首航新能仍需直面多重发展困境:首先是国内市场拓展,面临渠道与技术双重壁垒。国内分布式工商业户用光伏市场已是红海一片,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固德威等企业强势竞争,首航缺乏品牌认知度与经销商网络,难以有效开拓并巩固市场。
其次也面临产品技术瓶颈,大功率逆变器与储能系统的技术缺口,导致其无法参与大型地面电站竞标,而分布式光伏市场竞争白热化,毛利率持续承压。此外,组串式逆变器市场增速放缓,而微型逆变器、光储充一体化方案正在崛起,首航的技术路线调整窗口期可能关闭。
海外市场则面临动荡局面,首当其冲的是其主要市场欧洲地区的竞争加剧,与新兴市场不确定性。以德国、西班牙等核心市场光伏装机增速放缓,2023年欧洲新增装机量同比下降22%,且欧盟《净零工业法案》可能提高中国光伏产品的准入门槛;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虽增长迅速,但政治稳定性差、付款周期长,且本地化生产要求趋严,首航的海外工厂布局尚未完成,成本优势被削弱。
行业内卷下,价格战与技术替代双重挤压,首航新能的IPO成功,本质上是行业洗牌期“弱者生存”的缩影——在技术迭代与全球化退潮的双重冲击下,二线厂商通过低价策略与资本运作争夺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