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华宝新能业绩主要由境外市场贡献,美、日等境外市场营收占比超9成,亚马逊与日本乐天两大渠道贡献了华宝新能的65.78%的收入。
2.核心市场在境外,且依赖于第三方线上平台,使得华宝新能在销售市场和渠道稳定性方面面临不确定性,让公司销售费用率居高不下
3.华宝新能处于储能行业产业链下游,核心竞争力不在技术,其核心所需电芯、电源管理硬件基本靠外部采购,2021年研发费用仅为6451万元,而用来现金分红的1.32亿元,1.17亿在上市前就落入了华宝新能创始人孙中伟夫妇的口袋。
储能赛道今年有多火?
“明知道有估值泡沫,但不得不硬着头皮投进去,因为错过这轮,就再也没有入场券了”。近日,一位储能行业投资人对《凤凰网科技》表示。
作为储能赛道其中一个细分赛道,在“解决家庭及个人用电需求”这条to C的路上,一批储能企业正加速涌入蓝海,抢占消费级储能市场,受到资本青睐。除公牛、安克创新、小米等上市公司开始布局之外,也涌现了不少被资本关注的创业公司,宁德时代、源码、达晨投资德兰明海,红杉、高瓴入股正浩科技,XVC、欣旺达投资了元鼎智能等。
在全球便携储能企业出货量市场份额前五名中,中国企业占了4家。今年9月,4家中的龙头——深圳市华宝新能(301327)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宝新能)宣布在深交所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成为首家登陆A股的便携储能品牌企业。
和背靠大树的同行不同,华宝新能股东结构中并不见知名VC踪影,而更像是一家“夫妻店”。华宝新能创始人孙中伟、温美婵夫妇合计直接及间接持有公司发行前89.06%的股份。
华宝新能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在国内储能行业加速内卷之时,将产品销往了国外,公司业绩主要由境外市场贡献,尤其是美、日等境外市场的营收占比已超过9成,而国内只有1成。
华宝能源的“充电宝”生意是如何做到国外去的?为何能受到资本热捧?谁在买单?这个“夫妻店“还能走多远?
充电宝代工企业
如何转型
华宝新能成立于2011年,主要从事便携储能产品、太阳能板等业务,为人们在户外露营以及应急备灾时,给手机、照明灯、电饭煲等设备持续供电。公司以“Jackery电小二”和“Geneverse”两大品牌布局境内外市场。
华宝新能初始发展阶段,主营客户定制充电业务。
简而言之,就是为客户贴牌代工生产充电宝,产品均由华宝新能自主设计、研发与生产,但成品贴客户的商标进行销售。宝马汽车、中国移动、招商银行、保利集团、Kensington、Targus等都曾是华宝新能的客户。华宝新能还曾作为特斯拉的供应商,赴特斯拉总部参观考察。
近年来,充电宝上游锂电池和组装电子元件的成本降低,充电宝的生产门槛也随之降低,华宝新能面对的是进入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小米入局移动电源市场之后,整个市场开始向高性价比的产品转向,这一变化让厂商的利润空间极度压缩。
2015年起,华宝新能逐步削减充电宝ODM业务,向技术难度更大、产品附加值更高的便携储能产品延伸布局。经过几年的业务更替,华宝新能即将全部完成业务更替。
凭借公司在充电宝产品研发、生产过程中积累的工艺技术及供应链资源,在行业内率先开展技术难度更大、产品附加值更高的便携储能产品研发,并于2016年11月成功推出首款锂电池便携储能产品。
公司的毛利率也在一路攀升。从2018年至2020年,毛利率分别为34.81%、48.87%和56.14%,就这样,华宝新能完成了业务的转型,从充电宝ODM企业,转型为中国便携式储能设备市场的开拓者。
近年来,越来越多消费者将田园野餐、户外露营作为首选消遣方式。不论是户外市场成熟的欧美国家,还是起步较晚的国内市场,户外电源等相关配套产品的增长都很快。
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数据,全球便携式储能行业市场规模已由 2016 年的0.6亿元快速提升至 2020 年的到42.6亿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190.28%,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82.3亿元。
强需求下,华宝新能已经成为市占率第一的便携式储能设备厂商。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华宝新能2020年在产品出货量和销售规模上均排名市场第一,其中产品出货量的市场占比约16.6%,产品销售规模的市场占比约21.0%。
在孙中伟看来,便携储能设备行业的“红利”,首先要归功于人们在生活中对电力在新场景下的需求剧增,即外部环境对行业的刺激。“便携储能设备的主力消费对象是短途户外活动渗透率更高的欧美发达国家/地区市场,他们对于户外电源的需求更大。
及时调整赛道,实现业务转型,让这对夫妻的收益连年增长。
2019年、2020年、2021年,华宝新能营业收入分别为3.19亿元、10.70亿元、23.1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645.16万元、2.34亿元、2.80亿元,6年内公司营收增长了16倍。
华宝新能预计,2022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为21.1亿元至28.04亿元,同比增长36.59%至81.55%,预计净利润为2.13亿元至2.92亿元,同比增长0.11%至36.94%。
强依赖海外市场
销售费用率居高不下
国内的锂电池及光伏产业链完整,且拥有产能、成本、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全球超过90%以上的便携储能设备都由中国企业生产,一些国外品牌也主要由国内企业代工。
随着锂电池技术的进步及成本的下降,便携储能市场需求越发旺盛,华宝新能的业绩也飞速增长。从2018年至2020年,华宝新能的营收增长了约4倍,而随着利润率更高的便携储能产品(2020年毛利率为57.75%)营收占比的进一步提高,归母净利润增长更是飞速,两年增长了约50倍。
华宝新能当前业务模式主要为M2C,产品销售主要通过第三方电商平台。
M2C即Manufacturers to Consumer,指由生产厂家直接面向消费者提供自己的产品或者面向消费者直接服务的商业模式,由于去除了经销商等中间环节,同时也有效降低了终端产品成本,提升了企业毛利。
2019年至2021年,华宝新能线上销售额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67.83%、75.99%和68.89%;中间环节的减少,也让其毛利率处于较高水平,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华宝新能的毛利率分别为48.66%、56.10%、47.35%。
不过,华宝新能的业绩主要是境外市场贡献的,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市场。
华宝新能的两大品牌——电小二、Jackery,分别主攻国内与国外市场。从2018年至2021上半年,华宝新能严重依赖境外市场——境外销售占比分别为91.53%、87.27%、90.09%、93.29%。美国、日本两大核心市场,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合计达88.35%。
华宝新能称,欧美市场拥有更高的户外运动普及率,应急用电需求也在增长;日本地区受地震、台风等影响,便携储能产品的市场需求较大,是其重点开拓的境外区域。
在销售渠道方面,华宝新能以线上为主,主要通过亚马逊、日本乐天、日本雅虎、天猫、京东等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电商平台销售产品。2020年,线上渠道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为83.53%,而亚马逊与日本乐天两大渠道就贡献了其中的65.78%。
核心市场在境外,且依赖于第三方线上平台,这使华宝新能在销售市场和渠道稳定性方面面临着不确定性。同时,第三方电商平台收取的平台服务费用(佣金、使用费等),以及包括买流量推广在内的市场推广费的不断增长,使得公司的销售费用率居高不下。
2021年上半年,华宝新能的销售费用与2020年全年的销售费用相同,均为2.27亿元,销售费用率却从21.2%增长到了23.5%,高于17%左右的可比公司销售费用率平均值。
即便华宝新能源当今已走在储能行业前列,但是单一产品结构的风险和研发的弱势,也可能会暴露这家年入23亿光鲜背后的危机。
行业龙头研发费用垫底
创始人上市前分红1.17亿
孙中伟表示,华宝新能从成立之初就坚持自主研发创新,致力于探索和研发便携、绿色、可持续、可再生的光充户外电源产品。
研发方面,华宝新能源在行业内其实在垫底。2021年,华宝新能源的研发费用仅为6451.20万元。
据招股书,华宝新能从2019年至2021年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分别为2.83%、2.19%和2.79%,均不足3%。华宝新能将安克创新、派能科技、星徽股份、Goal Zero、正浩科技、德兰明海等视为可比公司,2021年,安克创新、派能科技、星徽股份的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6.19%,7.55%、3.06%,均较华宝新能更高。
创始人夫妇持有公司89%的股权,据此计算,仅上市前的这两次现金分红,孙中伟夫妇就实现了一个“小目标”,套现了1.17亿元。
然而,该公司科研技术人员的薪酬属于行业偏低水平,2018年至2020年,该公司科研技术人员数量分别为36人、44人、101人、141人年平均工资为13.18万元、15.72万元、23.86万元和22.12万元。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平均工资同期分别为18.69万元、24.54万元、29.19万元和32.27万元。
由此可见研发及技术创新对该公司的“重要性”。
公司的利润都用来给创始人分红,而不是投入到研发创新上,或许这也是这样的公司无法进入科创板的原因。
便携储能产品系锂电池技术升级背景下诞生的新生产品,华宝新能在核心所需的电芯、电源管理硬件基本靠外部采购比克电池、横店东磁、跃成能源、乐成化学等品牌的。
从竞争格局来看,华宝新能源所在便携储能行业内主要企业,有安克创新、派能科技、星徽股份、GOALZERO、ecoflow、德兰明海、华为、小米等公司,其中ecoflow据称明年也将申报IPO。
目前业界还有一个新的猜想:反向充电技术可能是便携储能的潜在对手,未来的便携式储能市场竞争格局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从中国电商网站中搜索发现,户外电源的品牌、类型、规格众多,其中不乏一些所谓的“山寨”。这也可以看出,便携式储能的起步门槛并不高,但在投资风口上,头部厂商会将标准拉高,对技术的要求会更高。
储能市场固然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但眼下这条蓝海赛道,其实进入壁垒并不高,部分大型电池、电源类企业完全具备进入该市场的技术基础和能力,随时可能出现弯道超车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