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风口财经2024-04-30
新股上市旋即业绩“变脸”,资本市场戏剧性一幕的主角,这次轮到了海科新源。
近日,海科新源分别披露2023年年报和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财报显示,去年一年,公司实现营收33.63亿,同比增长11.01%,实现归母净利润3162万,同比降低88.86%;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59亿元,同比增长11.05%,实现归母净利润-6144万,同比降低296.73%;综合来看,又是一例“增收不增利”的典型。
作为国内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溶剂龙头,海科新源于2023年7月7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但上市后第二个交易日便开启了股价持续下跌模式,业绩也开始由高增长转而断崖式下滑,从此股价业绩双跌不振。截至29日收盘,海科新源报14.99元/股,已跌破发行价,上市不足一年,市值缩水超一半,业绩几乎“脚踝斩”。
股价破发、业绩“脚踝斩”
海科新源是一家成立于2002年10月的精细化工企业,核心业务聚焦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溶剂领域,同时涵盖高端丙二醇、二丙二醇、1,3丁二醇等精细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上市首日,海科新源盘中创下32.77元/股的最高价,此后便一路震荡下跌,不到10个月时间,海科新源股价已累计下跌118.61%,市值缩水超一倍,长时间处于破发状态。
二级市场的反应与业绩表现密切相关,上市之前,海科新源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尤其在2021年,净利润达到6.075亿顶峰,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上市之后,海科新源的业绩出现断崖式下滑,2023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跌88.86%,今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跌296.73%,相当于“脚踝斩”。
针对业绩下滑的原因,海科新源表示,主要系市场竞争激烈,锂电材料产品销售价格下滑幅度远大于原料价格下滑幅度,导致公司毛利下降,同时新源浩科溶剂项目开工,新项目开工运行成本较大,影响公司盈利水平。
据2023年财报显示,海科新源的主营业务为碳酸酯系列和丙二醇产品,分别占比69.45%和24.33%,去年两款产品毛利率均出现大幅度下滑,分别下降11.56%和19.5%,成为导致公司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过高的应收账款也影响了财务健康状况,截至一季度末,海科新源应收账款余额9.15亿,高于一季度营收,尚未实现回笼的资金也给企业带来了现金流压力,一季度海科新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6亿元,2023年该数据为-6207.6万元,同比减少 112.72%。
“护城河”并不宽
资本市场的嗅觉是敏锐的,股价破发、市值缩水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海科新源的“护城河”并不宽。
财报显示,海科新源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够同时提供5种碳酸酯溶剂的生产企业,公司目前电解液溶剂拥有电子级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碳酸酯系列产品占营收占比近7成。
这部分市场有多大?根据GGII预测,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2024年中国电解液需求预计将超过130万吨,相应的电池级溶剂需求也将超过110万吨。
乍一看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然而需求旺盛的同时,供给也在迅速增长,行业内,电解液溶剂产能早已过剩。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球碳酸酯溶剂的需求量为72.14万吨,增幅15.27%;供给量90.99万吨,增幅31.30%,供需比由2022年的110.74%进一步上涨至126.13%。
并且,在占比最高的主营业务碳酸酯系列产品上,海科新源与另一家来自山东的电解液溶剂企业胜华新材有所重合。财报显示,海科新源去年一年碳酸酯系列产品营业成本增加了18.96%,毛利率下降了11.56%,为7.91%;而如果单看其中的碳酸二甲酯,胜华新材去年一年碳酸二甲酯产品营业成本降低了14.49%,毛利率下降了24.48%,为9%。另外从销量来看,去年一年,胜华新材单是碳酸二甲酯产品销售量就达67.6万吨,而海科新源碳酸酯系列销售量为38.22万吨。
(胜华新材碳酸二甲酯销量)
(海科新源碳酸酯系列销售量)
胜华新材在财报中表示,公司是目前电解液行业唯一将上游延伸至环氧丙烷的企业,自身具备五大碳酸酯溶剂等生产能力,可实现95%以上的基础原材料自供,而海科新源主要原材料则来自与供应商的合作。无论是从毛利率、销量,还是原材料成本来看,胜华新材都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