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监管再次释放强监管信号。截至2月25日,年初至今已有178家上市公司受到违规处罚,同比增长22.8%。
强监管背后折射出监管对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目标强烈要求。监管人士表示,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运行的逻辑起点,资本市场所有产品几乎都与上市公司相关。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的价值,取决于上市公司的质量和未来盈利能力。
事实上,监管管理层围绕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这一目标,采取了多措并举策略。
一方面,管理层不仅全链条把关,将严厉打击欺诈发行及财务造假公司,同时也通过评级机制进一步夯实“看门人”等中介机构责任;另一方面,对上市后出现破发破净企业则对实控人减持及上市公司再融资采取进一步约束措施。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将以后视镜视角,对2020年以来上市发行1648家(不含泽达易盛、紫晶存储等已退市公司)的公司质量进行全面复盘,看看哪些上市公司质量较差?对于质地较差的上市公司,又将会对上市公司或投行等中介机构产生何种影响?
上市公司质量画像一:1/10的公司业绩出现上市当年即变脸
我们发现,2020年以来,上市当年即变脸公司数量占比为1/10。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期间,A股上市发行的上市公司数量为1648家,其中上市当年即变脸为晶合集成、腾远钴业、格力博等168家(注,主要根据业绩预告类型预减或首亏等不完全统计口径),占比为10%,部分名单如下表:
从行业维度发现,业绩变脸数量靠前为半导体、专用设备等行业。
以晶合集成为例,其属于半导体行业。关于业绩变脸,晶合集成公告表示部分受行业周期影响。自2022年以来,全球集成电路行业进入下行周期,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市场需求下滑,市场整体增长放缓,供应链持续调整库存,导致全球晶圆代工面临不同程度的产能利用率下降及营收衰退,而其公司折旧、摊销等固定成本较高。
晶合集成上市前后业绩反差极大。
晶合集成发布2023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70.6亿元到74.13亿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减少26.38亿元到29.91亿元,同比下降26.25%到29.76%;晶合集成预计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7亿元到2.55亿元,与上年同期法披数据相比,减少27.9元到28.75亿元,同比下降91.63%到94.42%。
晶合集成于2023年5月5日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上市前夕即2021年及2022年,公司的营收分别为54.29亿元、100.5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58.97%、85.13%;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7.29亿元、31.56亿元,同比增速为237.47%、82.56%。可以看出,公司上市前夕业绩出现爆发式增长。对于晶合集成相关分析具体详见《晶合集成存毛利率疑点与资产雷区?上市募近百亿后业绩却大降九成》。
而格力博属于专用设备,出现上市即亏损现象。我们在《格力博上市即亏损是财务造假还是投资逻辑崩坏?中信建投保荐或踩中监管红线》一文提出疑问,即格力博上市即亏损,究竟是财务造假还是投资者逻辑崩坏?一方面,公司被质疑造假背后,出现三大诡异信号,即难以函证的海外收入、异于同行的财务数据及财务总监及董秘双双离任;另一方面,公司过于单一依赖大客户下,公司薄弱的话语权同时遭遇竞品蚕食份额,公司高企的存货是否埋雷?次日,监管也随即下发监管关注函并就相关问题发出质询。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延期回复相关问询,直至2月26日才给予相关答复。
上市公司质量画像二:2/5出现破发或破净
我们发现,2020年以来,上市公司出现破发破净公司数量占比为2/5左右。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期间,A股上市发行的上市公司数量为1648家,其中上市公司出现破发或破净为百济神州、华宝新能、三一重能等727家,占比为44.11%,部分名单如下表:
对于破发破净企业,有的受大环境等外部因素冲击,但有的却可能由于IPO发行阶段出现定价过高等原因导致。
我们曾在IPO新股定价研究中发现两大现象,第一,新股发行定价中,有的机构似乎出现不关注资产本身质量,存在“轻研究重策略”盲目抬价之嫌?第二,个别质量较差的新股发行定价呈现出“三高”现象,即“高定价、高募资、高市盈率”,股价却呈现出“上市即巅峰”状况。具体详见《部分机构“打新”轻研究重策略?警惕个别新股“三高”背后机构定价失效|审视新股定价》等文章。
同样我们发现,在这些破发企业中,禾迈股份、纳芯微、迪阿股份、三一重能等公司均属于“三高发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三高发行”企业中,缩水最为严重的为迪阿股份,较发行价跌幅近八成。
对于破发破净企业,有的公司不仅冲击投资者回报,同时未来也将会对实控人减持造成影响。
2023年9月26日,沪深交易所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就破发、破净以及分红不达标等标准进行明确,同时明确二级市场减持范围、增加大宗交易减持预披露等。根据《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简称分红不达标),其控股股东、实控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换言之,目前,禾迈股份、华兰股份、大族数控等公司若股价持续跌破发行价,则实控人减持套现将会持续受约束。
此外,2023年11月8日,沪深交易所发布“优化再融资监管安排”的五项具体举措,其中一条便是严格限制破发、破净情形上市公司再融资。要求上市公司再融资预案董事会召开前20个交易日、启动发行前20个交易日内的任一日,不得存在破发或破净情形。换言之,上市企业股价破发破净,不仅影响实控人减持套现,同时也压缩公司未来再融资操作空间。
上市公司质量画像三:9家年报非标或财务造假
据不完全统计,剔除泽达易盛和紫晶存储两家欺诈发行公司,2020年上市以来出现财务造假或年报被出具非标意见的为帝科股份、正和生态等9家上市公司,具体名单如下:
从上述名单上可以看出,科创板上市公司占多数,有佳华科技、*ST慧辰(维权)等6家公司。根据公开资料发现,力源科技(维权)、罗普特(维权)、卓锦股份(维权)和*ST慧辰等四家科创板已经被证实上市后财务造假或上市期间出现财务造假情形。
*ST慧辰财务造假贯穿IPO前后,财务造假周期较长。公开资料显示,在招股书披露的2018年、2019年,公司分别虚增利润555.31万元、1785.55万元,占当期披露金额的7.33%、25.16%。上市后,公司财报依然虚增,2020年虚增利润6096.16万元,占当期披露金额的60.09%;2021年、2022年分别虚减利润1721.19万元、10496.20万元。
罗普特在2020至2022年持续三年财务造假。据悉,罗普特通过提前确认项目收入,虚增2020年营收2.14亿元,虚增2020年利润1.46亿元,分别占当期披露金额的34.65%和81.21%;虚增2021年营收1.12亿元,虚增2021年利润2074.74万元,分别占当期披露金额的15.42%和20.41%。在2022年,虚减利润金额7310.09万元。
卓锦股份上市后当年出现财务造假。据悉,公司通过将部分保证金名义计入往来款,在2021年虚减营业成本2796.52万元,进而虚增利润2705.67万元,分别占当期披露金额的11.47%和57.84%。
力源科技也是在上市当年财务造假。据悉,在2021年报中,公司虚增营收约1.04亿元,虚增利润2707万元,分别占当期披露金额的24.71%和68.23%。
生物谷(维权)则创新北交所上市多个违规“首次”。据悉,生物谷属于北交所首批上市、首家被证监会立案调查、首例变更实控人、首个遭北交所纪律处分的上市公司。
生物谷深陷资金被占用泥潭。据悉,金沙江投资曾在2021年8月~2022年4月底分别通过由生物谷投资购买理财产品以及背书银行承兑汇票方式,实际占用公司资金。需要指出的是,生物谷年报已经连续2年被出具保留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