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城市(区)是反映国内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称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已成为引导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理想范式。2022年8月,零点有数利用答对交互平台开展系列民生政策公众评价研究,获得包括“创建文明城市”和“公园城市建设”等维度的城市建设实施成效评价结果。
一、纵向:构建创文常态化机制
作为一项共建、共治、共享的民生工程,创建文明城市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数据显示,在12项“近年推进的公共政策和相关服务举措”中,居民对创建文明城市的关注度居于首位,达68.8%,其满意度列第四位,为84.7分,成为大幅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然而,结合零点有数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反馈的信息及其它公开信息,可看到现阶段居民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主要诟病在于地方城市在创建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即“重面子轻里子”现象、“一刀切”和“矫枉过正”现象、“阅后即焚”现象。
对此,为促进创建文明城市常态长效机制建立并发挥作用,赋能文明典范城市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注重对多源城市运行数据的融合使用,开发创文专项识别算法模块,建议直接对探头数据、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市长邮箱、旅游投诉、网络舆情、网格常规巡检等常态化收集的多源数据进行综合使用,并将创建文明城市的专门巡检数据作为多源数据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开发专项识别算法模块,从多源数据中常态化智能鉴别创建文明城市相关的事项表现;第二,打破相对固定的考察窗口,将突击检查转变为常规抽查,将过去一次性固定的检查改为多轮次的动态抽查,甚至暗访抽查、体验式抽查等,并探索施行“盲”评选机制,每次评选时间随机确定,评选城市随机抽选,评选团队随机组建;第三,针对每年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建立“不文明问题清单”,公开通报,持续跟进并督办解决。
二、横向:关注公园城市建设,全力提升服务体验
公园城市建设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亦是提高全民生活质量、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其价值还体现在人文、经济、社会、美学等多个维度。零点有数发现,公园城市建设受高度关注,但质与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公众需求,满意度差异较大。
公众对公园城市建设的关注度高,但满意度有待提升。数据表明,有62.4%的受访者关注公园城市建设,受关注度位列12项民生政策的第5位。然而,整体来看,公众对公园城市建设的平均满意度仅79.7分,处于第10位;从城市地区来看,各城市表现参差不齐,公众满意度差异大,在研究覆盖的29个城市中,有14个城市公众满意度低于平均得分,最低分为75.4分,和最高分相差8.6分;从不同年龄层群体来看,30-49岁的中青年群体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其中30-39岁人群关注度更高,为64.2%;60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对公园城市建设关注度最高,为65.4%,但是满意度却最低,仅为76.5分;50-59岁的中老年人对公园城市建设的满意度也较低,仅为77.9分。
究其原因,在于公园城市建设的数量和品质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结合本次评价收集的语音意见VOC自动分析结果,对公园城市建设不满意群体的意见主要是:城市绿化面积太少、城市拆建频繁、胡乱建设且不考虑人民实际需求、公园分布太少、公园内部设施太少、公园建设有些设计不符合公众需求、设施被部分人群占领而无法满足多元群体需求等。综合看来,目前公园城市建设对本地人群的需求分析和响应都不够充分,一是在数量和覆盖范围上,二是在规划科学预研究上,三是在设施配套和功能、服务设计上,尚未建立完善的供需匹配和需求反馈机制。
针对此问题,建议如下:第一,重视服务体验、创新智慧监管,提升服务品质,将服务体验师和服务设计引入公园管理服务优化,帮助公园完成从空间向服务体的转型,科学推进智慧公园建设,提升服务标准化、精细化水平;第二,应强化公园城市示范试点顶层设计,增加公园城市示范试点名单,研究设计建设方案、建设标准、评估方案、验收方案等,并进行指导、督建,开展动态化的征集、评估和验收;第三,构建促消费指数类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园林绿化相关部门应多渠道汇集数据,量化公园城市建设促销费的成果,算好市场效益,和更多的城市建设场景结合,增强公园拉动经济的作用,发挥“公园+”和“+公园”的融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