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兰卫医学2024-04-12
春日伊始,你身边有没有人出现“咳个不停”?随着流感和支原体的偃旗息鼓,另一种熟悉又陌生的呼吸道疾病被人们重新重视——百日咳。
近日关于百日咳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社会关注。百日咳是什么?真的有卷土重来之势?如何做好日常防范?
一、百日咳是什么?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咳嗽终末伴有深长的“鸡鸣”样吸气回声为特征,病程常迁延2-3个月,故有百日咳之称。百日咳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二、百日咳的症状
百日咳的典型症状包括:
1
咳嗽
咳嗽初期可能是轻微的,但会逐渐加重,形成连续性的、痉挛性的咳嗽,咳嗽结束时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
2
发热
可能会有低热或中度发热。
3
呼吸困难
由于连续的咳嗽,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
4
其他症状
可能伴有呕吐、面色苍白、疲倦等症状。
三、百日咳的传播途径
百日咳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比如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百日咳杆菌的飞沫可以传播给周围的人。此外,接触百日咳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污染的物品,然后触摸自己的口鼻眼等部位,也可能导致感染。
四、近期百日咳热点,呈现高龄化
百日咳作为一种法定传染病,国家有监测和报告。据国家疾控局官网定期发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是2023年同期的数倍。
一是疫苗免疫效力持久性不足。人体可通过自然感染或接种疫苗获得对百日咳的免疫力,但这两种途径获得的免疫力都不能持续终生。研究发现,通过接种疫苗产生的百日咳特异性抗体一般持续4~12年。青少年、成年人疫苗效力下降后,可能再度感染。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组织修订的《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指出,百日咳发病年龄高峰已从婴幼儿转移至青少年及成年人。青少年、成年人免疫系统相对成熟,患病后症状往往不明显,从而可能成为隐匿性传染源,感染婴幼儿。
二是近年来诊断标准不断改进、监测系统更加完善。有的医疗机构开展了百日咳核酸检测,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病例数增多。
五、百日咳的预防
1.接种疫苗
接种百日咳疫苗是预防百日咳的最有效方法。一般来说,婴儿在出生后2、4、6个月时会接种百日咳疫苗,然后在18个月时接种加强针。
2.避免接触患者:
在百日咳流行期间,尽量避免接触可能患有百日咳的患者。
3.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经常用肥皂和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他人或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后。
4.及时诊断
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青少年,咳嗽持续2周以上、伴有痉挛、程度剧烈,尤其是咳得整夜睡不着觉、眼睛充血,或身边有类似病例后自己突发咳嗽,应主动前往医院,通过检测百日咳核酸检测和或百日咳特异性抗体检测等手段,尽早确诊后,及时隔离,切断传染源。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兰卫医学精准诊断助力“百日咳”防控
兰卫医学面对来势汹汹、发病率激增的“百日咳”,持续完善服务品质理念,致力于项目的不断开拓与创新,迅速参与到百日咳精准诊断的工作,开展了相关检测项目:百日咳杆菌核酸检测及多种病原体靶向测序(t-NGS),为百日咳的精准防控提供技术基础,辅助临床实现百日咳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百日咳杆菌核酸检测
1.方法学:
PCR-荧光探针法
2.报告周期:
2个工作日
3.临床意义:
体外定性检测人鼻咽拭子样本中的百日咳杆菌核酸
4.送检要求
①样本类型:
鼻咽拭子
②样本采集:
用无菌拭子以耳垂与鼻尖方向插入鼻孔,轻轻转动拭子并向鼻腔内部推进至鼻颚处,停留数秒后缓慢转动退出。
③样本保存、运送和接收:
经上述处理后的待测样本48小时内进行检测的可存放4℃,6个月以内的可存放-20℃以下,6个月以上应存放-70℃以下,避免反复冻融,冷藏运输。
多种病原体靶向测序(t-NGS)
1.检测内容:
病原微生物靶向基因检测(296种):包括细菌(124种)、病毒(80种)、真菌(56种)、特殊病原体(29种)、菌属(7种)、耐药基因/基因型(1281个)、毒力基因(207个)。
2.检测方法:
高通量测序NGS
3.报告周期:
24小时
4.临床意义:
针对感染性疾病患者或怀疑感染相关的疾病患者,聚焦于临床常见的病原微生物,采用超多重PCR技术,通过靶向富集样本中痕量的病原微生物核酸,从而高精度快速鉴定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微生物。同时,可对病原微生物的毒力、耐药基因进行检测,以实现对病原菌致病性及耐药预判,为该病的防控及临床诊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