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敬畏心!
对待市场,要有足够敬畏。无论国际大牌还是百年老字号,概莫能外。
4月18日的“冰激凌事件”高烧不退,让一向高高在上的宝马汽车跌落神坛。
巧合的是,事发前一天,经历了“断刀门”的张小泉发布一份增收不增利年报。
01
4年净利首降、营收增速新低
2022年,张小泉营收8.27亿元,同比增长8.75%,归母净利4149万元,同比大降47.30%。
2019年至2021年,企业营收48401.49万元、57225.66万元、76004.06万元,归母净利7230.07万元、7721.60万元、7873.28万元。
可见,近四年来净利首降,营收虽保住了增长体面,增速却从2021年的32.81%滑至个位数,创下四年新低。
玩味的是,财报中并未解释净利近乎腰斩的具体原因。
要知道,张小泉产品销量是上升的:2022年生活五金制品销售量达到8109.88万把,较上年增长45.69%。
为啥卖货多了,净利润不升反降?直至4月18日的投资者调研活动,张小泉透露了原因:
报告期内,产品销售的渠道结构发生变化;阳江生产基地投产后尚处于产能爬坡期,产品单位生产成本较高,导致毛利率下滑且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增加;渠道流量成本上升,平台推广费和销售服务费增加;管理人员人数及平均薪酬增加。
02
“断刀门”黑红出圈代工冷思考
不得不说,2022年对张小泉是分外焦心、也记忆犹新的一年。
直观体现在舆论上,2022年7月,张小泉菜刀“拍蒜刀断”话题多次冲上微博热搜。而后传播热浪滚滚而来。不仅是拍不了蒜,斩骨刀也斩不动骨。#张小泉总经理称中国人切菜方法不对#的话题,更是让这个老字号背上“媚外”责难。
2023年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2022年十大消费者维权舆情热点”,张小泉“断刀门”事件位列第六。
到底消费者使用问题,还是张小泉本身质量?仁者见仁不做评价,单从五年内断刀全部换新看,企业满满诚意、改正之心值得肯定。
然事件发酵,也揭开了生产环节的一个事实:产品大多依赖代工。据招股书,2020年,张小泉自产刀具146.30万把,OEM代工产量高达513.50万把。
代工为主,有利轻资运营、但品控质疑也难避免。年报虽称,2022年是张小泉摸索刀剪领域供应链建设的首个完整年度。已不断加强供应链管理优化提升工作,努力提升OEM供应商的原材料供应和质量把控水平。
然浏览黑猫投诉平台,截至2023年4月24日15时,关于张小泉的投诉共30条,数量真心不多,但开年以来的一些质量质疑仍值警惕。说千道万,贵在知行合一、上下一体,具体改变多少呢?
(上述投诉均经过平台审核。)
03
研发费占比下滑
销售费非万能药
要改在点子上
不算多苛求。
作为刀剪业首家上市公司,张小泉品牌始创于1628年,算是品牌垂类名副其实的老字号。
梳理产品结构。套刀剪为核心业务,收入贡献接近70%。但营收增速上已显疲惫,2022年收入5.64亿元,较2021年5.26亿元增长7.25%,2021年增速为20%。同频下降的还有毛利率,2022年为35.63%,同比减少2.04个百分点。
有无后遗症、如何重塑市场信任?还有多少成长空间?
事实上,张小泉也敏锐意识到了品类局限。毕竟剪刀、菜刀属于快消品中的耐用品,消费频次并不算高。尤其是经历过“断刀门”,更突显了过度依赖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多元培育抗风险力打造迫在眉睫。
早在上市前,张小泉便有多元化实操,业务逐渐向厨房、家居五金领域延伸。然从效果看,2022年厨房五金、家居五金收入分别占比22.12%、8.52%,仍较羸弱。套刀剪仍是妥妥的主力大旗。
作为一家老字号,张小泉有自身的坚持,愿景是“在每个赛道都能够有对标该赛道头部品牌的产品”。
只是,靠啥实现呢?
说千道万,无论主业质量打破还是新业务扩容、跻身头部,都离不开高质高效创新。然企业研发费却增长缓慢:
2022年仅为2437.75万元,且同比增速为6.56%。低于2020、2021年增速。相较2019年的1678万元,三年仅增长不足800万元。研发投入占比也持续下滑,2020年到2022年分别为3.51%、3.01%、2.95%。
相比之下,2022年销售费达1.46亿元,同比增长24.66%。相比2019年的6429万元,增超8000万。
孰轻孰重?到底靠啥驱动成长呢?
营销是面子,产品力才是里子。销售费虽能短期内快拉业绩,却有边际效用、双刃效应。尤其经历过“断刀门”波折,企业急需自证品质、质量,修复市场信心,研发投入是重中之重。谨防厚此薄彼,本末倒置,迷失发力方向。
是否痛定思痛?改变多少,又有多少改在点子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