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拍个蒜还能拍翻一家百年企业。
而被拍的企业竟然还是四百年老字号:张小泉。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自古以来,就有“南有张小泉(1628),中有曹正兴(1840年),北有王麻子(1651)”的说法。
然而,就是这样400年老字号的张小泉,这几天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备受煎熬。
01
拍个蒜头引发的“惨案”
下图:“张小泉拍蒜风波”时间线
图片来源:百度专题
事情是这样的:
广州市民王女士称自己用新买的张小泉菜刀拍蒜,菜刀竟然断了。王女士联系了张小泉客服,客服称“不建议用这把刀拍蒜”。之后王女士将自己的经历发到网上,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从上面的时间线来看,加上网上客服对话截图可以看出,其实一开始事情不复杂,就是客服没有解决好刀具质量售后服务问题。退一万步说,这是绝大多数品牌都会遇到的问题,偶尔有些质量瑕疵也算是情理之中。
其实,的确不是所有的菜刀都适合拍蒜,从科学原理上讲,这很容易讲得通。简而言之,就是含碳量越高刀越硬、越锋利,相应的也就越来越脆了。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7月15日,品牌方在官方微博发布情况说明:
①为解决客诉,已赠送该消费者一把新刀
②向大众解释,并不是所有的刀具都可以用来拍蒜的,一些硬度较高或有专用用途的刀具如果用来拍蒜的话,会有断刀的风险
网友一边接受科普,一边表示惊讶:奇怪的知识增加了!特别锋利、特别硬的菜刀竟然是不适合用来拍蒜的?!
但是总体来说,大众还是比较能接受的: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02
被蒜征服后,自裁神补刀
如果事情到这里就此打住,那还好,网友们大概率不会继续追究。
然而,这件事还没完。
菜刀不能拍蒜这样反国人常识的事情,迅速引发了众人及媒体的围观。断刀事件后,品牌负责人出来接受采访,表示可能会研发专门用来拍蒜的刀。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不仅如此,我们发现这位惹恼众人的负责人还曾表示:张小泉要做出1000多个SKU,每个SKU对应不同的功能。
网友调侃道:懂了,张小泉这是要让老百姓的厨房变成冷兵器库呢!
此事难道就此消停了?并没有。
再后来,张小泉公司总经理的视频又在网上迅速传播。视频中,总经理称:
“中国刀工不及米其林厨师”、
“中国人切菜方法不对”、
“所有的米其林厨师都不是这样切的,
为什么米其林厨师切的肉片更薄,
黄瓜片更透明,是因为前面有个支点……”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由此,此事爆了,本就是刀的问题,品牌方却义正严词地将错误归咎在消费者身上。
得罪消费者本就是“重大事故”,其后又被翻出“实锤”被指冒犯国人情感,更是俨然万劫不复了。
一把刀的质量问题,于是便演变成了张小泉400年来的品牌“滑铁卢”。事已至此,真的是越描越黑了。
后院起了火星,不浇水反而火上浇油。这一系列反方向操作,硬是把自己送上了热搜。谜之操作让人直呼看不懂了。百年老字号岌岌可危矣!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03
张小泉到底做错了什么?
一
枉顾用户需求
在这次风波中,张小泉给人的感觉就是“你和他讲质量,他和你讲科学,貌似很讲究”,但其实有个不能绕过的“灵魂之问”:为什么别家的菜刀,甚至是廉价菜刀,都可以做到又硬、又锋利、又能拍蒜呢?
在张小泉问世之前,国人拍了几千年的蒜了,为什么到如今却需要特别定制的“拍蒜刀”?中式厨房,一般也都是“一刀包打天下”、“一锅烹炒一切”,颇有种“学霸一支笔”的意味。
毋庸讳言的是,经典意义上的“菜刀”其实早已定型,立足于需求的创新升级空间相对有限了。在此背景下,部分厂商另辟蹊径,拼命砸钱“讲故事”,只可惜,脱离实际,水土不服,最终反倒是弄巧成拙、徒增笑柄了。
某铁具行业专业人士表示:
刀具品牌要做的并不是刻意创造需求,比如规定一把刀只能用于某个固定的使用场景,而是要回到产品源头,研究消费者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连续一波不着调的公关,也是把自家老字号送上了“绝路”的背后推手。压根看不清、也不愿了解用户的需求:大家看得是老字号的沉淀,不是看品牌的傲慢。请少些傲慢和偏见,学会真正地尊重消费者。
二
盲目模仿跟风
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消费升级,双立人、旬Shun等海外高端厨具、厨刀品牌逐渐收获消费者青睐。相比这些品牌单刀能卖出5位数的高价,张小泉、王麻子、十八子等传统国产品牌的厨刀售价仍大多在一两百元左右。
新机遇下,老字号也有着升级的迫切愿望。此前,张小泉和王麻子的负责人都曾表示,两个品牌都会推出高端产品线。这出发点本是好的,可是真的到实践这一步,为什么就出差错了呢?
作为根植于本土市场的老字号,品牌升级绝对不是简单地模仿借鉴,甚至于脱离了本土化特征,不立足于国人的实际需求,便丢了根基,走不长远的。
举例来说,旬Shun适合切日料中的生鱼片,异常锋利,但是一旦切中式食材,反而容易损坏。如果只是一味模仿旬Shun的锋利而忽视国人对菜刀耐用性的需求,显然是非常不合适的。所以,不加思考地效仿西厨道具大搞细分化、高端化、精致化,容易导致水土不服。
一个以国货品牌为护城河的品牌,却“背叛”了其基础核心用户。不能既想着要收割消费者的钱包,又想着要定位高端化、公开PUA消费者。
此路不通。
三
过度营销反噬
对于老字号来说,悠久的历史积淀是“底气”,也是“枷锁”。面对日渐崛起的年轻消费势力,也不得不开启年轻化之路。
为了走近年轻消费者,张小泉大力发展线上电商,塑造“泉叔”IP,与潮流节目《中国有嘻哈》等合作,大搞文创联名、短视频制作等等。不得不说,张小泉的营销技术真的是缤纷多彩,值得点赞。
张小泉近5年营收及净利润表现
数据来源:Wind
一顿操作猛如虎,老字号看似年轻了许多,但是跟日渐增长的营销费用相比,企业收益并没有想象中的好。
2021年,张小泉实现营收7.6亿元,同比增长32.81%,净利润为7873万元,同比增长仅为1.96%;净利润同比增速从2019年的65%下降到了2021年的不到2%。
2022年第一季度,张小泉实现营收2.09亿元,同比增长28.09%,净利润1246万元,同比下降45.96%。
其实不止张小泉,极具中国元素的美妆产品,拥有繁复华丽的配色外观,定位为“东方美学彩妆”的花西子,曾一度也是风头无两的存在。
但随着彩妆赛道流量见顶,走过爆发期的花西子开始受困于过度营销的围城之中。在愈发清醒的消费者面前花西子也开始频繁暴露短板,产品质量不达标、过度依赖主播带货、缺乏自供应链条……
营销固然需要,但不是根本,如果没有立足于过硬的产品、完善的供应链,那么营销场即使再火热,也终将是品牌海洋中的一朵小浪花,很快便会被拍在沙滩上。
四
轻视产品研发
与此同时,张小泉在研发投入方面的热情似乎不及品牌宣传。2019年至2021年,该公司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677万元、2006万元、2287万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分别为3.47%、3.51%和3.01%。2021年,张小泉的销售费用达到研发投入的5倍多。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此外,截至2021年年末,张小泉共获得专利135项,但其中大多是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9项,外观设计专利94项。
虽然说走高端路线与研发投入没有必然关系,但作为一家以工具产品为主的公司,张小泉几乎“原地不动”的研发投入,很难让投资者和消费者看到其冲刺高端市场的决心和前景。更要命的是,经历“拍蒜”风波后,消费者已对张小泉的产品质量产生了疑虑。
老字号之所以称为老字号,正是因为历史沉淀的质量与厚积薄发的匠人精神,而不是单单看这块招牌。坚守匠人精神,专注执着,精益求精,才是老字号的长青之道。
作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张小泉应当从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一味依靠几百年历史不思进取。保持品牌和产品的进化,同时讲好品牌故事,才能真正拥有长足发展的机会,让老字号焕发新的活力。
希望我们从这次风波中,都能有所洞见,汲取教训,做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