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到极致还是黑。
最近,“雪糕刺客”钟薛高,“不能拍蒜”张小泉,接二连三上热搜。期待上市的钟薛高,上市不久的张小泉,引发不少网民路转黑。
如果说,将这些品牌送上神坛的推手,是“产品+内容+营销”的综合效应,那么今日将他们拉进舆论漩涡的,则是供给端的“傲慢”,以及需求端的“偏见”。
一
高价“隔绝”大众市场
高价,曾是张小泉、钟薛高赚取高利的吸金窟,也是其维持高端形象的护城河。
在张小泉门店里,一把菜刀售价为1980元,但销售称刀把处容易拍断。如此高昂的价格,却没有与之匹配的耐用度,如何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打开钱包呢?
毕竟,贵为百年老字号,张小泉也不能阻挡人民群众“吃蒜”。
回顾钟薛高的争端事件,其一反常态的融化速度,让大众调侃为“防火材料”。配料表上的“卡拉胶”添加剂,让网友表示担忧,甚至有人焦虑到不敢再吃雪糕。
汹汹舆论之下,全国多地市场监管部门近日开展行动,着力整治雪糕销售市场不明码标价、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
在强力、高频的监管检查之下,钟薛高是否如大家担心的一般,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数据显示,近一年来,全国各地共发布了155条钟薛高产品相关的抽检信息,抽检结果均为合格。
虽然产品被“盖章”合格,但仍未挽回大众认可——归根结底,一个守住合格底线的产品,不能支撑超高溢价。
起初,钟薛高的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线上,2020年天猫全年销售量超过4800万支。后来,钟薛高开始出现在各大便利店时,就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情理之中。
此前钟薛高在线畅销,是因为想要购买的消费者,大多慕名而来,对品牌有认知,对高价也有心理预期。而线下便利店、小商店,更像是“平价”的代名词。
也许高价是打开高端市场的一块敲门砖,但却是进入下沉市场和大众市场的绊脚石,钟薛高、张小泉还没有做好杀入大众市场的准备,却已经意外“走红”——遭遇到大众的集体群嘲,红利没吃到,惹了一身“骚”。
二
品牌擅长PUA,缺乏换位意识
让消费者产生心结的,不仅仅是高价,还有混淆视听的隐瞒和PUA。
在线下售卖时,钟薛高与普通雪糕混在一起,且大多商店并没有价格标签,当消费者付款时,才发现,原来一个看似普通的雪糕,售价高达十几元甚至几十元,进退两难的尴尬,就像被人在心口猛刺一刀。
而这种不愉快的消费体验,也触犯到了用户的骄傲,正如《傲慢与偏见》中所言:“要是他没有触犯我的骄傲,我也很容易原谅他的骄傲。”
而在此前,钟薛高因高价就被大家吐槽时,钟薛高创始人林盛那句“它就那个价格,你爱要不要”,也多少展示了傲慢之气。在此次被大众冠为“雪糕刺客”之后,林盛反而暗示此次是竞争对手所为。
林盛此番不足为怪,身为广告人,教育市场、PUA用户,是基本功,如今反过来被用户“教育”,自然不能接受。
张小泉“不能拍蒜”之后,网友也翻出了总经理夏乾今年3月份的视频,“所有的米其林厨师都不是中国人这种切菜方法,为什么米其林厨师切的肉片更薄,黄瓜片更透明,是因为前面有个支点。我们把刀前面的头斜过来,那不是设计感,那是消费者教育。”
对此,很多网友也并不买账,纷纷表示:“买把刀,还有被教育切菜方法?真是离谱。”
对此,夏乾良很快发布微博解释称:网传本人评价“中国刀工不及米其林厨师”话题,并非视频的全部,现传视频中并未根据当时的情境和语境进行描述,从而导致大家对此产生极大的误解。但这样的说法并未获得谅解。
总体看来,不管是钟薛高也好,还是张小泉也罢,对于负面事件的处理方式,都未能满足大众的心理预期。
二者的回应都是急于“自证”,自证质量没问题,自证高价也合理,并不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出发的,但这种辩解式澄清、甩锅给对手搞事式申冤,不但没有修正误解,反而导致用户产生更大偏见。
三
消费者偏见,汇成大众共识
钟薛高质量有问题、“雪糕刺客”,而张小泉拍蒜断刀、歧视中国厨师等大众认知,其实有假有真——至少,钟薛高和张小泉的产品质量,都守住了底线。
但还是被用户拉进了黑名单——用户偏见,一旦积沙成塔,成为大众共识,就难以被理清。
总体来看,会发现钟薛高和张小泉,都具有高售价的特点,除去本身需要的成本投入之外,售价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品牌溢价,一个是踏准国潮风的网红雪糕,另一个则是历史久远的老牌国货,不管哪个名头,都可以助力价格上涨几个阶梯。
可是这种品牌高溢价,却有赖于品牌美誉度的深度捆绑,如今身陷舆论沼泽的钟薛高和张小泉,品牌形象大受打击。这极有可能将品牌拖入两难困境之中——到底要不要维持高端定位。
如果降价,将会和最初的品牌定位相悖;若不降价,则不能很好的迎合大众市场。两种抉择之下,钟薛高似乎更倾向于守住价格高位,留住老用户。
而张小泉则不同,事发后张小泉发声明曾尽力补救,承诺凡在国内购买的菜刀,若在过去五年内有断刀事故发生,包括张小泉品牌及指定同行品牌,公司均可按照类似款型、类似价值进行新刀换货。
但套用爱情中的一句话来形容,“迟来的补救比草都轻贱”,张小泉此举,未能填补用户的失望情绪。
在某种程度上——嘲弄钟薛高、张小泉,已经成为了政治正确,大众共识一旦形成,哪怕其事实根据是真假掺半,其实也难以扭转。
不可否认,消费者的偏见或许有失偏颇,但这并不能掩盖品牌方傲慢的本质,而且在用户形成偏见之前,也给过品牌方改过的机会,但每一次机会都犹如指缝里细沙,无声息间瞬时流逝。
总体看来,钟薛高、张小泉,又或是备受考验的其他品牌,鲜少死于质量危机,而是死于固有的傲慢,以及催生出的消费偏见。
对于品牌们来说,寻觅到大众消费需求、提升消费体验,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渠道,或许还有峰回路转的契机,也期待品牌们经此教训重归之时,可以坦然谈到“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