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拍蒜,一刀两断?
近日,大蒜将菜刀重伤的消息让国民老字号张小泉彻底出圈。广州的王女士用张小泉菜刀拍蒜,结果刀断了,客服回应称此菜刀不能拍蒜。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消费者质疑“菜刀都不能拍蒜,要它有何用?”、“什么时候刀不能拍蒜了,头一次听说”……
随后,张小泉总经理夏乾良的“中国人学了几十年的切菜方法是错的,米其林厨师不是这样切,为什么米其林厨师切的肉片跟薄黄瓜片更透明”令人窒息的言论,进一步将张小泉推至风口浪尖。
此番,张小泉稳稳地陷入舆论和信任洼地。跌落低谷的何止它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声誉,还有张小泉一去不复返的荣光。
作为刀剪第一股,张小泉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去年9月份,张小泉登陆深交所创业板,股价最高涨至38.66元/股,较发行价6.9元/股暴涨460%,市值超53亿。截至7月22 日收盘,张小泉股价报收16.65元/股,较巅峰时跌去57%,市值25.97亿元。上市不足一年,张小泉的市值近乎腰斩。
与股价一同举步维艰的还有张小泉的业绩。财报显示,2019-2021年三年间,张小泉的净利润陷入增长瓶颈,2020年、2021年的归属净利润增长率仅有6.8%、1.96%,要知道2019年的数据是65.04%。
张小泉,缘何至此?
01
是刀干不过大蒜?还是过于傲慢
一把菜刀拍不过大蒜,让消费者开足了眼界,也让大家认识了张小泉。
张小泉是一家始创于明崇祯元年的刀剪民族品牌。明万历年间,张思佳开了一家剪刀店铺,命名“张大隆”,其子接手后,改名为“张小泉”,沿用至今。张小泉曾作过皇宫用剪,也在1915年走出国门,先后经历多次改制,并在2021年9月,成功上市。
按照上述发展轨迹来看,张小泉一直都是优等生。然而意外发生了:消费者用张小泉的龙雀斩切刀拍蒜,刀断裂。
崩盘从此刻开始。消费者向客服反映情况,得到“不建议拍蒜”的答复。所有做饭的、不做饭的都被震惊了:什么时候,菜刀不能拍蒜了?
客服的“敷衍”式作答,与钟薛高被评价太贵时创始人的一句“雪糕就是这个价格,你爱买不买”有异曲同工之处。
张小泉的官方回应也被网友直呼“下头”。张小泉称,不是所有刀具都适合拍蒜,一些硬度较高或者有专用用途的刀具如果拍蒜,有断刀风险,作为中华老字号,公司的产品设计已充分考虑到国内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如果真做到了俯下身来体察用户,不会不清楚中国人用刀拍蒜、拍黄瓜是基础操作。
随后,张小泉总经理夏乾良以往的采访被挖出来“鞭挞”。他说中国人不会切菜,中国菜刀方方正正,不像米其林菜刀斜切下来,刀面设有支点,所以米其林师傅切的肉片更薄、黄瓜片更透明……
先是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圆”,夏乾良又将张小泉借鉴国外制刀工艺,改变中国传统菜刀外观的创新称作是对消费者的教育,俯视感呼之欲出。
“教育”一词用在消费者身上有些强势,有教消费者做事的嫌疑。
从客服、官方回应到高管的采访言论,无不折射出张小泉对中国消费者的傲慢态度。
一个不可忽视的时代背景,当下国人的文化认同、民族自信空前增强,汉服热、国产化妆品崛起、老字号焕发第二春等就是最好的例证。以往外国产品意味高端、时尚的观念在新时代失灵了。
在这种情况下,张小泉仍然套用国外的工业标准服务中国消费者,忽略本土消费者诉求、烹饪习惯、刀具使用场景,本质上就是一种傲慢思维作祟:国外的刀都是这样的,我就是这么设计,你爱用不用。
但客观事实是,张小泉的基本盘在国内。2020年,它的国外市场贡献785万元营收,在总营收中占比1.37%。张小泉去年的7.6亿元总营收中,国外市场仅贡献1185万元。
张小泉出“事故”,友商王麻子在直播间拍了一整天蒜。同样是国民老子号,为什么王麻子的刀甚至可以拍石头,张小泉的刀却不建议拍蒜?
这里面既有张小泉的傲踞心态以及对本土市场的漠视,还有用户思维缺失。它首要做的是尊重市场、尊重消费者,以用户为导向,立足生产,不能将“服务意识”束之高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才是金科玉律。
02
除刀不能拍蒜外,张小泉问题不少
眼下,除了要渡过产品与口碑下滑的难关,张小泉还面临很多现实困境。
第一,增长乏力
查看近几年的财报可以发现,张小泉总营收虽稳定提升,但面临增收不增利的掣肘。
2019至2021年,张小泉实现营收7.6亿元、5.723亿元、4.840亿元,保持在20%左右的增长率。反观净利润,2019至2021年,归属净利润0.79亿元、0.77亿元、0.73亿元,增长甚微,2021年的净利润增长率仅为1.96%,2019年的净利润增长率是65.04%,高下立见。
张小泉增长动能不足,既有企业自身因素、产品特征桎梏,更脱离不了行业共性问题。
“菜刀都很耐用,谁家菜刀经常坏啊”、“谁没事买菜刀”……正如很多网友所说,菜刀不是易耗品,一把菜刀能用几年甚至十几年。耐用、更换周期长造就菜刀低频消费品的属性。
菜刀不似衣服,讲究款式多样、四季更换,市场需求旺盛,就材料而言,衣服就有纯棉、雪纺、棉麻等多种区分。另外,虽然消费力旺盛的年轻人已成消费主力,但他们做饭意愿并不高,大概有四五成的人一周能下厨几次。尤其外卖、预制菜盛行,其方便、快捷,占据了很多人的餐桌,此种消费趋势也对刀剪企业造成压力。
除客观局限外,刀剪行业总体的发展水平并不亮眼。
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数据,2020年中国规模以上刀剪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542.8亿元,规模以上的玩家有200家。以小家电电动牙刷为例,它在国内的渗透率仅5%,但2020年市场规模已有500亿元。刀剪虽遍及家家户户,市场体量并不性感。
刀剪第一股张小泉2020年实现营收5.72亿元,按照刀剪行业542.8亿元的规模来看,它的市占率仅1.05%,行业龙头尚且如此,更逞论其他企业。
如果产品销量低,客单价高,行业“钱景”也算一片光明。事实上,目前国内刀剪市场仍以低端为主。2020年刀具均价在22.93元,还不敌一杯奶茶,较2019年刀具均价上涨不足一元,而剪具均价普遍在5元左右。
第二,倚重刀剪,业务单一
张小泉以刀剪起家,历经四百年,逐步开拓经营边界,现在来看,还是名副其实的刀剪企业。
除了老本行刀剪业务外,张小泉还涉足厨具厨电,家居五金生产制造、销售。去年,张小泉刀剪具、厨具厨电、家居五金板块实现营收5.26亿元、1.49亿元、0.79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69.22%、19.56%、10.35%。
刀剪具依旧是张小泉的主流业务,但吸金能力在三个板块中不占优势,最赚钱的当属家居五金,厨具厨电盈利效应与刀剪相差不大。
纵观张小泉财报发现,刀剪具业务比重正逐步降低,另外二者增幅明显,厨具厨电业务营收增幅超95%,这似乎已经向外界释放出积极信号。
第三,创新、研发力不足
刀断于蒜后,张小泉的菜刀被质疑品质还不如普通五金店的,更是被诟病钱没花在刀刃上,竟是一些“花拳绣腿”。
张小泉现有的135项专利里,只有39项具有实用性,大多是针对外观的设计,一如大马士革刀具,仅刀面就有鱼鳞纹、玫瑰纹等多种花纹图案设计。
在一些领先的刀剪技艺方面,国内企业失语。比如德国有一项“冰沾火”技术,能让刀剪的硬度和韧性处于最佳结合点,但国内鲜有企业掌握该技术。
有些企业忙着真刀真枪战场厮杀,有的企业还在“对镜子贴花黄”。
张小泉对研发的态度从费用支出可见一斑。去年张小泉营收7.6亿元,营销就花去1.17亿元,研发花费2287.8万元,前者是后者五倍之多。
不可否认,消费场多被流量占据高地,不少企业纷纷将其视作掘金利器,重金砸营销,以此实现业绩增长。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流量最终要为业绩服务,流量≠转化量。
营销过度,也会陷入另外的困境,即营销成本过高,拖累业绩,甚至因为重营销轻研发,忽视产品品质。要知道,产品才是企业的长期主义。
结语:
忽视市场需求、产品研发缺乏用户导向性;增长路径不明朗,主营业务掣肘;“教育”消费者不成,反倒陷入态度傲慢的泥淖;吃着中国人的饭,砸着中国人的碗……看来,张小泉要解决的不单是刀不能拍蒜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