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张小泉菜刀拍蒜断裂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热议,尤其是在事件发生之后,张小泉展现出来的公关能力更让大家觉得不可思议。
断刀事件已经把张小泉推上风口浪尖,然而张小泉总经理夏乾良的“刀工论”更引起了很多网友的争议。
对此很多网友都纷纷纳闷,同样是使用菜刀,中国人几千年来刀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其他菜刀拍蒜没有断裂,为什么偏偏张小泉的刀断了呢?那到底是中国人使用刀法错误了,还是张小泉的刀质量真的不行?
针对这个问题,现在或许大家能够找到答案,这得从张小泉的代工说起。
01
2021年张小泉申请IPO的时候,曾经对外公布了招股书,从招股书内容来看,张小泉所售卖的很多刀具以及剪具并不是由他们自己生产,而是由其他厂家代工。
我们先来看一下2018年度到2020年度张小泉刀具的自产产量以及OEM(代工)产量的情况。
2018年张小泉刀具自产产量118.5万把,代工产量390.04万,自产比例只有23.3%,代工率达到76.7%;
2019年张小泉刀具自产产量142.69万把,代工产量370.39万把,自产比例只有27.81%,代工率达到72.19%;
2020年张小泉刀具自产产量146.3万把,代工产量513.5万把,自产比例只有22.17%,代工率达到77.83%。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过去几年时间,张小泉刀具的代工比例至少达到70%以上,自产率不足30%。
除了刀具之外,其他产品代工比例也很高,比如2020年度张小全所有产品产量是4278.94把/件,只用代工产量达到3301.18把/件,代工比例达到77.15%。
这意味着大家通过网络或者实体店购买的张小泉刀具,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并不是他们自己生产,而是由外部代工。
02
张小泉为了提高产量,通过外部代工无可厚非,实际上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消费品,比如小米生产的很多电子产品都是代工,苹果的手机也是代工。
但是张小泉的这种代工跟传统的电子产品代工又不太一样,传统的电子产品代工,他所需要的一些零部件都是由品牌自己寻找供应链,只要供应链过关,那生产出来的产品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
但是生产刀具就完全不一样,刀具质量是否过关,除了跟材料有关之外,更关键的是要看锻制工艺。
而现在很多消费者之所以认可张小泉,因为他是一个老字号,从张小泉的介绍资料来看,他成立于1628年,至今已经有近394年的历史,这是我国最悠久的品牌之一。
在这300多年的时间里,有很多历史悠久的道具品牌早就灰飞烟灭。
比如民间有一种说法,“南有张小泉,中有曹正兴,北有王麻子”,目前除了张小泉还在正常发展之外,其他另一个品牌早已破产,其中曹正兴于1995年停产,王麻子于2003年破产,唯独张小泉熬到登陆资本市场。
而张小泉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我觉得跟它优秀的锻制工艺有很大关系。
早在2006年,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小泉品牌也是最早一批被国家商务部评为中华老字号的民族品牌。
而张小泉之所以能够得到国家的认可,我觉得跟他传统的锻制工艺息息相关,锻制工艺就是张小泉的灵魂,离开了锻制工艺,那张小泉就不是大家所认识的那个张小泉了。
03
过去几年张小泉为了追求规模上的增长,将部分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代工,其他企业代工的比例甚至超过70%。
对这些代工企业他们的选材怎么样?锻制工艺怎么样?能否延续张小泉传统优秀的锻制工艺,一切都是未知数。
而且过去几年张小泉的刀具增速非常快,在追求数量的同时,他的锻制工艺能否严格按照传统的工艺来进行,也是一个未知数。
假如张小泉将刀具的生产委托给第三方企业生产,他们的锻制工艺只是跟普通的企业一样,那质量没有保障也情有可原,所以有些网友买的张有些刀具一拍就断,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这种片面追求销量的增长是一把双刃剑,做得好了,可以把企业做得更大,但是如果只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的保障,那只会适得其反。
比如最近几年张小全营销费用一直在不断增长,但研发费用却原地踏步。
从2019到2021年,张小泉的营销费用分别为6428.58万元、8313.75万元和1.17亿元,其中最大的开销为广告宣传费。
但是从2019到2021年,张小泉的研发费用只有1678万元、2007万元以及2288万元。公司研发费用投入占营收比例也持续下降。
在研发跟不上的背景下,张小泉还不守住传统的锻制工艺,而是由第三方企业进行代工,这还是大家所熟悉的那个老字号张小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