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4 日,微博话题#张小泉客服称菜刀不能拍蒜#冲上热搜。
起因是 7 月 12 日,广州一消费者用张小泉菜刀拍蒜后,刀面断裂。其后,该名消费者咨询售后客服,得到的答复是"菜刀不能拍蒜"。相关经历被发到网络后,引发舆论热议。
对此,张小泉方面也回应称,消费者购买的菜刀材质较硬、锋利度较高,但同时韧度相对较差,比较脆,在使用时磕碰或重力拍打,刀具会因受力不均而容易断裂。
拍蒜是菜刀常见的使用场景,张小泉的刀却"不能拍蒜",不少网友对此表示质疑:"连拍蒜的使用场景都不考虑的话,做什么中式菜刀?""拍个蒜都能断,那买来干嘛?"。不过,也有网友表示理解,认为这可能和刀的材质、用途和特性有关。
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也有不少用户晒出,使用张小泉的刀拍蒜、拍黄瓜,出现刀面断裂的情况。
同样是刀具品牌的十八子、王麻子等竞争对手也下场"挖苦",分别在自家的抖音直播间拍蒜,借机宣传产品。有网友戏谑,"这拍的是蒜吗,这拍的是张小泉""蒜都被卖刀的给买完了""蒜涨价,卖刀的负主要责任"。
不过,有专业人士表示,菜刀因横拍断裂并不意味着菜刀质量有问题。"硬度较高材质的刀具比较脆,横拍时刀具不能变形就会发生断裂",由于刀刃硬度越高越锋利,横拍断裂恰恰说明这种菜刀很锋利,而这正是好刀的标准。
回顾张小泉菜刀的这波负面舆情,关键在于客服回应"菜刀不能拍蒜"挑战了诸多消费者的认知。
即便因材质、特性的不同,刀具有用途方面的差异,比如切片刀、斩骨刀等,但拍蒜是菜刀使用的普遍场景,如果一把菜刀的制作连拍蒜这个常见的使用场景都考虑不到,难免让消费者产生质疑。尤其加上张小泉百年老字号的品牌加持,消费者的批评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前,信息显示,该集团旗下杭州张小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曾因在经营网店中虚假宣传其销售的擀面板是实心整木,被杭州市余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 5 万元。
官网显示,张小泉品牌是成名于明朝崇祯元年的中华老字号,距今已有 394 年的历史,也是刀剪行业中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产品包括剪刀、刀具、厨具、美容工具、保温杯、五金工具等。其中,剪刀、刀具的营收占比达 7 成,故此次负面舆情或将对其销售造成较大影响。
去年 9 月,已有 400 年历史的张小泉菜刀登陆创业板,成为"A 股剪刀第一股"。上市首日,股价大涨近 400%,总市值达 46 亿元。不过,上市即巅峰,不到一年时间,张小泉的股价大幅缩水,市值腰斩。
截至发稿,张小泉报 16.6 元/股,和上市之初 28.2 元/股的高点相比,大跌超 40%;而市值腰斩至 25.8 亿。
同其他老字号品牌一样,近 400 岁的张小泉也面临增长乏力的问题。
财报显示,2021 年,张小泉增收不增利。营收同比增长 33%至 7.6 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却仅同比增长 2%至 7873 万元。而今年一季度,更是出现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 45%至 1246 万元。
对此,张小泉解释称,这主要是由于子公司于今年年初投产,目前处于产能爬坡期;疫情导致多地区物流和快递持续受阻,尤其是公司零售渠道管理部门和核心门店位于上海,受疫情影响销售基本停滞;加上抖音等电商平台的销售费用增加。
实际上,营收占比 7 成的刀剪产品,超过 66%的销售收入来自阿里等线上渠道。在电商平台红利期已过的情况下,不断高企的营销成本,势必影响产品的利润空间。
财报显示,2021 年,张小泉的销售费用为 1.2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41.1%,在营收中占比 15.8%。相比之下,张小泉的研发投入为 0.23 亿元,占比不到 5%。这也意味着,张小泉的销售更多来自品牌价值和营销驱动,产品技术壁垒并不高。
张小泉还一直面临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的问题。尤其是其所依赖的刀剪产品,对应的是一个市场相对分散的行业。
综合多方机构的数据来看,即便是像张小泉这样的头部企业,也仅有不到 2%的市占率。这意味着,刀剪厂商很难做大。在这种情况下,张小泉开始向"品质家居生活品牌战略"升级,并进军化妆品批零等业务。
不过,这也引来投资者质疑,认为家居、家电行业同样是一片竞争红海,公司应该在刀领域继续开拓。
另外,过于依赖代工也曾让张小泉在上市时受到争议。具体而言,张小泉有自主生产和 OEM 代工两种模式,并且 OEM 产量高于自主生产。
财报显示,2017-2020 年上半年,代工产品分别为 1849.35 万件、3039.22 万件、2980.78 万件及 1746.24 万件,相当于同期产品总生产量的 68.5%、76.5%、75.2%及 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