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金龙鱼(300999)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一季度:伊利卖了334亿,金龙鱼多赚了7.4亿,四大零食品牌少卖了近20亿

http://www.chaguwang.cn  2023-05-08  金龙鱼内幕信息

来源 :快消2023-05-08

  “消费复苏”成了一季度的关键词。无论是消费场所排队等位的场景,还是国家层面发布的宏观数据,都给出了消费向好的信号。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22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为近七个季度新高,较2022年四季度的-2.7%增长了8.5个百分点。按消费类型来看,一季度,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3.9%,粮油食品增长7.5%,饮料增长1.8%。

  落到快消行业的各大业务板块和具体公司,业绩复苏如何?在快消君不完全统计的70家A股上市公司中(涵盖了乳制品、休闲食品、饮料、粮油米面及调味品、预制菜等五个板块,港股公司不发布季报,不在本次统计之列),53家公司实现营收正增长,47家实现净利润正增长,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的公司有40家。

  

  其中,受餐饮行业强劲复苏的带动作用,粮油米面、调味品、预制菜等品类的业绩增长明显。从业绩增速来看,金龙鱼、道道全、克明食品、加加食品、千禾味业、仲景食品等7家公司的净利润实现了翻倍式增长,安井和宝立食品的净利润也增长了八成。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多数企业的利润增长并非来自销量的带动,而是企业降本增效的结果。一季报数据显示,不少企业在毛利率提升的同时,还降低了销售费率,由此实现净利率的大幅增长。70家公司的平均净利润增速达51.32%,而营收的平均增速只有10.99%。其中,还有42家企业的营收增速是低于这个平均值的。

  经过三年的磨练,“在不确定性中追求稳定”,成了大多数企业的选择,也成了很多个体消费者的选择。今年一季度,面对一些非必要消费的品类,消费者的态度依然是理性而谨慎的,比如,高端零食。良品铺子、三只松鼠、洽洽、来伊份四家头部休食企业的营收,一季度集体下滑,四家公司合计少卖了近20亿。

  除了上述“共性”,一季度国内快消品行业消费复苏进程中,还有哪些现象值得关注?我们依旧尝试从调味品、休闲食品、乳制品、饮料、预制菜等五个品类的70家A股上市公司财报中寻找答案。

  调味品、预制菜:

  受益餐饮回暖,业绩增长明显

  相较于多数行业的弱复苏,餐饮的复苏较为强劲。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3.9%,增速比1-2月份加快了4.7个百分点,高于商品零售额增速9个百分点。其中,3月的增幅最大,达到26.3%,远高于其他品类。

  企查查的数据也显示,今年一季度,餐饮行业新增企业数同比增加30.5%。

  餐饮线下消费场景的强势回归,拉动了多个其他行业的增长,比如粮油、调味品、预制菜和饮料等。

  在快消君统计的18家粮油和调味品上市公司中,有16家公司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12家公司实现利润正增长。其中,金龙鱼、道道全、克明食品三家粮油公司不仅营利双增,且净利润增速均超过300%,金龙鱼的净利润增速更是高达645.99%,比去年一季度多赚了7.4亿。

  对此,金龙鱼在一季报中指出,受益餐饮行业回暖,公司厨房食品销量和毛利率均有所提升,此外,主要原材料的成本低于去年同期,使得公司厨房食品利润同比增长显著。

  

  13家调味品公司中,千禾味业、天味食品、涪陵榨菜、安琪酵母、宝立食品等7家公司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位数增长。不过,从体量来看,7家公司中除了安琪酵母一季度营收过30亿,其它均不足10亿。

  相较于中小企业的强势反弹,头部的海天味业和中炬高新却开局不利,业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海天更是出现了营收、净利润双降的局面。不过,环比上年第四季度的情况,海天的业绩亦在逐步改善。要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12%”的预期目标,今年面临的挑战不小。

  而本来就是“香饽饽”的预制菜,再碰上线下餐饮的复苏和商超流量的回升,10家公司的营收无一例外实现“全员”增长,表现最强劲的依旧是以安井食品为主导的速冻食品公司。今年有一个更加明显的趋势是,主打B端市场的预制菜企业都开始发力C端市场了,除了安井,千味央厨也高调推出岑夫子、纳百味两大新品牌,入局新消费赛道。

  

  乳品继续承压,饮料竞争加剧

  2022年过得异常艰难的乳业,今年开局过得也并不舒心。从19家乳企的一季报来看,国内乳制品市场跟整个消费大环境一样,呈弱复苏状态。

  19家乳企中,虽有12家公司一季度实现了营收正增长,但除了均瑶健康、皇氏、天润乳业、燕塘乳业等5家小体量的区域乳企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其它都在低速增长,整体平均增速只有4.5%。

  

  其中,巨头伊利实现总营收334.4亿元,同比增长7.7%;归母净利润36.2亿元,同比增长2.7%。分品类来看,伊利业绩的增长主要靠奶粉、奶制品和冷饮的带动,液态奶收入出现了下滑,同比减少2.5%至217.4亿元。光明乳业的下滑态势仍在延续,一季度收入同比减少2.4%至70.7亿元。新乳业虽然维持了营利双增的局面,但营收增速已出现明显放缓。

  业绩下滑幅度最大的公司,除了仍在泥潭中挣扎的麦趣尔,就是“奶酪第一股”妙可蓝多。一季度,妙可蓝多营收下滑20.47%至10.23亿元,净利润下滑67.08%,扣非净利润下滑91.47%。妙可蓝多营利大幅下滑的背后,是公司“烧钱换增长”手段的失灵,也是整个奶酪棒市场高增长时代的终结。

  显然,未来妙可蓝多和整个奶酪行业想再次实现高速增长,必须在儿童奶酪棒之外,找到第二条、第三条增长曲线。

  一季度,乳企的另一个明显趋势就是“降本增效”。一方面,受下游市场需求的影响,原奶供过于求,价格继续走低,同比下滑4.4%,企业的成本压力有所减轻。另一方面,伊利、光明等头部企业在市场的投入也趋向谨慎,销售费用率均下滑了至少一个百分点。

  相较于乳品,一季度饮品的表现更加稳健,五家A股上市公司均实现了营收、净利润双增。不过,饮料行业一向“卧虎藏龙”,排行榜上的公司均属于中小体量,大公司们都在榜外,真正的竞争和行业走势也体现在榜外。

  

  根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披露的数据,过去三年,饮料行业的复合增长率为0.7%,市场规模勉强保持住了。今年市场全面放开,行业的竞争势必会更加激烈,品牌们从一季度初就已卷入战局。

  先是各大品牌扎堆做起了电解质水,餐饮复苏后,不同品类的品牌们又卷向了餐饮渠道。东鹏在忙着培育“第二曲线”,元气森林也正式向“两乐”宣战,做起了可乐味气泡水,区域性品牌如大窖也表现强劲,频频出圈。不过,饮品市场一向竞争激烈。谁能笑到年末,且拭目以待。

  休闲食品:

  业绩持续分化,头部企业集体下滑

  相较于粮油米面和调味品,休闲食品并非刚需。另外,消费者面临的选择也更加多样,更考验品牌的产品力和渠道力。

  随着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休闲食品公司的业绩分化在今年一季度表现得更加明显,业绩增长和下滑的公司各占一半。

  

  一方面,凭借渠道或产品优势去年表现优异的中小体量公司,如盐津铺子、劲仔食品、甘源食品等,今年一季度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其中,盐津铺子和劲仔的营收、净利润增速均超过50%。

  另一面,良品铺子、三只松鼠、洽洽、来伊份等四家头部企业的销量却集体出现下滑。其中,良品铺子的营收同比下滑18.94%至23.85亿元,三只松鼠同比下滑38.48%至19亿元,洽洽下滑6.73%至13.36亿元,来伊份卖了12.12亿元,同比下降7.8%。相较于上年的一季度,四家公司合计少卖了19.45亿。

  事实上,四家公司的产品各有优势,渠道也各有侧重,营收不约而同出现下滑,除了受今年年货季提前的影响(部分销量算在了去年),主要还是下游的市场需求不振所致。消费虽然在复苏,但未来的不确定性及薪资涨幅有限等可预见性情况,多少影响着个体的生活消费支出态度。作为高端零食的主要消费群体,年轻人的消费也趋于理性和谨慎,要么不吃,要么将目标转向价格更实惠的品牌。

  当然,面对一季度的开局不利,企业们也在积极应对。比如良品铺子,计划2023年新开 1000 家大店,改造1000家老店成为大店。另外,自有零食量贩品牌“零食顽家”要新开500家店。如果计划执行顺利,公司接下来几个季度的收入便有望改善。

  相对而言,随着线下零售门店消费的进一步恢复和部分原材料价格的回落,去年经历了“大溃败”的卤味,今年一季度迎来了业绩好转。绝味和紫燕食品均实现营收和净利润的同步增长,两家的净利润增速都超过了50%。

  以上就是今年快消行业五大业务板块的开局情况,复苏态势虽没那么强烈,但消费场景和客流已然恢复,企业们要做的就是全方位发挥实力,静待消费力的回归。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