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有机硅价格回暖,东岳硅材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24.70%,半年报净利润同比大增343.42%,股价同时高歌猛进。
近期因氢燃料电池概念股被热炒,作为“有机硅龙头”的东岳硅材被资金看中,6月16日至8月18日间,东岳硅材股价区间累计涨幅超112%。8月19日早盘,受大盘环境影响大跌超过10%,之后股价被逐渐拉起,最终以下跌2.31%收盘,换手率高达30.67%。
8月19日晚间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东岳硅材实现营收16.54亿元,同比增长43.14%;实现归母净利润3.70亿元,同比增长343.42%。
股东减持来临?
东岳硅材第一大流通股东淄博晓希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在8月18日披露两项大动作,首先在午间公告时,披露了8月17日将质押给齐鲁银行的8500万股东岳硅材股份解除了质押,占其所持股份比例为72.65%,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7.08%。该部分质押股份是2020年11月3日刚刚质押给齐鲁银行桓台支行的,质押用途为自身生产经营。自此,淄博晓希将所持股份全部解除质押。
随即在当天晚间公告中,东岳硅材便披露了淄博晓希的减持计划。公告称,股东淄博晓希计划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3600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
其中,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的,6个月内减持不超过2400万股,且任意连续90日内减持股份总数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的,6个月内任意连续90日内减持股份总数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2%。
由此可见,淄博晓希解除质押正是为其减持做准备。资料显示,淄博晓希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持有公司股份1.17亿股,持股比例为9.75%。今年一季度刚刚新晋为公司第一大流通股东。而截至去年12月31日,公司第一大流通股东为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数量为240.47万股。
对于此次减持行为,东岳硅材工作人员对第一财经表示,上市公司股东“到解禁期肯定会减一点,并不是很过分的行为,公司经营都非常正常。”
实控人“危机重重”
今年7月,公司第三大股东长石投资收到了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的《执行裁定书》,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将其手中8407万股东岳硅材股票过户至民生银行北京分行名下,以抵偿债务总金额10.24亿元。
长石投资是东岳硅材实际控制人傅军控制的企业,上述裁定书执行完毕后,长石投资直接持有公司股份数将降至592.5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49%。不过,傅军还通过新华联国际投资控制东岳集团26.92%的股权,东岳集团通过东岳氟硅科技集团间接控制公司57.75%的股权。因此,傅军控制的公司股权比例为58.24%。但近期新华联控股发行的部分债券等业务未能按期足额兑付本息,如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及相关方不能有效缓解资金压力,逾期债务大幅增长,公司可能面临实际控制人变更的风险。
数据显示, 2020年至今年上半年,因未按时兑付利息、本息展期、触发交叉违约等原因,18新华联控MTN001、19新华联控MTN001、19新华联控SCP002、19新华联控SCP003、15新华联控MTN001等债券陆续违约,这些债券总计发行规模高达33亿元,其中逾期本金为23.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股票过户前,该部分股票还曾在在淘宝网司法拍卖平台进行过公开拍卖,最终结果流拍。当时保留价为每股12.18元。
受益行业复苏
资料显示,东岳硅材专业从事有机硅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硅橡胶、硅油、气相白炭黑等有机硅下游深加工产品以及有机硅中间体等等,是我国有机硅行业中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
作为有机硅大牛股,东岳硅材近年来的业绩并非如同近期股价一样”高歌猛进“。特别是2020年3月登陆创业板后,业绩更是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从营业总收入上看,2018年至2020年分别为34.01亿元、27.33亿元、25.0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63亿元、5.53亿元、2.81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7.78亿元、4.61亿元、2.51亿元。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上市后首年公司业绩下滑明显。其中营业总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8.41%,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49.27%。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45.56%。
对比板块中其他企业,占板块总市值一半以上的合盛硅业、天赐材料、三友化工净利润分别增长27.71%、3165%、5%。在20家有机硅上市公司中,仅有6家净利下滑,东岳硅材便是其中之一。
不过,自去年四季度开始,受到行业需求恢复,下游需求增加等影响,有机硅系列产品价格呈现转好迹象,公司业绩开始回升。2021年一季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7.16亿元,同比增长23.0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4亿元,同比增长124.7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18亿元,同比增长143.89%。
然而,有机硅行业是周期性行业,有机硅价格目前处于今年高位,需要警惕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同时产品主要原材料金属硅、甲醇、一氯甲烷等对主营业务成本影响较大,也要警惕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以及产品销售价格不能同步提升对业绩产生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