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华大基因(300676)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沪深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数读华大基因的深层焦虑

http://www.chaguwang.cn  2022-08-25  华大基因内幕信息

来源 :投资界2022-08-25

  大A基因测序龙头股,华大基因(SZ300676)的2022年过得可以说非常糟心:不仅七月被饶毅连篇累牍指着鼻子骂,如今还要面对不太好看的半年报。

  2022年8月25日,华大基因发布2022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61亿元,同比下滑13.30%,连续5个季度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归母净利润实现6.06亿元,同比跌去44.21%[1]。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果壳硬科技整理

  从数据来看,华大基因遭遇全方位下跌。三条主要业务线,均有不同程度下滑——这远非前期基数较高,以及核酸试剂和检测单价下降之类的原因所能解释清楚。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1]

  故事,要更复杂一些。

  01

  一针短效兴奋剂

  新冠疫情后,核酸检测为华大基因带来了一场短期繁荣,但如今已是明日黄花。

  2020年,得益于核酸检测需求增长,华大基因当年营收同比激增199.86%,达到了83.97亿元,其中超过66%来自“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即新冠相关业务。同期的净利润更是有20.9亿元,同比增长656%,让公司大赚一笔。

  但这样的利润水平显然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随着国内核酸检测能力的大幅增长,检测机构面临更大竞争压力,收费标准也被国家不断压低,华大基因相关业务收入被不断压缩。

  实际上,华大的下跌从去年就已开始:在2021年,公司的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带来的收入,较2020年下跌39.2%,2022年上半年进一步萎缩18.72%。

  包含各类检测试剂盒在内的感染防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业务线,上半年的收入为5.73亿元,同比也下滑了13.39%,同样表现不佳。

  华大基因开拓海外市场的尝试,也难言成功。2022年上半年,公司的中国大陆外收入(包括港澳台)为18.18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22.86亿元下滑了20.47%,高于总营收的萎缩幅度,且欧洲及非洲、美洲两个统计市场均遭腰斩。显然,海外也当不了公司未来的支柱。

  至于为核酸检测推出的“火眼”实验室,在2021年年报中,华大称“海外累计启动近100个”,而2022年中报中则称“海外累计启动100余个”,增量必然不太乐观,进一步反映了核酸业务的踟躇状态。

  总之,不能指望核酸检测撑起公司的未来。

  当然,也没有人会真将核酸检测视作华大基因长期发展的驱动力,这针兴奋剂的效果早晚要过去。更何况华大基因是一家早在2017年7月就登陆A股的公司,公司必然在疫情前有其它主营业务,这才是理论上更为可靠的增长引擎。

  那么公司原本的生意,做得如何?

  也不太好。

  02

  熄火的“真”华大

  剔除疫情带来的意外增长,只看最“真实”的华大基因,我们就会发现,公司整体都遭遇了瓶颈。

  疫情前,华大基因的主营业务主要是各类产检,其中尤以无创产前筛查(NIPT)*竞争力,也是公司曾经的支柱业务。

  该业务线在2022年上半年收入为5.66亿元,同比下滑9.34%。但实际上增长在2021年就基本陷入停滞:该业务上年收入为11.92亿元,同比仅增长1.24%。

  这背后的逻辑也不复杂。随着生育率的缓慢下跌,对应需求持续萎缩,产前筛查这项业务,实在谈不上有很光明的未来。

  另一方面,公司的无创筛查此前也曾多次深陷负面,例如筛查报告没问题,孕妇却产下唐氏症患儿等。而这实际上指向了华大基因怀中一颗随时可能爆开的隐雷,即无创产检技术本身的风险。

  在今年4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就曾非常罕见地直接发文警告,称无创产前筛查存在一定风险,应减少不当使用[2]。

  FDA器械和放射健康中心主任杰夫·舒伦(Jeff Shuren)表示,虽然今天已广泛使用无创产前筛查( non-invasive prenatal screening,NIPS,或称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s,NIPT),但这些检测未经FDA审查,并且他们声称的性能和使用并非基于科学。并表示“我们强烈敦促患者,在根据这些检测结果做出决定之前,与遗传顾问或其他医疗保健提供者讨论这些检测的益处和风险”。

  FDA特别强调:目前市场上的所有无创产前筛查都以“实验室自建项目”(LDT,或称实验室开发测试)的形式提供。大多数LDT,包括无创产前筛查,都未经FDA审查。无创产前筛查,是筛查测试(screening tests),而不是诊断测试(diagnostic tests)。它们只提供有关胎儿可能存在基因异常风险的信息,可能需要额外的测试来确认胎儿是否受到影响。FDA担心,多数测试机构所谓测试“可靠”和“高度准确”的说法,并无科学依据。因此,FDA将密切观察无创产前筛查的安全性问题[3]。

  尽管国内监管部门尚未给出类似警示,但不容忽视的风险已经形成。一旦国内也作出限制令,则华大基因可能面临的就是整条业务线的全面重构,届时对公司的经营基本面将造成何种冲击,不言自明。

  华大基因长期以来遭诟病的研发投入情况,有改善么?

  有,但不明显。

  

  数据来源:华大基因公告,果壳硬科技整理

  华大基因2022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为2.74亿元,同比增长24.17%;销售费用为6.16亿元,同比增长9.52%。这使得公司研发费用率与销售费用率有所拉近。但这仍然无法改变这样的事实:华大基因销售费用率显著高于研发费用率。

  而公司之所以在这方面遭到批评,主要因作为一家技术创新型公司,华大基因的销售费用常年显著高于研发费用,且这种情况在疫情后非但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剔除特殊的2020年,华大基因的销售费用率在2021年迅速回升,但研发费用率反倒较2020年进一步下降,表明公司仍然更为看重销售工作的推进,而未将疫情带来的额外收入用于最为关键的技术进步。

  更严苛地看,这甚至意味着:华大基因并没有为疫情后的时代做好充分准备,也没有积极做好长远规划与谋求转变,是一种战略层面的短视。

  只能说,褪去核酸外衣后,华大基因还是那个华大基因,公司未能很好的解决任何预期不足的问题,隐藏的风险未能充分释放,研发投入也没有很大幅度改变。

  如今的华大基因股价,已经抹去自2020年2月以来全部涨幅,甚至比疫情前还低,告诉我们的,差不多也是这样一个“反璞归真”的故事。

  

  03

  卖益生菌,是错吗?

  而给华大基因惹出无数口水官司的,是益生菌产品。

  如果从纯“商业化”的视角看,公司卖益生菌堪称是一个英明的决策——毕竟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不能因为上述诸多困难,就往地上一躺当咸鱼。

  业务,终究要开拓;增长,也不能停。

  况且益生菌本身,是不错的机会。

  根据第三方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17~2020年,我国益生菌市场规模从553亿元增长至8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6.6%左右,在2022年就有望达到千亿水平[4]。

  

  这对于一个有着近70年历史的概念而言,已经称得上是相当不错的增长率,在消费者普遍追求更加健康生活方式的当下,未来预期十分乐观。

  同时,与市场规模不匹配的,是中国本土益生菌行业参与者相对滞后的技术水平。

  从产业链看,本土企业主要集中在下游的食品饮料、宠物食品、营养保健食品以及益生菌终端消费品等具体应用领域,而最为核心的中游原料菌粉生产环节则参与甚少。我国益生菌原料菌粉目前以进口菌粉为主,这些进口菌粉基本由美国杜邦和丹麦科汉森两家公司把持,分别占据50%和35%的市场份额[4]。

  

  这意味着市场存在国产替代机会。虽然现阶段,益生菌谈不上什么“卡脖子”风险,但如果有企业能打开局面,推出更高性价比的国产原料菌粉,仍有充足机会得到下游供应商认可。

  除了规模外,益生菌行业的回报率也相当不错。以有益生菌业务且信息披露较为详细的科拓生物(SZ300858)为例,公司在2022年上半年的食用益生菌制品的毛利率为64.06%,远超其它业务线,以34.25%的收入贡献了43.15%的毛利润。

  

  可以想见,这样一个市场,无论是规模还是回报率,都对困境中的华大基因有着足够的吸引力。公司想通过开拓功能性食品市场,改善基本面,消除当前主营业务所面临的巨大不确定性,扭转困局,这都无可指摘,但推广产品的方式,就非常有待商榷了。

  真正令华大基因及其CEO尹烨遭批评的,是对益生菌产品的宣传口径存在问题。在*争议的直播带货过程中,尹烨曾不止一次提到产品具有“减肥、改善睡眠、抗抑郁、助排便”等功效——这种表述,堪称是在违法的边缘跳舞。

  首先公司的益生菌品牌“优美达”显然不是药品,且几乎没有益生菌会被作为药品使用,而只有药品,才拥有“疾病预防、治疗”的功能。当然华大基因这点合规意识还是有的,也确实没有直接表明旗下产品能治病。

  那么华大基因的产品,是保健食品么?也不是。

  公司官方淘宝页面显示,产品没有“蓝帽子标识”,信息栏很清晰地提示这些产品“不是”保健食品,且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也找不到华大营养旗下产品的注册信息。

  需要强调,保健食品必须通过有关部门评估,给出可靠测评结果,有一套远比一般食品复杂的认证流程,其保健功能有科学性背书。

  这意味着,华大基因的这些五花八门的益生菌产品,甚至连保健功能都没有,也没有获得有关部门检验通过,产品定位实质等同于饼干、薯片之类的休闲食品,吃了只能图一乐。

  而“普通食品”搭配公司的宣传,就有问题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非常明确的规定,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以及广告均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则写明,非保健食品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

  

  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即使是保健食品都不能宣传具有治病功能,就更不用说华大基因旗下那些地位类似零食的益生菌产品。

  

  再回头审视尹烨博士的发言,以及华大基因旗下益生菌产品刻意模糊表述的包装、广告等,擦边球行为不能说一望而知,也称得上众目昭彰。

  华大基因心情固然急迫,但做生意总要讲个好名声。品牌还没打响就陷入了舆论漩涡,这对于任何企业都不是一件好事,更不必说是面向食品安全意识日益高涨的用户,做消费品生意。

  不赚钱还罢了,这要是给自己惹一身官司,可就真没必要了。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查股网以"免费 简单 客观 实用"为原则,致力于为广大股民提供最有价值和实用的股票数据作参考!
Copyright 2007-2021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