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弘信电子(300657)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弘信电子李强:志存高远,资金全部投入柔性电子

http://www.chaguwang.cn  2023-04-14  弘信电子内幕信息

来源 :FPCworld2023-04-14

  李强,博士,出生于1969年,福建南安人。现任厦门市工商联副主席、厦门电子产业商会会长、元宇宙三十人论坛发起人与理事,弘信创业工场董事长、厦门弘信电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兼董事长。曾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奖,福建省非公有制经济优秀建设者、厦门市劳动模范、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建设30周年突出贡献个人等荣誉。

  

  2022年8月8日,弘信电子新能源电子全国总部项目奠基仪式在厦门市同翔高新城举行。这是李强近年来的又一大手笔,项目规划投资23亿元,计划建设100条CCS(巡航控制系统模组)产线、10万平米FPC产线及50条SMT产线。

  

  奠基仪式上李强表示,弘信新能源电子全国总部暨厦门产能基地的建设,是弘信电子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弘信电子二次创业的正式开始。一次创业,弘信电子抓住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兴起的浪潮,砥砺奋进,成为国内柔性电子第一股、行业头部企业,成为国内消费电子主流终端品牌及模组厂商重要的合作伙伴;二次创业,弘信电子希望能抓住新能源的国家战略,在全新应用场景之下创造企业新增长点,从国内行业领军成为国际行业领军。

  一直以来,李强对弘信电子的战略目标和愿景都十分坚定。

  从150万起步

  迈向行业领军

  弘信电子2003年成立于厦门,成立之初企业注册资本只有150万元,是一家典型的作坊式小企业。当时,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产品供不应求,并且山寨机流行,市场遍地黄金,公司在2004年就实现盈利。但心怀梦想的李强却不甘心只做山寨机客户,而是想做中国柔性电子的领军企业。为此,他力排众议,推动企业调整客户结构,主动放弃利润丰厚的山寨机客户,转向品质要求更严苛、利润反倒更薄的品牌客户。

  这种自讨苦吃、特立独行的做法,在弘信电子成立迄今的19年里屡见不鲜。2008年在全球遭逢金融危机之际,公司逆势在厦门开建三期工业园项目;2015年在上市筹备期,大手笔引进国内首条卷对卷生产线,即使为此暂缓上市也在所不惜;2020年,在疫情阴云笼罩下,他进行公司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产能扩张,全国范围内多家工厂同时建设。

  种种令人费解的布局,后来都被时间证明,是高瞻远瞩的决策。李强以超前的远见和对梦想的执着,带领弘信电子不断升级。2017年弘信电子登陆资本市场,成为国内柔性电子第一股。

  

  今天的弘信电子,早就不是当初那个粗陋的作坊式小企业,而是拥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国内行业领军企业,2020年NTI榜单全球FPC行业第12位,在内资企业中占据头把交椅。

  不计成本投研发

  高科技企业得有硬实力

  李强深知,对于像柔性电子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与研发才是企业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2005年他一手推动弘信电子建立行业内第一家依托企业的研发中心。他还亲自挂帅,领导多个技术项目的科研攻关,身体力行带动公司上下对研发高度重视,公司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均超过亿元。

  一路披荆斩棘,但质疑和“劝退”的声音也不少:“这么大的研发资金投入不是弘信可以承载的”“万一失败了公司恐怕担负不起这个后果”,而他的答案始终如一:“企业最终还是要掌握核心技术,而不是做一个披着高科技光环的组装公司或代工厂。”

  在研发的投入上,李强几乎是不计代价。由于生产FPC的主要原材料FCCL是成卷提供,以前国内企业普遍采用“片对片”生产工艺,就是将成卷的FCCL裁剪成一片一片后再进行生产。这种方式效率低,质量也不容易把控。而在了解到国外有“卷对卷”生产工艺,可以让成卷的FPC一次性全部完成镀铜、曝光、蚀刻等前段工艺,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及生产良率时,李强就决定要引入“卷对卷”设备。

  引入生产线需要四个多亿,而且因为设备投资消耗利润,企业上市可能受影响。但李强说服了股东们。他说,“只有掌握先进的核心技术,企业才有未来,如果现在为了上市放弃研发投入,哪怕上市成功这个企业也没有实现跨越发展的希望。”

  李强的决心也感动了主管部门,火炬高新区特批专项扶持资金5000万元,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国内也急需柔性电子领域的科技领头企业,担当核心技术研发、带动产业发展的重任,长远来看,这比所谓营收利润有更高价值。”李强表示。

  

  2014年,弘信电子成功引入国内第一条“卷对卷”产线,并建成投产。此后,李强携手供应商,开展大量的设备研究。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坚,现已实现“卷对卷”全制程设备的国产化。在联合研发过程中,公司也开创多台套设备的“弘信规格”,带动行业整体装备能力提升,有效地填补我国高端FPC行业的诸多空白。自主研发的设备除了在本土企业中广泛使用,部分也导入到外资企业当中。

  持久的投入产生丰硕的成果,目前,弘信电子累计拥有柔性电子相关专利超300项,是行业内唯一一家同时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与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同时正牵头筹建国家柔性电子制造业创新中心。持续的投入也帮助弘信电子实现跨越增长,使企业成为华为、小米、OPPO、vivo等民族品牌,天马、京东方、维信诺、群创、华星光电等主流面板品牌的紧密合作伙伴。

  闯入新赛道

  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

  一次创业,李强成绩斐然。根据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信息,2021年弘信电子在智能手机LCM软板市占率接近50%,占据半壁江山,但李强并不满足。在滚滚向前的科技浪潮里,他看到了新的机会,由此,弘信电子也开启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这一次,他要从消费电子扩展到新能源与元宇宙。行业跨度貌似非常大,但仔细分析弘信电子的产品特点,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顺势而为。

  柔性电子,被誉为现代电子产品之母。因为它本身既轻且薄、柔软、透明、非常小巧,顺应了电子设备小型化、轻型化、便携化的趋势,用柔性电子作为连接件,可以大大减轻设备重量和体积,同时保持甚至带来更好的安全性能,所以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智能家居、医疗、工控、航天、军工等诸多领域。

  继消费电子之后,柔性电子第二个爆发的应用市场是新能源。

  众所周知,新能源作为清洁能源,对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具有决定性影响。另外,对我国摆脱对石油石化等传统能源的进口依赖,实现能源自给自足意义重大。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相关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放量,带动动力电池市场的火爆,目前各大电池厂商都在全国进行产能扩张。

  

  李强介绍,FPC由于其柔软轻薄的特点,以及在电信号传输保护等方面相较于传统线束具有明显优点,已成为新能源动力电池首选的绝对主力方案,未来在储能领域同样具有广阔市场。弘信电子的新能源布局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2021年9月主力工厂翔海厂便实现新能源车用软板量产,2022年8月位于厦门同翔高新城的弘信电子新能源电子全国总部基地隆重奠基,西南、华东,华南、华中四大新能源区域总部也正在快速落地,以形成对主要电池厂家的全覆盖。

  随着新能源战略的实质性落地,弘信电子也将由从FPC向FPC+CCS拓展,产品价值量将有明显提升。李强表示,2025年新能源(含动力电池与储能)市场空间有望突破五百亿。而弘信电子在新能源业务方面已获多家重量级客户认可,供货规模正急剧增长。他希望,未来新能源业务能够成为弘信电子最重要的营收和利润来源,成为企业成长的第二曲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汽车产业对柔性电子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动力电池上。随着技术的进步及交互方式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柔性显示屏出现在汽车内部,成为承载智能驾驶系统的交互平台,让汽车由单纯的代步工具变成能为驾驶者带来更安全、更舒适体验的“智能座舱”。这也将为弘信电子带来新的市场发力点。

  另一个巨大的风口是元宇宙。

  这两年来,“元宇宙”三个字频频见诸报端。尽管对于如何定义元宇宙,专家们仍莫衷一是,但是毫无异议的是,元宇宙作为数字社会的新形态,将深刻改变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从国家到地方,鼓励元宇宙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今年3月,厦门市也提出《元宇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纲领》,提出要培育一批元宇宙相关产品的“小巨人”。

  虚拟与现实交相融合,未来会是怎样的场景,想象空间十分巨大。而在李强看来,无论是移动互联,还是元宇宙,每一轮的科技变革,硬件作为产业入口都是优先受益的。要想把虚拟和现实间的边界模糊化,使人、虚拟世界、真实世界的互联互通得以实现,就需要大量具备计算、感知、交互等功能的智能设备和基础硬件,这是元宇宙产业链的重要载体与底层基础。

  市场机会已经在AR/VR/MR等头戴式显示器,以及智能眼镜、触觉手套等新设备上出现。作为一种与人体接触甚至介入人体(例如脑机接口)的可穿戴式设备,轻便柔软甚至仿若一体是应有的追求,柔性电子因为其产品特性,将派上大用场,发挥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弘信电子基于多年发展,已经从柔性电子向柔性传感器、柔性显示背光延拓。这些技术在元宇宙相关设备中都将有广泛的应用,帮助人们带来低延迟甚至同步的,融合各种感知系统的沉浸式体验。据预测,随着元宇宙的爆发,AR、VR等硬件设备市场空间将超两百亿;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有不低于百亿的市场。“十多年前,我们无法想象,人人都有一部手机,未来两年,折叠屏手机或许将成为大众标配,而再过几年,或许大众的标配将会变成AR/VR/MR头显。”李强如是说。

  

  推动区域发展

  共促产业繁荣

  高科技企业创业,从来道阻且长。尤其在经历了发达国家的芯片等高端原材料与技术封锁后,民族企业如何自立自强,是一道越来越现实迫切的问题。而在国内各大城市各出奇招招商引资之际,如何突出重围繁荣区域经济,也是主管部门面临的重大挑战。

  作为一个厦门本地创业者,一个资深的连续创业家,李强对此十分关注。他在多个场合,主动建言献策,积极推动政府将柔性电子列入厦门十大未来产业,为厦门在多地柔性电子产业之争中赢得先机。近期,弘信电子还承办了国内顶尖智库元宇宙三十人论坛在厦相关活动,策划元宇宙产业发展翔安论坛,推动成立元宇宙产业研究中心(翔安)的,积极拥抱新兴科技的浪潮。

  而在与有关部门的交流中,他建议小而美的厦门对标美国西雅图,结合自身特点,整合雄厚的国有资本与民企的创新优势,加大创新投入,在吸引增量企业的同时,加大对本地龙头企业的支持,助力本地龙头再上一层楼,带动行业持续繁荣发展。

  作为本土企业,李强对厦门怀有赤子般的深厚感情,对主管部门一路以来的支持感念不已。尤其是当年火炬高新区打破常规,给予弘信电子5000万元的前置扶持,直接促成弘信电子在国内率先研发成功卷对卷工艺。他说,这是弘信多年来在厦门获得的最大一笔政策扶持,也是弘信后来一路创造佳绩的关键一步。而弘信也用今日的行业地位证明,没有辜负这笔扶持背后的信任与期待。

  志存高远

  资金全部投入柔性电子

  面对波澜壮阔的未来,李强充满期待并且信心坚定。当谈到未来目标,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成为柔性电子全球领军企业”。他将个人的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弘信电子的经营发展中,二次创业,李强希望能复制消费电子领域的成功经验,持续领跑行业,并从国内领先走向全球领先。

  基于对新能源业务的看好,他在这个板块有不小的投资计划,挑战很大,但是李强非常执着。作为草根创业的民营企业,弘信的每一步都是全力以赴。为呵护弘信电子这一集团内“科技种子”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多年来,母公司弘信创业集团旗下其它产业赚的钱大都投入到弘信电子。在弘信电子上市前后,弘信系企业都大比例领投,用于产能扩充与技改升级、研发投入等。

  而今,身处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的黄金时代,面临着新能源与元宇宙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李强更是不会放过做大做强的机会。他表示,为支持弘信电子的发展,未来弘信创业集团会进一步收缩阵线,出售其它资产,把资金所得全部用于柔性电子。“砸锅卖铁都要做柔性电子!非要把柔性电子做成世界第一不可!”他的话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