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火热的折叠手机吸引了众多追风者。手机能够折叠与柔性电子技术的发展不无关系,目前这一新兴的电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信息、能源、医疗、国防等领域。
厦门弘信电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耕柔性电子技术,在厦门火炬高新区扎根了18年,不断进行播种、耕耘、收获,成为国内柔性电子第一股。公司掌门人李强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讲述企业背后的故事。
弘信电子董事长李强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从低端业务“捞金”,到与高端客户合作
2002年,弘信电子的控股股东创业工场投资集团正在寻找创业孵化项目,当时是董事会成员的李强在高中同学李毅峰的引荐下,第一次接触到了柔性线路板(FPC)这个行业。
“当时国内FPC产业制造技术相对滞后,我很看好这个行业的前景。”李强说。
凭借敏锐嗅觉,2003年,李强在厦门火炬高新区创新创业园注册成立了厦门弘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并出任公司董事长。
虽然当时弘信电子注册在厦门创新创业园,但工厂却租在枋湖,大概只有1000平方米。
“在枋湖生产车间内,我们的产品生产出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客户。”李强坦诚,初创企业很难得到大品牌的关注,而他的策略是选择与低端手机厂商合作。为此,他多次跑到深圳,与客户见面,了解对方情况,尽全力达成合作。
当时,国内市场低端手机风行,由于客户对产品良率的要求不高,给低端品牌供货的利润,比做知名品牌的供应商要高出好几倍。正因如此,弘信电子很快就收获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到2004年,弘信电子的销售额突破了1000万元。
“虽然与低端厂商合作利润可观,但是长期持续下去,对企业的隐形伤害很大。”李强说。
当时的弘信电子不管是规模、品控、产能都未完全达到大型企业的供货标准,但李强依然决定要慢慢舍弃低端业务,逐步向大品牌、大企业靠拢。
“这种转型是痛苦的,董事会反对的声音也很大。”李强最终力排众议,很快成为联想、京东方、天马等大型品牌客户稳定的上游供应商。
迎难而上,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弘信电子是第一批入驻厦门火炬高新区火炬(翔安)产业区的企业。那时,火炬(翔安)产业区的相关配套没有现在这么完善。
李强说,工厂从岛内搬到岛外,面临很多挑战。有的工人不愿去岛外,这就得重新招工。“当时还没有翔安隧道,光是每月给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的油费补贴,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不过,弘信电子还是挺过来了。2008年12月,全球金融危机肆虐,弘信电子工业园选择在这个时候开工。“别人都害怕,收缩了,我们反而在那个时候做了重大投入,形成了现在弘信工业园。”李强说,弘信电子工业园建成后,在翔安拥有翔海、翔岳两个工厂,生产规模超过10万平方米。
2020年,位于厦门火炬高新区火炬(翔安)产业区春风路的弘信春风科技园竣工,这个产业园主要生产传感器并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除满足弘信电子自身的产能扩充需求,园区还将开放给产业链合作伙伴,作为产业孵化基地、中试基地与制造基地。
据了解,弘信电子多家设备供应商与材料供应商、多个孵化项目及多家拟上市公司准备入驻弘信春风科技园,园区将打造成为以弘信电子为龙头、行业上下游伙伴聚集发展的柔性电子产业创新园。
加速渗透高端新型领域
李强经常提到,弘信电子的目标是做一家有“江湖地位”的企业。这个“江湖地位”说的是在柔性电子领域的话语权和掌控力。
目前,弘信电子的产品已经直供国内主要的手机品牌厂商,并应用到折叠屏手机、OLED屏手机上。“柔性电子产品的应用并不止于手机。”李强表示,柔性电子轻、薄、透、软,还可以大面积应用,改变传统电路板的形态,像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等未来都离不开柔性材料,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健康医疗、人工智能、智能家居等产业都会因为柔性电子发生巨大的改变。
李强拿出办公室里的一款华为生态链上的电动牙刷说:“这款牙刷上的按键、传动装置使用的都是弘信电子生产的柔性传感器。”
2020年以来,弘信电子进行了公司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产能布局,加速向高端消费电子与汽车等新型领域渗透。
面向未来,李强也显示出自己的远见:牵头成立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致力于实现柔性电子相关原材料与设备领域的国产替代,及对下游应用的孵化,在柔性光学膜、柔性电池、柔性散热基材等柔性电子相关产品做了大量的研发投入,找准时机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厦门的春风厂“软板+”基地投入使用后,弘信电子不断扩大在卫浴、运动健康、可穿戴等领域的市场份额。
2019年,厦门将柔性电子列为未来十大产业之首,提出打造“柔性电子强市”目标,致力于培育百亿产值企业,形成覆盖新材料研发、设备制造、产品开发的柔性电子产业链,力争到今年实现产值200亿元。
在政策的东风吹拂下,弘信电子配套天马显示第六代AMOLED产线的建设,在多层柔性线路板方面将与其深化合作,有望成为其重要供应商,助力厦门打造柔性显示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