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晚间,金太阳(300606.SZ)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增发募资不超4.61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用于“精密结构件制造与高端智能数控装备扩产项目”。据了解,本次募投项目主要应用在3C消费电子领域。其中,精密结构件制造主要产品涉及折叠屏及高端手机中的钛合金轴盖、高精密转轴、智能手机中框等;高端智能数控装备主要产品涉及用于3C消费电子的五轴数控抛磨机床、五轴力控抛光机及多功能毛刺机等。
钛媒体APP注意到,近年来,因受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影响,下游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公司主营业务出现一定程度下滑,进而影响到业绩,或许为改善经营状况,公司试图定增加码消费电子业务来突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本次定增项目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但是对企业的研发实力也存在要求。然而,公司研发人员的学历水平较低,且消费电子相关专利可能不足,因此其研发实力或存疑。
主业疲软,欲加码消费电子
金太阳于2017年登陆资本市场,其经营范围为制造、销售,砂布、砂纸制品等涂附磨具、磨料及专用设备;开发销售智能数控装备,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及加工等。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的营业收入构成为,涂附磨具占比92.71%,消费电子行业占比7.29%。
近年来,因受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影响,下游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公司纸基类及新型抛光材料业务出现一定程度下滑,智能装备业务客户验证、交付及验收进度延迟甚至停滞,进而影响公司业绩。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2022年、2023年6月30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47亿元、3.95亿元、1.9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8亿元、0.26亿元、0.09亿元。
据了解,公司新型精密抛光材料业务属于机床工具行业,而该行业未来情况可能不太乐观。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称,未来机床工具行业需求增长可能仅限于新兴产业、绿色低碳和设备升级改造等为数不多的领域,传统市场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接下来运行压力仍然较大。
或为改善公司经营状况,其试图定增加码消费电子业务来突围。毕竟,2023年公司已经吃到消费电子行业反弹的红利。公司《2023年公司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3年全年净利润盈利4852.24万元—5822.69万元,同比上年增87.76%—125.31%。对此,公司称抓住3C领域钛合金应用趋势,开发并量产交付适用于折叠屏电子产品的精密结构件,使得公司精密结构件相关产品营业收入同比实现大幅上涨。
不过,从公司最新披露的主营业务构成来看,精密结构件业务占比并不大。202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纸基及布基抛光材料和新型抛光业务占比为75%,智能数控及精密结构件业务占比25%。
另外,公司精密结构件业务和消费电子行业运行周期关联度很高。2023年,由于消费电子行业触底反弹,公司该业务增长不错,2023年上半年毛利率为7.51%;反观2022年,消费电子行业整体处于调整期,公司该业务毛利率为-16.81%。
有分行业分析师对钛媒体APP表示,2024年,从全球范围看,消费电子回升幅度并不会很大,进展也不会很快,因为即便是前沿AI技术渗透等带来影响,也还需要一定时间,后续行业阶段性承压、部分品类承压的状况仍然难免出现。
由此来看,本次募投项目盈利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还可能值得商榷。
值得注意的是,本项目总投资为6.56亿元,其中建设投资为5.22亿元,预备费为1567.35万元,铺底流动资金为1.18亿元,公司拟以募集资金投入金额为4.6亿元。对此,公司表示,若本次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实际募集资金净额少于投资项目的募集资金拟投入金额,不足部分由公司自筹资金解决。
然而,公司当前的财务情况比较紧张。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0.34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0元,短期借款0.75亿元,应付票款1.72亿元。
近八成研发人员学历为大专以下
券商研报显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拓展,精密结构件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成为零部件制造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精密结构件市场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精密结构件的生产工艺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研发资源和生产能力,因此生产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对精密结构件的质量要求高,不合格的产品可能导致退货。
可见,虽然上述行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但是对企业的研发实力也存在要求。不过,但从当下来看,公司研发实力似乎存疑。
回溯来看,公司上市之后业绩持续增长。2018年—2021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78亿元、4.3亿元、4.15亿元、4.4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63亿元、0.76亿元、0.8亿元、0.26亿元。
钛媒体APP发现,公司之所以能实现上述业绩或依赖于较高的毛利率。数据显示,2018年—2022年,公司销售毛利率分别为31.06%、31.44%、41.27%、35.23%、23.61%,而行业平均值分别为22.57%、23.31%、23.38%、22.43%、22.31%。
需要指出的是,2020年之后,公司研发费用就开始持续下滑。财务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0.29亿元、0.28亿元、0.25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分别为6.93%、6.28%、6.2%。那么如此背景之下,公司的毛利率为何能高于行业均值?
通常来说,公司研发实力雄厚,人才学历也会相应较高,但是公司情况或许并不是。截至2020年末、2021年末、2022年末,公司的研发人员人数分别为85人、77人、77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数量分别为18人、15人、13人。换而言之,公司有八成左右的研发人员的学历在大专及以下。
再看发明专利方面,截至2023年6月,公司共拥有授权专利154项,其中发明专利仅25项,另有处于实审阶段的国内外发明专利36项。通过资料进一步查询发现,公司大部分专利都是2021年之前申请的,近两年来所申请的专利非常少,仅仅7件。更为关键的是,公司所有专利与本次募投项目相关专利偏少。
基于上述情况,不得不让人质疑公司是否具备持续研发能力及创新能力,以及能否满足消费电子业务发展、技术进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