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猪的养殖大国,也是进口大国。
2012 年出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共收录了地方猪品种 76 个,培养猪品种 18 个,引入猪品种 6 个。尽管中国生猪饲养量占世界总量的一半,猪种资源占全球总数的 1/3,与国外养猪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生猪育种工作相对滞后,多达80%的商品猪依赖进口。
在“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循环中,生猪繁育体系受制于国外,其疾病防控也受到威胁。生猪产业需要变革。
“种猪”是“好猪”的核心,育种是该产业链最重要的一环,相当于这个赛道的“芯片公司”,俗称“猪芯片”。当然,这一步也是专业化程度最高、耗时最长、经济投入最大,但也是效益最持久的环节。
近日,种猪育种服务商、温氏股份全资子公司广东中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完成 23.3 亿人民币战略融资。投资者包括广东省种业集团、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广华农资产、东成种猪等。完成投资后,该公司估值超 100 亿。
该次增资完成后,中芯种业的注册资本将由 12 亿元增至 15.61 亿元,温氏股份放弃该轮增资的优先认缴出资权。该次增资扩股后,温氏股份对中芯种业的持股比例由 100%变更为 76.88%。
据中芯种业财务报告,截至 2021 年底,其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约 25.74 亿元和 4.97 亿元,年营业收入 4.99 亿元,产生亏损 2.89 亿元。今年上半年,营收约为 3.57 亿元,亏损收窄至 6332 万元。
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温氏股份”),1983 年由广东省新兴县县民温北英创立,现已发展成一家以畜禽养殖为主业、配套相关业务的跨地区现代农牧企业集团。2015 年 11 月 2 日,温氏股份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300498)。
作为中国养猪“四巨头”之一的温氏股份,1998 年开始种猪育种,2020 年成立种猪事业部,2021 年又改制成为如今的中芯种业。
中芯种业成立于广州,现拥有自主培育的 6 大品种 12 大品系种猪产品,每年可提供 40 万头种猪,国内市场份额占比为 20%,能满足 1 亿头肉猪的种源需求,据国家官方数据,后者数量占 2021 年全国 6.71 亿头出栏生猪量的 14.9%。
中芯种业依托于于华南农业大学、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珍芳教授近三十年的研究成果。
自 1998 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工作开始,吴珍芳在种猪育种和产业化的教学、科研和应用推广上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他先后主持培育了“华农温氏Ⅰ号猪”和“温氏 WS501 猪”2 个新配套系,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选育的种猪新配套系得到了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取得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他还在广东省率先建立了猪体细胞克隆技术体系,并在如何提高体细胞克隆效率机制等方面开展进行深入研究和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化应用。近年来,在环保转基因猪新品种培育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获得 3 种育种新材料。2013 年,获批主持筹建“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畜禽生物育种国家地方工程中心”。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一个朴素、实际、又不乏艰难的梦想:“推动我国从‘养猪大国’走向‘养猪强国’”。
吴珍芳的第一志愿便是华中农业大学畜牧专业——他只觉得研究动物遗传听上去很高大上;联想到草原上驰马奔腾的场景,不由得更加心向往之。但专业的性质决定了这条科研之路并不轻松。
“做科研要随时做好遇到瓶颈期的准备。”吴珍芳在接受华中农业大学采访时说。幸运的是,在自己坚持和积极探索新思路的同时,他还有良师。谈及在科研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吴珍芳说“莫过于已逝的熊远著院士”。彼时,畜牧育种一直运用的是传统育种方法,但熊院士已看到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便引导他多阅读此类书籍,关注关于国外的研究进展。正是熊院士的远见卓识,让吴珍芳成为我国最早一批研究该领域的学者。
科研人的操守和知识同样重要。“我们的科研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必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为了研究南方猪的脂肪沉积规律,吴珍芳和学生便去海南抓回两只临高猪,养在宿舍附近,把猪从十多斤养到一百四五十斤。在研究中,吴珍芳逐步认识到中国养猪业跟国外的差距,立志终身成就这份事业。
“种猪育种是一门实践学科,要取得研究成果,校企合作是很好的一条路。”吴珍芳将成果转化扎根于校企合作单位温氏食品集团,先后组建了企业研究院和种猪科技公司中芯种业,并兼任研究院院长和科技公司总经理。目前,温氏集团在全国各地已建设有 8 家育种分公司,配套育种规模覆盖 8000 万头商品肉猪以上,“温氏种猪”已基本能覆盖全国。
近期,吴珍芳的研究成果包括发表于 BMC Genomics 的“A composite strategy of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and copy number variation analysis for carcass traits in a Duroc pig population”(杜洛克猪群体胴体性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及拷贝数变异分析的复合策略)。
胴体性状在猪育种计划中非常重要,可以提高猪肉产量,这就需要了解复杂表型背后的遗传变异。在项研究确定了低密度芯片数据 CNV(拷贝数变异)检测准确性的总体验证率,并使用重测序构建了杜洛克猪基因组 CNV 图谱,从而证明了猪基因组研究的价值遗传变异资源。此外,该研究还利用了猪的复杂性状复合遗传策略,这将有助于研究可能受到多种形式变异影响和调节的遗传结构。
另一项有趣的研究是发表于 Cells 的“Genetically Engineered Pigs as Efficient Salivary Gland Bioreactors for Production of Therapeutically Valuable Human Nerve Growth Factor”(基因工程猪作为高效的唾液腺生物反应器,用于生产具有治疗价值的人类神经生长因子)。
动物唾液腺作为生产人类治疗性蛋白质的高效生物反应器具有巨大潜力。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动物唾液腺中自然表达,已被批准用于人类临床治疗。NGF 对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再生都有重要作用;对一些神经性疾病,例如青光眼和阿尔茨海默病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这项研究利用了转基因(TG)猪唾液腺作为生物反应器,有效合成了人类神经生长因子(hNGF)。
种业历来被称为农业“芯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21 年,《中国种业振兴法案》出台,种业项目受到投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红杉中国、IDG 资本、国投创益等先后完成数笔种业融资。
在将中芯种业引入战投前,温氏股份就已联合国资拓展该赛道。2021 年 2 月,温氏股份与广东省国资委旗下专业投资机构及其他投资人等出资 5.2 亿元,共同投资成立私募基金温润煦兴壹号(珠海)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投资方向为高效、集约化生猪养殖项目,单一标的为广东煦兴畜牧科技有限公司。
与温氏股份“公司+农户”的轻资产养殖模式不同,煦兴牧科是温氏发挥资本驱动,对自繁自养集约化养猪模式的探索。据了解,不足两年时间,煦兴牧科已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布局 1 个总部和 5 大子公司,规划基础母猪规模 6.4 万头,生猪产能 160 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