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经营网2023-07-14
“智能座舱最近几年已经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对这个行业的从业者而言,有一个很尴尬的事情是,我们没有办法量化智能座舱所带来的转化率是多少。我们希望能形成一个行业统一的量化标准,但是现在看来还比较难实现。大家在思考了以后一致认为,智能座舱到底给用户带来了什么样的价值,可以让市场来说话。”近日,中科创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创达”)智能汽车事业群副总裁陈啸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如是表示。
智能座舱这一概念早于2018年在国内就已非常火热。当前,随着汽车芯片、语音交互、汽车系统等软硬件技术水平快速迭代,汽车座舱进入智能化阶段,出现液晶仪表、中控大屏等,同时娱乐系统进一步丰富。智能座舱成为当下主机厂更愿意投入的领域。
今年4月,毕马威测算,2022年中国市场智能座舱规模为1127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2127亿元,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7%。其中,智能座舱单车价值将从2022年的8100元上升到2026年的9650元。
陈啸认为,智能座舱产品未来的演进方向是智能空间化、汽车部件智能化、交互友好化以及整车场景化。域融合、4G及5G通信技术的发展、大算力芯片的出现、大模型等共同助推了智能座舱产品不断演进升级。
“从芯片来看,不仅是小算力芯片向大算力芯片方向发展,在整车座舱芯片的使用上,呈现出国外主流芯片厂商向国内主流车规芯片厂商,甚至向消规级芯片及以前用在PC和Service上的芯片应用趋势方向发展。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国内智能座舱芯片的使用已经呈多元化态势。”陈啸说道。
不过,陈啸也提醒道,虽然芯片的使用已经呈现多元化态势,但是支撑芯片在行业内形成量产质量的操作系统以及虚拟化仍是行业的痛点,同时这也是汽车从业者的机遇。
在整体架构上,当前座舱产品正在从域架构向舱驾泊融合架构演进,大算力芯片的多元化发展,为AI算法、3D渲染等带来了新可能;4G/5G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万物互联贡献了新动力;大模型技术的出现,更是为座舱产品带来了更强的语言理解能力与音视频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大模型的出现和落地使人机自然交互成为可能,而混合AI的发展使得大模型在端侧的应用百花齐放。这些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智能驾驶向人机共驾新时代迈进。
据悉,单从算法来看,大模型应用普及的真正难点是工程化落地,也就是如何将数据、算力、算法很好地进行整合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特定需求。
陈啸表示,这也是中科创达最大的价值点,因为中科创达对诸多行业领域的不同应用场景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落地经验积累。而随着大模型在生产与生活中广泛应用,有些场景对于数据、安全、隐私等有特殊要求,模型在本地端进行信息处理的需求不可避免,因此,云、端并行的大模型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最终,这些引人瞩目的技术驱动将带来智能座舱产品的革命性机遇:智能座舱将以更智能的自动驾驶系统、更人性化的交互体验、更智能的健康管理和更高效的能源管理为特征,展现出惊人的发展前景。”陈啸说道。
在陈啸看来,下半年智能座舱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关于发展趋势,首先,我用的第一个词汇是‘舱驾融合,开始启势’,这个话题是大家都比较认同的。其次,针对当前国内汽车销售市场对于汽车开发、智能化投资已经在呼吁‘回归性价比理性’,这一趋势是大家特别是主机厂规避不了的话题。再次,多元化的技术开始涌现,多元化技术的涌现是主机厂为了迎合市场及用户的需求,或者说是迎合主机厂内部降本的要求以及产品开发速度的要求。最后,与多元化技术相呼应的是多元化技术产品‘量产挑战’随之而来。使用了技术之后如何把它进行转化、实现量产也是一件需要考虑的事情。”
陈啸还谈到:“智能座舱从功能层面上呈现出独特的‘第三空间、汽车部件智能化、交互友好化与整车场景化’趋势。同时,支撑这些功能的技术也在高速发展中。”
中科创达(300496.SZ)是一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提供商,自2008年创立以来,中科创达依托在智能操作系统领域的核心优势,经过10余载持续深耕和突破创新,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发展,逐步构建起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以及基于中央计算的整车操作系统三大产品板块,可提供从操作系统开发、核心技术授权到应用定制、自动化测试等一站式、全产品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4000万辆汽车采用了中科创达的智能汽车产品及解决方案。
据悉,未来中科创达将持续秉持“以技术为本”的核心理念,不断追求创新突破,以引领行业的前沿技术为汽车智能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共同助力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的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