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脑、汽车、可穿戴设备这些日常可见、看似毫无关联的科技产品,实则背后都离不开一条重要产业链的供应支撑——锂电池。在当下国内3C电子、新能源市场崛起壮大之际,中国锂电池产业也驶入了“深水区”。
近年来,在产业链下游繁多复杂的应用场景催化下,国内锂电各细分领域已经孵化出数几百家企业,其中不乏部分市值百亿的行业龙头。然而,和这些“玩家”数量众多的锂电行业不同,锂电设备行业在市场份额竞争结果上,显得更为集中。
备受业内关注的锂电设备龙头先导智能,于10月底正式发布了2023第三季度报。财报数据中,公司主营收入131.86亿元,同比上升31.86%;扣非净利润22.83亿元,同比上升40.93%;其中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61.01亿元,同比上升34.04%;单季度归母净利润11.23亿元,同比上升31.71%。
纵观全锂电设备行业,这份“成绩单”可以说相当优异。在上半年高基数背景下,先导智能依旧实现了业绩的环比上升,为2023年关键下半场的竞争开了个好头。与此同时,仍在不断流入的新签订单,使先导智能全年营收的高增态势更加明晰。
聚焦多方位创新,构筑技术壁垒
据最新消息,我国锂电设备国产化率已达90%以上,其中关键工序的装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这其中发生的转变相当惊人,在中国市场,进口锂电设备为何不再“吃香”?
根源上,锂电设备行业以技术力分“高低”。由于我国锂电设备起步要晚于日韩老牌厂商,核心卷绕技术、叠片技术上始终落后一步,这也导致早期下游锂电厂商选择设备时更倾向于价格昂贵的进口设备。
中国锂电市场规模的逐年攀高拉动着行业飞速成长,但关键锂电设备的定价权却掌握在外国厂商手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衡”。因此,对彼时的中国锂电行业而言,先导智能2008年切入锂电设备领域,打破技术僵局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拆分来看,先导智能的优势在于技术储备的充实以及厂商资源的丰富。在电容器领域积累的卷绕技术成为先导智能破除行业壁垒,开启锂电设备业务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低于国内同行两倍的电芯卷绕张力波动控制、高出国内同行指标分别8m/s、0.5m/s的卷绕线速度、高精度的自动纠偏技术……这些超出行业平均水准的设备技术为初期先导智能锂电设备业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改变了进口设备在中国“一家独大”的局面。
事实上,产业链中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是突破“卡脖子”难题的关键。直接佐证就是,2012年TDK集团旗下的ATL同先导智能达成了锂电池合作,宣布由先导智能为其生产线供应锂电设备。这是国产锂电设备开始进入锂电池核心生产环节的关键象征。
不过,先导智能锂电设备的成功也说明了一件事:国产锂电设备本身拥有服务锂电核心生产环节的能力,只是缺乏一个技术突破的契机。在锂电设备领域,国产锂电设备市场份额的扩张依赖于下游厂商,如何以技术服务加深同这些厂商合作关系的绑定是国内锂电设备企业应当首要考虑的问题。
举一个例子,在锂电卷绕机设备在市场上“一举成功”后,先导智能没有局限在单机设备上,而是果断开始打造分段整合设备以及自动化整线设备。为此,先导智能先后收购了包括珠海泰坦新动力在内的其他锂电设备厂商,从只做中道设备扩展到负责锂电整线设备的生产。
这是一个技术集成储备的过程,也是服务链条纵向拓长的过程。更关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先导智能锂电设备在下游锂电厂商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力,拓深了合作关系。据公开报道,2018年先导智能签下了5.36亿锂电池智能生产整线销售合同。
但是,锂电设备制造本质上还是一个非标准化行业,不同锂电用途意味着设备功能的不同,不同的锂电厂商,所需锂电生产工艺也不同。并且锂电池生产制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活动,包括50多道工序,相应需要50多种设备。如果是单纯的技术并购、生产线拼凑,下游锂电厂商自己也能实现,那为什么还需要锂电制造整线方案的存在?核心区别就在于现实中整线生产的打通往往需要设备厂商从上至下的技术研发设计驱动,这就涉及到研发资金的大量投入。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先导智能研发投入金额已经达到14亿元,同比增加了30.84%。根据最新数据,也就是今年上半年,先导智能研发投入就有8.8亿元,大幅高于上半年的营收增速,占总营收比重达12.4%。再回看近年来先导智能在研发上的投入,其在营收上的占比始终保持在11%以上。
研发资金的大量注入,产生了肉眼可见的研发成果。截止目前,先导智能已有研发人员超过6000人,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超2200项,同时推进的还有欧洲、美国等国家研发中心建设以及数字化全流程研发云平台的开发活动。在高强度研发动作下,先导智能可以说形成了行业顶尖的技术生态,这也是其技术壁垒难以被打破的原因。
从技术优势到技术壁垒,不是简单的两级跳。锂电设备行业中有很多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然而,成功构建起技术壁垒的企业却屈指可数。在国产锂电设备舞台搭建完成的今天,这些拥有技术壁垒的企业走的每一步,都有可能对行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变中求变,探索产能释放多元化方式
乘联会数据显示,10月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零售销量为76.7万辆,同比增长37.5%,环比增长2.7%。今年累计零售595.4万辆,同比增长34.2%。从渗透率来看,10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已经达到了37.8%,较去年同期30.2%的渗透率提升7.6个百分点。
从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到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高企,中国动力电池市场一直处在高速增长的状态。虽然此前锂电设备市场已经发展出一定规模,但真正进入黄金时期却是在这支新能源“东风”席卷全球后。
2021年至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分别为220GWh、480GWh。而先导智能锂电装备的营业收入2021年和2022年分别为69.56亿元和99.4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114.82%%和42.96%。并且,在2021年,先导智能市值正式突破1000亿元。
可以看到,中国动力电池市场与先导智能锂电装备营收几乎保持着一致的增长步调。在下游市场高景气扩产的节奏中,先导智能市场份额也“水涨船高”,较为直观的一个数据是先导智能核心设备市占率目前已经超过了60%,领先于行业。
不仅如此,随着国内动力市场潜力释放到高点,先导智能开始思考更多“出海”可能。根据券商消息,2023年前三季度海外包括韩系SK、LG等,中国出海电池厂远景AESC,欧洲电池厂ACC等,均进行了较大规模招标,而先导智能在其中已取得包括远景AESC、ACC等大额订单,未来海外锂电设备订单营收有望持续提升。
海外市场动力电池需求缺口在这个关头的及时打开,为先导智能锂电设备产能消化创造了极佳机会。并且,同世界其他设备厂商专攻单一设备业务不同,先导智能锂电智能制造整线解决方案更加专注于整线生产。准确来说,从浆料、搅拌、涂布、辊压、分切、卷绕/叠片、组装、化成到分容测试等工序环节的全线贯通,使先导智能真正塑造出差异化优势,增强了其在全球新能源市场中的话语权。
与此同时,面向发展劲头正足的储能市场,先导智能利用自身的技术基础和产业配套优势,推出了一套储能电池装备整线制造解决方案,为自身锂电设备业务创造了新的增量空间。而这套增量方案成效相当显著,据公开报道,今年6—8月,先导智能接连斩获多家TOP级储能、光伏及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超过20GWh的储能电池整线订单,经全部累计已超过100GWh。
其实今年下半年以来,在储能电池相关场合,先导智能的身影愈发常见。11月1日,SNEC 2023国际储能技术和装备及应用展览会在上海正式召开。会上,先导智能携储能整体解决方案亮相展会,成功吸引了各方关注。
可以说,通过这套“动力+储能”的双驱动组合战略,先导智能将延续锂电设备赛道的高景气,并在未来几年时间中再次迎来产能的强势释放以及盈利高峰时机。根据银河证券机构的积极预估,2023-2025年先导智能将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34.27亿元、43.70亿元、53.79亿元。这是一个令人相当期待的预期增长目标。
以更高视角来看,探索更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于变局中开新局已经成为我国锂电设备行业发展的潜在逻辑。先导智能得以在全球锂电市场“大展拳脚”,依靠的正是这股求变求新的锐气。更重要的是,当锂电市场争夺战后半场序幕拉开,各大锂电设备企业会受到先导智能的正向影响,去思考投注单一市场外更多的产能扩张方式,促成行业良性竞争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