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基金业协会发布公告,有30家机构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其中泓盛资产因致中来股份(300393.SZ)损失惨重而备受市场关注。
实际上,中来股份的投资失策不止“踩雷”基金一项。近年中来股份热衷于跨界与扩产布局,但多个项目未落地便戛然而止,包括在海外重点投资的印尼电池及组件以及定增募资投建单晶电池工厂的项目。
而除了电池组建以及单晶电池,中来股份还试图跨界硅料,宣布拟斥资140亿元在山西太原投建工业硅、多晶硅项目。但公司资金局面捉襟见肘,未有充足资金扩产,眼花缭乱的布局亦无法转化为业绩。
多项决策失利暴露风险内控问题
据了解,中来股份曾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斥资2亿元购买泓盛资产、前海正帆管理的四支私募基金产品。然而,2020年中来股份购买的基金净值出现了巨额亏损。面对基金亏损,中来股份曾试图申请全部赎回,但未起到作用。公司已对泓盛资产等提起诉讼,目前该案件还在审理中。
公司业绩也因“踩雷”受到重大影响,2020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60.26%至9665.84万元。更令人诟病的是,中来股份此番购买基金,未经公司内部董事会审议程序,还存在信息披露方面的缺陷。这些也暴露了公司在投资决策与内部控制方面的缺陷。
近期公司还有多个规划项目踩下“急刹车”。例如,其6月14日发布公告称,决定终止在印度尼西亚投资建设1GW电池和1GW电池组件制造工厂。
这项海外投资曾经极受重视,中来股份在去年3月计划投建时认为,开拓海外市场尤其是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及美国市场是公司战略布局的重要方向。然而时隔一年,却黯然离场。
公司给出的理由主要是受国际环境影响。但近期正迎来美国宣布豁免东南亚四国光伏组件关税的利好消息,中来股份此时取消投建项目似乎缺乏说服力。
另一项投资计划同样惨遭流产,今年3月24日,中来股份发布定增预案,拟募资25亿元,其中17.5亿元用于年产16GW高效单晶电池智能工厂项目(一期),剩余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然而该定增预案遭到深交所问询,子公司从事光伏电站的业务模式、参股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被立案侦查等事项被重点关注。不久后,中来股份决定终止本次定增,计划从预案到终止,前后不到一个月。
项目屡未达产再兴百亿投资
尽管2021年业绩大幅亏损,但中来股份较似乎不是在募资扩产,就是在募资扩产的路上。今年3月,公司又宣布进军光伏多晶硅领域,不仅进军上游硅料端,还瞄准了新技术颗粒硅,项目总投资高达140亿元。
该消息不仅引发市场轰动,还遭到深交所问询。根据中来股份披露信息,目前公司帐上实际可支配的货币资金仅有4.1亿元,这意味着需要35倍杠杆才能推动项目,资金筹集将是摆在公司面前的重要考验。考虑到相关基金组建与项目贷款都还未获审批,市场上亦有对中来股份“画饼”的质疑。
实际上,近年中来股份多个光伏电池项目均未达产,这些项目的达产时间一再延期。
2019年,公司发布可转债募资的10亿元用于年产1.5GW N型单晶双面TOPCon电池项目(下称“TOPCon电池项目”)。次年4月,公司决定将其中5亿元变更为N型双面高效电池配套2GW组件项目(下称“N型电池组件项目”)和高效电池关键技术研发项目,预计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为2020年12月31日和2022年3月31日。
而截至2021年末,N型电池组件项目的累计投资进度仅为41.89%;另一项技术研发项目的投资进度为76.71%。到了2021年4月,中来股份再度决定将TOPCon电池项目的建设完成期延长至2022年3月31日,能否在今年内完成达产仍是未知数。
近日回复深交所问询函时,中来股份称,截至2022年5月18日,该项目募集资金累计投资进度为 45.38%,并承认募集资金使用进度较低。公司解释称,此前出现募集资金违规置换情形,导致无法使用募集资金。
有光伏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尽管去年至今硅料行情景气度较高,吸引了一大批企业新建工业硅、多晶硅等硅料产能,但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形下,中来股份的资产规模与技术积累不具备优势,财务状况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公司高举百亿规模的硅料投资项目,经营所得能否如期实现具有很大的风险。